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知道。”是時我歎氣說:“餓鬼壽命長,甚爲大劇苦。”我看見餓鬼如此困苦,所以才慘然變色。”
詩曰:
“出家學佛利人天,福廣虛空德海淵;
無量聖賢由此得,留難阻礙罪深堅。”
附注說明:
(一)佛陀說:“無知之人,若是阻擾別人出家,其罪甚重!入深地獄,黑暗無目,四圍赤鐵,烈火猛燒,經萬億劫,不能得出。”
(二)出家學佛修行,能夠了脫生死,弘揚佛法,救渡衆生,所以出家人是人天福田,有善神恭敬守護。
(叁)如果有人,真爲生死,發菩提心,欲求出家,修行學佛;應該要堅固信心。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當初爲求道要出家時,父母親也不允許。但他信願真實,堅定不移,以至出家修道,終能成佛,普度衆生。
二十二、改造命運 夫婦賣身
詩曰:
“貧家夫婦悟窮因,作福無錢共賣身;
喜得千金功德種,國王贊善賜璎珍。”
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人生的富、貴、貧、賤、苦、樂,皆是因果的關系。然而命運是活的,可以由我們的“心”去改造。
古德說:“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爲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爲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下面這段故事,就是指示我們“改造命運”的秘訣。
從前有一個非常貧苦的人,名叫罽夷羅,因爲生活艱難,他們夫婦二人必須爲人做苦工,每天都在饑寒的交逼中,度過其淒慘困苦的生活。他倆看見村上有很多富豪,均紛紛到佛寺去作大施供法會,十分羨慕。回到破屋中,夫婦互相悲嗟不已!
丈夫說:“我們宿世犯了悭貪,吝惜金錢,不會廣種福田,布施修福,今生才會遭受如此貧窮困苦!那些富豪有錢的人,是因爲他們先世樂善好施種福;福業成熟,他們一出生,就得到衣祿充足,快樂自在;現在又再修善種福,將來他們的福祿,更加受用不盡!布施好像耕種一樣,有種植才會得到收獲,這是一定的道理。他們有錢又會布施修福,實在令人羨慕不已。”
他的妻子說:“空羨慕人家有什麼用?我們既然知道財富是修福得來的,應該趕快種福才對啊!”
丈夫說:“我也知道趕快修福,可是,我們連一天叁餐都吃不飽,那裏有錢去布施種福呢?談起錢來,真使我們傷腦筋!”
妻子說:“這樣吧!你把我賣給富豪人家去做奴婢,你把賣得的錢,到佛寺去供佛齋僧修福,何必愁苦呢?”
丈夫說:“不行啊!如果把你賣給人家當女婢,我一個人怎麼存活?”
妻子說:“你如果不忍心單單出賣我,我就和你同賣此身,供養叁寶作福,豈不大善?”夫婦商量決定後,就到一個富翁的家裏去,對富翁說:“我們夫婦二人,以此賤身,抵貸金錢,可以嗎?”
富人問說:“你們要貸多少錢?”夫婦答說:“如果抵貸千金,供佛作福,就可以了。約期七日,如果過了七天後不償還,我們夫婦願做奴婢,供您使喚。”富翁知道他倆發心供佛,就答應他們,隨即訂立契約,他倆拿到千金之後,立刻前往佛寺,將千金交給寺主,舉辦七天的無遮大施供法會。
罽夷羅夫婦歡歡喜喜作功德,不計任何辛苦,他們互相勉勵說:“這七天供佛齋僧的時間,至爲寶貴,改造命運,盡在此一舉,我們必須要至心、竭誠、奮勇,恭敬供養叁寶,出力造福。七天過了以後,我們就要准備去當奴婢,那時候就沒有造福的機會了。”話說完之後,他倆就日夜在佛寺裏,不停地爲諸僧衆服務,供養一切所需。
齋供法會的第六天,國王也莅臨佛寺准備辦布施齋會。佛寺的住持僧禀告說:“本寺已接受貧者請供,明天是最後一天,日期不能移動。”
國王說:“他是誰?好大膽!敢與本王共爭齋會日期。”因此派人去找他,罽夷羅夫婦拜見國王,啓禀說:“大王!小民罽夷羅夫婦,只有明天一天自在,以後就不得自由了,明天是最後一天,敬請大王慈悲恕罪。”國王接著探詢詳細情形,罽夷羅禀告說:
“我因爲前世悭吝不作福,今生才會受到如此困苦。現在如果再不作福,後世更加貧困,因此,我倆賣身貸款,來作此七天功德,希望能夠從此斷除貧窮困苦。契約日期只有七天,後天起,倘若無錢償還,我倆就要去當人家的奴仆。因爲只剩下明天一天,所以必須爭取這寶貴的日子。”
國王贊歎說:“你已了悟一切,能以不堅之身,易于堅身;不堅之財,易于堅財;不堅之命,易于堅命。能夠知苦斷集,真是聰明人。”于是就讓他倆作完圓滿功德。
國王和王後深受感動,拿出很多衣服以及璎珞寶物,贈送給罽夷羅夫婦;又割讓十個聚落(村莊)的土地,賜給他做爲福因,從此遂成爲富豪。
詩曰:
“福田廣種富財生,施一金能得萬成;
輾轉連綿行樂善,儲因熟果永增榮。”
附注說明:
(一)真心供養叁寶的功德,真不可思議!罽夷羅夫婦,本來是困苦難堪,他倆發心在佛寺竭誠供佛齋僧七天,遂即成爲一代富翁。
