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面向東方,竭誠頂禮,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念之頃,便回到娑婆世界了。
詩曰:
“重道尊師顯密同,十方諸佛俱推崇;
愚癡弟子心忘本,惡孽泥犁苦不終。”
附注說明:
(一)本故事詳載于“語密經”,主要內容是勉勵修道學佛的一切行人,必須“尊師重道”,不可忘本。
(二)學佛的一切成就,全部依靠師傅。師傅好像電燈的總開關,弟子如果不恭敬師傅,總開關即自動關閉,不能得到成就。
(叁)忘本、不敬尊長或不守戒律的人,不論他聞持了多少佛法,現前難以入道,後世當受罪苦,業報無量。
六、口業如山 聖沒一言
詩曰:
“言招苦果孽愆因,閉口如啞似木人;
惡毒相師殃子禍,不祥遠棄離王親。”
釋迦世尊,在過去因地修菩薩行的時候,曾經當過印度波羅奈國的王太子,名叫慕魄。
慕魄太子出生後,便知道自己的宿命,無數劫以來的一切善惡苦樂,以及壽禾美醜等事,都記得很清楚,好像就發生在眼前似的。因此,他對惡報心存怖畏,一向寡言。
太子十叁歲的那一年,忽然大爲轉變,即時閉口不語,如聾、如盲、如啞似的,好像木偶和泥人一般。
國王只有這麼一位太子,而且普受舉國敬愛,不久就要繼承王位。國王眼見太子,雖用衣食,不說饑寒,雖有耳目,不存視聽,本來是個聰明智慧的人,如今卻變成和石人一樣。國王非常的悲傷、憂慮,于是請教有學識的婆羅門教徒,問他們說:“太子爲什麼不能說話?”
相師胡亂的回禀說:“太子的相貌雖端正,可是身藏禍殃,欲害父母,危國滅宗。他所帶來的嚴重後患,不久將至。”
相師又說:“國王之所以沒有生育其他的太子,都是因爲這個惡子妨礙的緣故。應該把他活埋,才能保國存宗,再生貴子。否則,國王和國家,都非常危險。”
國王聽信相師的妖言,爲此深感憂愁,坐臥不安,于是召集親信老臣,共議此事:“究竟是將太子遠棄深山,還是把他沈溺于河水中?”
有一位大臣建議說:“我們可在荒郊野外,造作一個深坑地室,將太子關禁在其中。另外派五個人,照顧他的起居飲食。”國王采納了這個意見,因爲比較合乎父子親情。
此時,太子非常悲愍大衆的疑惑,但既已鎖口不語,即任由他們所爲,不起計較之心。
太子的母後,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悲傷,她捶胸流淚說:“我兒命薄,才會遭遇這種災殃!”她自歎無權製止,只好把太子的衣服、珠寶璎珞等日常用物,全部裝箱運往地室,更挑選了五個良善的宮人,咐囑他們好好的伺候太子。
國王派車把太子載往郊野,當時那間地室尚未完成。慕魄太子在車上,作是思惟:“父王和母後,都以爲我真是個癡啞,和木石沒有兩樣的人。殊不知我之所以不說話,是爲了要脫離口業,安身避禍。如今反而因此被邪人誣害,如果再不加以糾正,便會危害到更多的人。”
于是,太子隨即自取璎珞寶珠等飾物,安詳自在的走到水邊去浴身。然後,穿著幹淨的衣服,佩挂璎珞寶珠,來到掘坑造地室的地方,問工人說:“你們幹麼造這個地室?”
工人們說:“國王有一個太子,名叫慕魄,喑啞聾癡,他年已十叁歲,尚不能說話,我們造作這個地室,是要把他關禁在這裏。”
太子說:“我就是慕魄。”
工人們不相信,跑到太子的車上去查看,太子已經不在車裏。大夥兒又回到造地室的地方,仔細觀察太子的威儀、言語、行動等,都和常人一樣,使他們深感詫異。
太子即問他們說:“你們詳細觀察我的形態、容貌、言語和行動,是不是像那般邪人所說的“外貌端正,內懷不祥,欲害父母,危國滅宗”呢?爲什麼你們也如此迷亂,相信他們的狂妄之言,而造此地室來關禁我呢?”太子神情安詳,談吐文雅,而且和藹誠摯,大家先是驚疑,繼而惶懼,伏地哀求赦罪。
太子說:“奉令行事,沒有罪咎。”並對勸請太子回宮的隨從人員說:“我既已被棄,就不願意再回宮中了。”
隨從人員立即飛奔回宮報告,國王和王後聽了之後,立刻乘車前往迎接。
國王尚未到達之時,慕魄太子自念:“如今已經脫離王宮的束縛,正好在此,一心學道。”
沒多久,國王和王後就駕車來到。國王遠遠地遙見太子端身靜坐于樹下,慕魄看到父王和母後親自莅臨,趕忙起身迎接,恭敬作禮。國王和王後,看見太子舉止安詳,出言文雅,不禁興奮莫名,欣喜無比,即時催促太子回宮。
慕魄驚怖的退避數步,合掌而對父王和母後說:“慕魄出生至今十叁年,我的多生往事,一切業報,都盡在眼前,記憶猶新,沒有一件忘失。人之所以遭受地獄痛苦,都是由于“口業”造出來的。一生中如果有一言失檢,就會遭受千萬年的罪報痛苦。我深畏地獄的罪報慘苦,所以出生以後,就很少開口說話,如此經過十二年。當我想到“禍從口出”這一句話時,我雖然寡言,但非究竟,不如“無言”,才能斷絕禍根。所以,我就鎖口不語,以免再造是非口業。”
慕魄又說:“父王母後!我于往昔,曾經是一個國王,名叫須念。我以正法治國,奉行衆善。殺人凶器,禁絕不用;惠施仁愛,救濟困窮。當時很多的小國王看見須念王的大慈悲、大喜舍,一致感恩戴德,真誠來歸。須念王爲此大宴賓客招待各小國的國王。廚師爲了准備各類佳馔美食,必須屠殺牛羊等六畜,因此禀白須念國王。須念王本來仁慈不殺生,但是爲了款待嘉賓,事非得已,即點頭表示說:“好吧!”由此一言之失,死後即墮于大地獄,償還殺生的血債。六萬余歲當中,遭受煎煮剝裂等罪報,慘苦難忍!呼救沒有人聽到,求死不得死,誰能分擔我的慘苦呢?受盡地獄種種酷刑之苦,罪報盡了,才再次得生爲人。這是我在過去世,因一言而受無量劇苦的事實經過。
我慕魄,爲了要永遠斷絕一切痛苦,所以決心出家學佛。因爲我每當憶及“因一言而受大痛苦”的業報事實,就會心寒膽裂,冷汗直流,惟恐重蹈覆轍,由于畏懼地獄的痛苦,所以才閉口不言。”
國王知道慕魄太子的心志堅定,也就同意他去出家修道。慕魄太子一心精進,累積功勳,遂至成就佛道。
詩曰:
“禍從口出業如山,一語招愆酷苦艱;
呼救無聞難得死,心寒膽裂畏償還。”
附注說明:
(一)釋迦世尊在本故事中指示我們說:“禍從口出,一言不慎,即招無量劇苦。”我們于日常言語中必須多加謹慎。
(二)口業如山,最爲可怕!十惡業中,口惡業即占四種。佛經說:“造口業的人,將來會受到耕舌地獄的慘報。”口業可不慎乎?
