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聖衆因緣集▪P2

  ..續本文上一頁的佛寺,也因年久失修而倒塌,變成廢墟。那塊搗衣白石,當然也埋沒在地下了。

  後來有一個農夫,在廢寺的荒地上開墾,當他驅牛犁地時,犁頭卻碰到地基石,妨礙到他的耕犁。于是,農人想找人來幫忙遷移這塊石頭,以免妨礙耕作。農人剛開始興起移石的念頭,天宮忽然搖動起來。

  因爲天宮震動,使得天人感到驚訝,想追尋震動的原因,隨即用他的天眼觀察,知道是下界(人間)廢寺的荒地上,農人想要移走他從前布施的那塊白石而引起的。

  天人心想:“我因爲布施那塊石頭,無意中得生天上,享受天福;如果那塊地基被農人掘掉移走,就會損害我的天福,我應該要自救,阻止農人移動這塊基石。”

  于是,天人就變化成一個老翁,來到農夫的面前,問道:“你爲什麼要掘掉這塊石頭?”

  農人回答說:“這塊石頭在這裏,不但阻礙我的耕犁,而且減少收成。爲了多求一點薄利,多做一點耕種,可以多得一點收成。所以,我決然要把這塊石頭掘掉,增加我的耕地。”

  老翁說:“你開墾這塊荒地,辛辛苦舌的工作,一年能有多少收入呢?我送給你黃金五百兩,請你保存這塊石頭,不得移動它,你願意嗎?”

  農人聽了驚駭萬分的說:“我一輩子也沒有見過這麼多的黃金。您從什麼地方來,爲什麼關心這塊石頭呢?”

  老翁即變回天人之身,告訴農夫說:“我以前也是本地人,這塊荒地,就是古代的佛寺。那時,因爲鄰居正將興建佛寺,全部材料都籌備齊全,但缺少一塊平石,做爲木柱的地基石。我把祖先留傅下來,視爲至寶的搗衣白石,毫不考慮地捐出來建寺。真使我料想不到,布施一塊石頭建寺,竟然會有大福報,使我上生天界,住在七寶所成的天宮,享受天福妙樂。今天早晨,我的天宮忽然震動,我覺得奇怪,就以天眼觀察,知道你動了心念,將要掘掉這塊地基石。這塊白石是我生天的根源,如果被你掘掉,會損害我的天福,所以我特地前來阻止你,不要移動這塊白石。”

  農夫聽聞了天人的話,向他合掌,並且感謝他說:“原來此地過去是佛寺,今日尚且爲天人的福田。我爲了貪取薄利,差一點就犯了大罪過!現在既然知道了,決定不敢輕舉妄動了。”天人聽到農人這樣說,非常歡喜,很安心的返回天宮去。

  農人思惟道:“從前人行善,僅發心布施片石,助人修建佛寺完成,因此就得生天的福報。如此稀有肥美的大福田,播下一棵種子,就能得到收成無量萬億倍的福果。我是農夫,應該要好好經營這塊福田,更應該要刻骨銘心,永志不忘的記住。”

  于是,農夫逢人就宣說“施石生天”這件事,大家很相信他的話,知道修建佛寺,有無量無邊的福德。因此,發心廣種福田,不久以後,就把莊嚴的佛寺重建起來,寶塔巍然,屹立雲表。

  詩曰:

  “興修佛寺德無邊,片石能邀享福天;

  若有至心真施供,當生極樂證金仙。”

  附注說明:

  (一)這個故事,出于“福報經”及“經律異相”中。

  (二)忉利天一晝夜,抵人間一百年。此天的天人,可享天壽千歲,就是人間叁十六萬五千年。

  (叁)布施修建佛寺,能得到如此大福報,我們應該要廣種福田,共證菩提佛果。

  四、廣種福田 龍王獻寶

  詩曰:

  “阿育王征海不從,分金造像比輕龍;

  興添福德修千日,獻寶稱臣叩首恭。”

  距今二千多年前,印度阿育王由于他福力特別殊勝,統一了全印度。

  有一天,阿育王召集群臣,問道:“現在天下,還有什麼地方不屬于我?誰敢不服從我?”群臣同聲回答說:“全印度都被大王統一了,沒有一個不稱臣服從大王。”

  其中有一位大臣,站起來說:“啓奏大王!以臣所知,大海中的龍王,不屬于大王。因爲龍王向來不遣使來問候大王,也沒有任何寶物進貢。由此可見,他不屬于大王。”

  阿育王想考驗自己的福德、威力,是否能夠懾服龍王,因此發動了千乘萬騎的兵將,敲鍾擊豉,旌旗展揚的來到海邊。阿育王厲聲向大海呼喊說:“龍王!你在我的國界內,爲什麼抗拒不來見本大王?”他雖然再叁地呼喊,龍王卻安然不動,視若無睹。

  阿育王問群臣說:“有什麼妙法,可以使龍王不得不出來?”