(二)需要求財的人,應該竭誠發心供養叁寶作福;富樂有錢的人,更需要廣種福田——把錢財儲蓄于佛法僧福田中,則萬世享用不盡。
(叁)佛陀說:“動一仁念,出一良言,盡一分力,助以適需(幫助出家人,供養所需要之物品),皆名爲施;所得施福,六天(六欲天上)人中,往返十世。”改造命運最好的秘訣,就是發心修福。
二十叁、勸善棄惡 聖德騰香
詩曰:
“賢婦施衣裹聖傷,悲心毀謗勸修良;
善因福報生天上,身著金縷口妙香。”
印度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從前有一位家財萬貫,賢譽遠聞的長者。他經由媒人介紹,聘娶城外一位賢善長者的千金爲妻,結婚之後,夫人不久,就懷孕了。
長者夫人,自懷孕的時候起,口中不斷發出一種微妙香氣,薰遍全國各地。凡是聞到妙香的人,都感覺到非常奇異,不知道如此微妙的香氣,來自何處?彼此紛紛揣測其來源。
阿阇世王聞此妙香之後,命令各級官員秘密尋查微妙香氣的來源。不久,即被探查出妙香的起源,是出自長者夫人之口。她本來沒此香氣,受胎懷孕之後,才發生這種奇事。
探知此妙香源頭的人,急速跑去報告國王;阿阇世王非常歡喜,于是召見長者,對他說:
“賢卿!你的夫人,如果生下男孩,請贈予本王。”
長者夫人懷孕十個月期滿,産下的嬰孩,並不是男孩,而是一個妙相端嚴的女孩子。這個女孩與衆不同,初出生時,就有金縷寶衣自然著身,她的母親覺得奇怪,就把它脫掉,可是脫後又生,始終不露寶體,怎樣脫也不能脫盡。大家都認爲這個女孩是有福報的。但還是覺得奇怪,猜測她過去究竟種何福因,能夠得到妙香和寶衣的福報?
王舍城的人大家都有同感,于是推出代表前往靈山(即靈鹫山),請問佛陀。因爲任何奇怪的事情,或不能夠解決的事情,大家都會去請問佛陀,唯有佛陀才有辦法能夠徹底知道,徹底解決難事。
這時候,釋迦世尊正在王舍城外的靈鹫山,演說妙法。民衆代表來到佛陀座前,恭敬頂禮後,即請問佛陀說:“世尊!此長者女,宿世種何福因,能得到此妙香和金縷寶衣自然著身?惟願世尊慈悲開示,以釋群疑。”
佛陀說:“過去有一個出生在鄉下又非常困苦的貧婦,有一天,她出門遇到大雨。這時候有一位老比丘,是證得獨覺果位的聖者,因爲大雨路滑而跌倒在地,摔破膝蓋,血流不止。貧婦見狀,急忙把他扶起來,爲他洗去泥血,並撕下自己的衣服,替這位老和尚包裹傷口。
這位貧婦,她雖然出生于鄉間,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不能夠通達高深的佛法,但她卻知道:“佛”是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大聖人,佛法廣大無邊,天上人間,無有與佛能比的。
她知道恭敬叁寶,供養出家人的功德無量無邊。她也知道,對佛、法、僧叁寶不恭敬,或毀謗播弄出家人的是非,是犯“破和合僧”(五無間罪之一)的大罪業,罪過無量。因此,她不但竭誠恭敬叁寶,而且到處稱揚贊譽佛教救世利人的偉大。
如果她發現有不明因果業報,毀謗批評僧尼是非的人,她就會去加以勸導,使他棄惡修善,並說明毀謗僧尼的罪業與惡報,使他忏悔恭敬叁寶。造口業毀謗叁寶的人,受到她的教化,因她一言,出罪生福,可說是不計其數。
這位賢良的婦人,因爲她有此好心,撕裂自己的衣服,救護老比丘,爲他裹傷;又規勸造口業的人,改惡從善,她種下這種好因緣,所得福報,獨一無二。所以命終之後,上生忉利天爲天人,享受天福千歲,天壽千歲享盡之後,又下生到人間,所以有此寶衣自然著身,和母親口出妙香的瑞相。”
詩曰:
“善心聖口福騰香,護比丘身德顯揚;
轉世人天多妙樂,皆因勸導出賢良。”
附注說明:
(一)本篇故事出于“佛說譬喻經”十卷之首。
(二)撕下自己破舊的衣服,包裹老比丘的傷口,即獲得生天的福報,以及身穿著自然的金縷寶衣。勸誡造口業的人,棄惡行善,即獲得口出妙香的福報,其功德無量無邊。
(叁)造口業批評僧尼是非的人,除了死後墮落耕舌地獄受諸劇苦之外,尚有萬世慘受盲聾喑啞的苦報;生生世世受人毀謗,口出臭氣,所說的話,沒有人會相信,受苦無量。
二十四、撮鹽山立 一本萬利
詩曰:
“借物粗微未送還,定中所見即鹽山;
一因萬果生無盡,切莫心貪起野蠻。”
從前,浙江杭州的西湖,是中國佛教的聖地,不但佛寺林立,而且在家信佛學佛的人也相當之多。特別是杭州各地,盛傳著一位居士“護戒”的佳話。這段史實,可做爲一切修行人的良範。
據說:有一位在家學佛的居士,天性好靜,專心修學佛法,他在西湖附近,自己蓋了一所茅屋,就在其中靜修,每天除了自行料理一餐午飯之外,其余的時間,都在精進修持佛法。
有一天,快近中午的時候,他走進廚房煮飯,把各種蔬菜混在一起,想煮成一鍋羅漢菜,以…
《佛教聖衆因緣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