(叁)如果有人在佛教中,搬弄僧、尼(出家人)的是非,此人的罪業更爲嚴重。請詳閱“贊僧功德經”便知慘報如何了。
七、人生無常 夢覺勇施
詩曰:
“揭鳥因毛禍獵刀,牦牛愛尾命難逃;
蜂釀蜜後身先死,財寶積多枉苦勞。”
有一位長壽道人,他的家財無量,但卻不是爲富不仁,他經常散財布施,救濟貧窮與拔除衆人之苦的善事。
他有一位知己的朋友,看到他克勤克儉的聚財,自己卻沒有一點享受,把辛辛苦苦得來不易的家財,盡拿去布施供養叁寶與救濟貧困的人,深深地爲他可惜,于是便對他說:“你把家財拿去供養叁寶,做布施救濟的功德,似乎做得太多了吧!”
道人回答說:“不多!不多!我聽聞到佛陀的教法,都謹記在心,不敢一日有所忘失。佛說:“人自從無始以來,在六道輪回中,遭受生生死死往來的痛苦,其日子多得難以計數。”如果以此計算,我現在所做的布施,平均一天還用不到一文錢,這樣還算多嗎?
佛陀說:“假如有人能夠得到普天下的一切財寶,尚不如聽聞一句佛法的寶貴。”
我深信佛陀的慈訓,所以廣行布施,救濟困苦。因爲積聚財産,不但不能夠了脫生死痛苦,而且還會因財惹禍。既然如此,不如盡將家財布施做功德爲妙。”
長壽道人接著反問他的朋友說:“你有沒有聽說深山中有一種揭鳥,它的羽毛非常美麗,所以特別愛惜它,萬一被雜草或其他的東西粘住,它便不敢輕舉妄動,深怕損傷了美麗的羽毛。結果,往往因此而輕易地被獵人捕擒,不但美麗的羽毛被拔掉,甚至性命也不保。
揭鳥爲了愛惜它的羽毛而遭殺身之禍,愛財如命的人,與此揭鳥有什麼兩樣呢?
牦牛也因爲愛惜它美麗的尾毛,而被人所殺。世上有不少癡人,只知道拚命地斂財,貪得無餍,卻不知道禍難日近,倘不及早覺醒,無常一到,則“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此時,所有的財物,盡皆變成他人享用。既然如此,不如在生前廣種福田,免得後患無窮。”
道人又說:“有些親戚朋友們責怪我散財布施,不留些家財給子孫。其實,兒孫自有兒孫福,用不著我們操心。我再說一個譬喻:
蜜蜂天天飛去采取花粉蜜,辛辛苦苦的釀成糖蜜,仿爲幼蜂的飼料。結果偷蜜的人,用煙火熏灼,把蜜蜂統統驅離蜂巢,不但被偷去了全部的蜂蜜,並且連窩巢中的蜂卵也被殺盡。蜜蜂的釀蜜召禍,與人類的積財召患,又有什麼兩樣呢?
我之所以散財布施,遠離色欲,就是爲了遠離災禍。世人日夜奔忙,勞心勞力,全部都是爲了錢財,要知道人生無常,一旦命盡逝世,所有的財物,絲毫都不能夠帶去享用。如果爲著營求財物,而以不法的手段取得“不義之財”者,這個罪業,更是無可逃避的。這個人死後,不但會在惡道中受諸劇苦,將來還要償債,還盡人家的財物,並且連其利息,也要依照年代付清,所受的業報越慢,果報越加嚴重。”
長壽道人更鄭重的說:“人生在世,好像乘坐一只泥船在河中,泥船碰到水,很容易壞掉,那是至爲危險的,應該換上竹筏渡河。”(竹筏比喻:佛陀所說的種種出苦善法。)
長壽道人又警惕大家說:“人身好像泥船一樣,人命無常危脆,朝不保夕,應該要好好修行學佛,親近供養叁寶,布施、救濟貧苦,廣種福田,別讓寶貴的光陰空過。”
詩曰:
“悭貪獲報苦貧窮…
《佛教聖衆因緣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