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龍舒淨土文▪P11

  ..續本文上一頁如一步。奈之何哉。楞嚴經雲。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蓋謂所聞之事盡矣。盡聞其不住也。故世間享快樂。其如不住何。不住則過去。過去則不能久也。又覺其所覺者。皆歸于空。空則無實矣。誠能于此空而覺之。則真覺之誠極圓。而無複墜墮也。使古老而悟此理。必不住宰相家。縱未能悟明真性。且修西方以脫去輪回可也。楞伽經謂世間修行人。如澄濁水。澄之雖清。未去濁腳。攪之複濁。古老之謂也。如生西方見佛得道。複來生此世界。則若刷去濁腳。純爲清水。雖攪之不複濁矣。故雖名行尊宿。亦不可不修西方。古老足以鑒矣。

  西方如現受官

  譬如人有一官而受。必欲修學爲大魁。其志固美矣。然大魁不可必得固。不若且受其官。一向修學。如得大魁。則若錦上添花,若不得之。不失其爲官人。修西方者。且受官之謂也。一向修學者。兼以參禅之謂也。不得大魁者。參禅未悟之謂也。不失爲官人者。直脫輪回大受快樂之謂也。既生西方。見佛聞法。烏有不大悟哉。故西方之說。誠不可廢。

  叁菩薩修兜率

  智者十疑論雲。叁菩薩修兜率。一名無著。二名世親。叁名師子覺。若雲先生兜率見彌勒者即來相報。師子覺先亡。數年無報。次世親亡。叁年乃來報雲。天日長。我生兜率禮彌勒佛。聽其說法。即來相報已叁年矣。問師子覺如何。雲生兜率外院。戀著天樂。即不曾見佛。且以菩薩而修兜率。猶有戀著不見佛者。此輪回之根本。是知兜率難修有墜。非比西方易修無墜也。智者又雲。有見釋迦佛而不得道者。若修西方見阿彌陀佛。無不得道者。則釋迦佛與阿彌陀佛。其願力功德威神小大固不同矣。故大慈菩薩雲。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念其名號。消一切罪。遂生淨土。宜哉。

  法華尼後身作官妓

  歐陽永叔知颍州。一官妓口氣作蓮華香。有僧知宿命言。此妓前世爲尼。誦法華經叁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問妓雲。曾讀法華經否。答雲。失身于此。何暇誦經。與以法華。則讀誦如流。與之他經。則不能讀。以此知僧言可信矣。使此尼佑西方法門。則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墜墮于妓。可不哀哉。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門教人者。其濟拔之功大矣。福報豈易量哉。

  龍舒淨土文卷第七終

  龍舒淨土文卷第八

  宋國學進士王日休撰

  極樂世界雖去此百萬世界,論其迹則不勝其遠。然佛之慧性。含虛空世界。故無所不在。是以一切衆生舉意動步。皆在佛之性中。至心懇切。無不應驗。故此卷敘現世感應。

  見殺生念佛得福

  觀音感應記雲。饒州軍典鄭鄰。死至陰府。以誤追來放還。閻羅王告雲。汝還人間。勉力爲善。汝見人殺生。但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彼得受生。汝亦得福。由此推之。足以見念阿彌陀佛。誠可薦拔亡者。可增延福壽。不特身後生西方而已。

  陳企念佛卻鬼

  予同郡望江陳企。嘗妄殺人。後見鬼現。企畏懼。急念阿彌陀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現。後常念佛。臨終坐化。後半年。附本家孫女名妙光雲。我因念阿彌陀佛。已生極樂世界。舉動言語。一如平生。親戚相知皆來看。至兩叁日。家人雲。惜乎爾在生時。不曾傳得喜神供養。企遂現。俨然如平生。唯面帶少顔。蓋西方長生不老。其頭如佛之螺髻。蓋成佛之漸也。望江士人周憲叔爲予言之。