  這時,有一位尊者,禀告阿育王說:“時機若到,就可以使龍王出來。現在因爲龍王的福德,在大王之上,所以他不出來歸服。大王如果不相信龍王的福德比較大的話,可用黃金二斤,分別塑造兩尊王像,一斤造龍王形像,一尊造大王形像。兩尊金像造完成之後,如法加持修法,比量其輕重,就可以明白誰的福德大。較重的一尊就是福德大。”

  阿育王就依照尊者的辦法命人去造像,造成以後,稱驗的結果還是龍王的像重,人王的像輕。

  尊者說:“龍王的福德,超過于大王之上,所以他的像較重。大王的福德不夠,所以比龍王的像輕。若想輕者變重,必須修德培福,才能如願。”

  阿育王聽聞尊者的開示之後,知道自己的福德淺薄,深感慚愧,因此更發勇猛精進之心,廣種福田。從此每天精進修持顯密佛法,又大叩頭(大禮拜)數千拜,即使手已磨破,仍然竭誠的禮拜叁十五佛。

  阿育王的發心,稀有難得,他把私人的財産,全部做爲供養叁寶與布施貧窮。又在各省市建寺起塔,廣造佛像,印贈佛經,不計其數。如此種福,使供在密壇上的龍王金像,向他曲身合掌。

  尊者說:“這樣的福德還不夠大,要使龍王像向大王頂禮,全身伏地,大王的福德才夠大。”

  于是,阿育王更加發大心,並接受耶舍尊者的指導,取阿阇世王所藏的佛陀舍利四升,粉碎七寶末,而造八萬四千寶塔。又受護法神的協助,將此寶塔舍利,分遍閻浮提,同時安置供養。此外,更派遣高僧前往各國去宣揚佛法,使佛法遍滿于全世界。

  如此,叁年不斷的精修佛法,廣種福田。到了最後,連阿育王自己睡覺用的枕頭,也拿去賣掉,來供養叁寶。這時,龍王的金像,立即伏地向阿育王頂禮。

  尊者就向阿育王說:“現在可將兩尊金像,再稱驗其輕重。”真是不可思議,人王像已經超過龍王像的重量了。尊者說:“大王可以征服龍王了。”

  阿育王非常高興,便如前次一樣,帶領著大軍來到海邊。這時,龍王立即變化成一位青年婆羅門,來到阿育王的面前,長跪問候請安,並貢獻許多珍寶,自稱小臣。

  詩曰:

  “福慧雙修正法王,闡揚聖教顯威光;

  捷成寶塔閻浮遍,饒益人天盡佛當。”

  附注說明:

  (一)福德和智慧,是成就佛道的根本,故佛爲福慧兩足尊。若要人恭敬信服,自己需要培植相當的福慧。

  (二)布施得大福,修持開智慧。培植福慧的人,必須要至心供養叁寶,周濟窮苦;精進修持顯密佛法。

  (叁)禮拜“叁十五佛”,功德無量。依照“決定毗尼經”的忏悔法,修持禮拜諸佛,能消滅一切惡業。

  五、竭誠禮師 不可忘本

  詩曰:

  “圓音普遍妙揚揮,九十恒沙俱震威;

  佛告目連還勝訣,竭誠禮念本師歸。”

  佛陀說法的法音,遍滿十方,能夠使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各類衆生,同時聽聞到佛語。所以,佛陀說法,圓音遍徹。

  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大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有一天,目犍連暗自思惟:“佛陀每次欲說大法之際,佛身即發出祥光,遍照十方世界,無量菩薩都來集會,恭聆法音。佛光能夠遍照于十方世界,佛陀說法的聲音,是否也能夠遍布于十方世界呢?”

  于是,目犍連尊者就以他的神通力,向空中飛騰而去,一刹那間,到達須彌山頂的忉利天界。這時,佛陀說法的聲音,仍然在他的耳邊。

  他又再飛騰,經過了南瞻部洲、西牛賀洲、東勝神洲、北俱盧洲等四大部洲的叁千大千世界,佛陀的聲音還在他的耳邊。

  釋迦世尊早已知道目犍連的發心,是想探測如來圓音的遠近。這時,佛陀就以佛的神力協助目犍連,使他自在飛騰,朝向娑婆世界的西方飛去,經過了九十九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佛世界,有一個世界名爲“光明幢”,其中有一尊佛,是該世界的教主,佛號“光明王如來”,正在說法,教化衆生。

  目犍連來到光明幢世界之後,再次試聽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法音,還是像在自己身邊似的,聽得很清楚。

  光明幢世界的佛身高大,佛坐在獅子法座上,坐像尚有一千六百裏高。光明王佛的蓮華座下諸菩薩聽衆,其身立像高達八千裏。

  目犍連運用神力,飛騰在一座光明耀目的高山上,聽佛說法。猛然聽到如雷鳴似的聲音說:“奇怪!什麼地方來了一只小蟲,竟然身現比丘相,在我們這個缽上行走呢?”

  光明王佛告訴諸位菩薩說:“你們不應該生此輕慢心,他是東方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

  此時,釋迦世尊以神通力(好像打無線電似的),告訴目犍連說:“目犍連!這個光明幢世界的菩薩,身高五百由旬(一由旬十六裏),而你的人身微小,他們把你看成小蟲似的。你應該化現神變,來轉他們的輕慢之心。”

  目犍連于是就到光明王佛的座前,以頭面接足禮佛,環繞光明王佛七周,然後依照釋迦世尊的教導,踴身虛空,立即變成身高四千萬丈,並且身放百千光明,光中出現無量蓮華。每一蓮華座上,都有釋迦牟尼佛在宣說妙法。

  彼國諸菩薩衆,看見目犍連身現神通瑞相之後,非常驚奇,大家都合掌恭敬,鹹生稀有難得之心,禀白光明王佛說:“這位尊者,爲什麼會來到我們這裏呢?”

  光明王佛告訴諸菩薩說:“目犍連尊者爲了要試聞他的本師釋迦如來的法音,所以來到這裏。”

  目犍連禀白光明王佛說:“我來到這麼遙遠的世界,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回去,惟願如來慈愍,幫助我東返娑婆世界。”

  光明王佛說:“以你目犍連的能力,縱經一劫,也不能回到娑婆世界。但是有一個妙訣,就是不可忘本。你應該至心觀想你的本師,心不離師傅,竭誠頂禮,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聖號,便得安返。”

  目犍連依照光明王佛的教法,至心觀想本師釋迦牟尼…

《佛教聖衆因緣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小常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