  鄒賓王念佛夢覺

  予嘗勸鎮江士人鄒賓王以西方說。且言。若無間暇。但早晨合掌向西。念南谟阿彌陀佛十遍亦得。賓王信之。其夜遂夢與一士人同赴法。正恐懼間。遂念阿彌陀佛至十聲。乃覺。豈非佛以此堅其信心乎。

  張繼祖念佛薦亡

  予嘗與鎮江士人張繼祖。言西方事。繼祖信之。其乳母死。多爲念阿彌陀佛追薦。一夜夢其乳母。借背子衣之來謝繼祖而別去。此念佛追薦之效也。

  劉慧仲念佛安寢

  予舊相識劉慧仲。湖州長興人。以夜夢多恐懼。勸以念阿彌陀佛。慧仲至誠高聲。念一百八遍。當夜遂安寢。次日如前念誦。自此皆得安寢。以此見佛力廣大。無所不可。此予序所謂安靜形神者也。

  阮嫂念佛眼明

  予同郡懷甯縣營田莊。有阮念叁。嫂患兩目將盲。常念阿彌陀佛。遂得開明。此予親見之。

  閻羅王勸婆念佛

  鎮江金壇縣株林村蔣婆。年七十許。死至陰府。命未盡。當還閻羅王問雲。汝能念經否。對雲不能。王雲汝不能念經。但念阿彌陀佛。既放還。蔣婆謂。閻羅王教我念佛。更無可疑。故常念佛名。近百二十歲方終。其生淨土定可必矣。豈非以其念佛而又延壽乎。何其壽之多也。金壇士人張延芝爲余言之。

  邵安撫念佛脫難

  晉江邵彪。字希文。爲士人時。夢至一官府。人皆稱安撫。彪自喜曰。豈非予及第後作安撫乎。行至。前見一官員問雲。汝知汝未及第因否。對雲不知。令引彪去看。見一大镬煮蛤蜊。見彪乃作人聲。呼彪姓名。彪遂念阿彌陀佛。方念一聲。蛤蜊皆變作黃雀飛去。彪後果及第。至安撫使。以此見殺生阻人前程。不可不戒。又見佛力廣大。不可不敬。官職自有定分。不可苟求。

  念佛風疾不作

  予近附舟至鎮江。閘中阙水不能行。乃于金山借四經。即阿彌陀經也。欲校勘刊板廣傳。舉筆之時。右手有風。其指自掉。寫字不便。予乃舉指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數聲。禱告乞除風疾。以成就寫此經。禱畢。指遂不掉。以至終帙無恙。以此見佛與菩薩。只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

  夢中念佛脫恐懼

  予于夢寐中有恐懼時。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未嘗不即安穩。或覺醒。足以見佛與菩薩威神之速如此。但辨信心。效無不應。

  念佛屋不壓死

  有一老婦雙瞽。令小兒牽行。常念阿彌陀佛。一日息于舊屋之下。屋忽傾倒。小兒走去。老婦在下。乃有二木相拄護于老婦之上。得不壓死。此念佛之效也。妙定居士爲予言之。

  念佛痁疾遂愈

  有官員李子清。寄居秀州。頗好道家。嘗 從學于予。前年久苦痁疾。予告雲。但恐子清不信。若信之必效。予乃授之一方。令臨發時。專念阿彌陀佛。而服此藥。子清從之其日遂愈八分。次日複如是。遂全愈。子清由是笃信佛理。常以淨土文置于袖中。

  念佛痼疾皆愈

  梁氏女兩目俱盲。念阿彌陀佛叁年。系念不絕。雙目開明。又馮氏夫人亦念佛。久病遂愈。見第五卷。

  繡佛舍利迸出

  贛州廉中大夫恭人。繡丈六身阿彌陀佛。繡方及半。舍利迸出。其親戚鄭逢原爲予言之。

  佛像常有舍利

  真州鍾離少師宅。自任氏夫人修西方。雕阿彌陀佛像。長四寸八分。龛飾甚嚴。常頂戴行道。其像眉間常迸出舍利。大如黍米光彩照人。出寶珠集。

  夢佛遂得聰辯

  隋慧思禅師。因夢阿彌陀佛與之說法。其後聰辯過人。祥瑞不一。出往生傳。

  念佛治病得愈

  近年秀州一僧。常念阿彌陀佛。爲人治病。有病者請往。常得痊愈。秀州人皆能言之。

  念佛孫兒免難

  予鄉村落間有一老人。每有事。必合掌至額。念阿彌陀佛。其孫兒方二叁歲。因隨母至田野。忽失之。老人尋訪不見。後數日人告之雲。在溪外。果尋得之。見足迹遍于灘上。其溪甚深。不知此兒何緣過。彼又久而無恙。人以爲其祖至誠念阿彌陀佛所感也。

  龍舒淨土文卷第八終

  龍舒淨土文卷第九

  宋國學進士王日休撰

  十六觀經雲。上品上生者。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則修上品者。佛之深旨。不可不知今淺者尚不能知。況其深乎。故此卷自淺及深。切于日用者皆載焉。名曰助修上品。

  習說

  孔子化叁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論語。而首以學而時習之句。則此一句之義。豈不爲急先務哉。蓋學者。學其爲君子。爲聖人。習者。如習射習儀之習。學子聖人者。不可驟爾而至。故必以時而漸習之。若學寬大。則于褊隘時習之。若學溫和。則于忿怒時習之。若學恭敬。則于傲慢時習之。若學良善。則于狼戾時習之。若學辭讓。則于忿爭時習之。若學勤敏。則于懈怠時習之。然則所謂時習者。當其事之時而習。則不虛習矣。其習必成。成則自有可喜。故曰不亦悅乎。能悟此理。則盡論語中所言之善皆可以盡。是知。以此一句冠于一書之首者。深有意也。修西方而進乎道者。尤貴乎習。故此不可不知。

  葛守利人說

  大觀間。一官員買靴于京師市中。見一靴甚大。乃其父送葬者。問其所得之由。答雲。一官員攜來修整。問何時來取。遂往候之。果見其父下馬留錢取靴。其子拜。不顧複乘馬去。其子追隨二叁裏許。將不及。乃呼曰。我與父生爲父子。何無一言。以教我。其父曰。學葛繁。問。葛何人。曰。世間人。遂訪問所在。其時爲鎮江太守。乃往見之。言其故。且問葛何以見重于幽冥如此。答雲。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其次行二事。又其次行叁事,或至十事。于今四十年。未嘗一日廢。問何以利人。葛指坐間腳踏子雲。若此物置之正,則蹙人足。予爲正之。亦利人事也。又若人渴。予能飲以一杯水。亦利人事也。惟隨事而利之。上自卿相。下至乞丐。皆可以行。惟在乎久而不廢耳。其子拜而退。葛後以高壽坐化而去。觀此則利人之事。不可不勉。害人之事。豈可爲哉。所謂愛人利物之謂仁者。葛得之矣。葛兼修業。以是回向。後有僧神遊淨土。見葛在焉。

  施報說

  儒家言施報。佛家言布施果報。其實一也。佛言。欲得谷食。當勤耕種。欲得智慧。當勤學問。欲得長壽。當勤戒殺。欲得富貴。當勤布施。布施有四。一曰財施。二曰法施。叁曰無畏施。四曰心施。財施者。以財惠人。法施者。以善道教人。無畏施者。謂人及衆生當恐懼時。吾安慰之使無畏。或教以脫離恐懼。使之無畏。心施者。力雖不能濟物。常存濟物之心。佛以孝養父母。亦爲布施。是凡施于外者。皆爲布施。故爲下而忠勤事上。爲長而仁慈安衆。爲師而謹于教導。爲友而誠于琢磨。一言一話之間。必期有益。一動一止之際。必欲無傷。種種方便利物。勿使有所損害。皆布施也。所爲如此。存心又如此。後世豈得不獲富貴之報。古語雲。人…

《龍舒淨土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