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P17

  ..續本文上一頁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衆。

  將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爲報佛恩。

  伏請世尊爲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衆生未成佛。 終不于此取泥洹。

  十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 于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 爍迦羅心無動轉。

  這時候,阿難與法會中所有大衆,承領了如來佛宣示的這些微妙法旨,一時身心坦蕩,湛靜無所挂礙,他們都自覺到,本真心體原來盈遍十方世界,他們觀見到十方虛空世界,就像看自己手中拿著的樹葉那樣清晰。他們都自覺到,世間一切事物,都是菩提妙明本心的生發顯現,本真心體圓融遍在,涵含十方世界。此時,他們返觀自己的父母所生身體,就像是十方虛空世界之中浮動的一粒塵埃,若存若亡,就像是無涯大海中的一個泡沫,起滅不定。他們合掌頂禮,獲得未曾有的欣喜,就在如來的座前,詠誦起禮贊如來的偈語: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只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伏請世尊爲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煉迦羅心無動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爲衆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爲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纡疑悔。世尊。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終而複始。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雲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複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雲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衆。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這時候,如來弟子富樓那從座中起立,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禮如來,並對如來說:大威德的世尊啊!你最善于爲衆生演示如來佛法第一義谛。世尊,你常常推舉我是“說法第一”,現今我聆聽如來的微妙法音,就像聾人聽百步之外的蚊蟲鳴叫。本來我不能看見,現在更不得有所聞見了。佛雖然已宣示了如此妙明法音,使我等拔除疑惑,但是現在我仍然不能詳解這第一奧義,不能達到無疑無惑的境地。世尊啊!阿難他們雖然有所開悟,但是積聚的煩惱並未漏除,法會中許多已盡滅種種煩惱的修習者,既使在領承了如來所說的法要之後,仍然存有疑惑。世尊,如果世間一切根塵,一切蘊、處、界,就是如來所說五蘊,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這些,且都是如來自性,本然清淨,爲什麼他們突然現出山河大地等等有爲相,而且這些有爲事物相續相繼地遷變流轉,周而複始?另外,如來又說地、水、火、風等本性圓融,盈布法界,湛靜常住不動。世尊,如果說地性遍在,那麼,什麼地方去容載水呢?又如果說水性遍在,就不會有火生出。爲什麼又說水和火都遍在于虛空,相互間並不抵觸逼迫?世尊啊!地性阻塞障礙,空性虛廓通闊,爲什麼說這二者都遍在法界而並不抵觸競爭?我不知這個奧義的根本所在,祈願如來流布慈力,撥開我等心上迷雲。說完這些,富樓那即五體投地,渴盼如來發布無上教誨。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爲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這時,如來告訴富樓那以及法會中其他漏盡無學與各位阿羅漢:今日如來在此楞嚴法會中宣示了無上勝義,但你們這些聲聞修行者和所有未能明了空和無空的二空奧義的修行者們,以及所有回向上乘阿羅漢的修者,都能獲致成佛的唯一寂滅湛靜境地,都能駐持在菩提道場,也能登上無上修行的道路。你們仔細谛聽,我將爲你們宣說。富樓那和大衆一起默然承聽如來法音。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爲複性明。稱名爲覺。爲覺不明。稱爲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爲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爲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爲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爲同。世界爲異。彼無同異。真有爲法。

  如來說:富樓那啊!正如你所說,世間一切本然清淨,爲什麼突然現出山河大地?你沒有聽如來宣說覺的真性是無上的明,是無上認知了別智慧,本真的覺亦是認知了別的無上靈明嗎?富樓那說:世尊,我曾常聽聞佛宣說這個義谛。如來說:你所說的覺明,指的是覺的本性是無上認知了別智慧呢?還是只是無了別智慧的覺,即不明的覺,而我們則要去明了它,所以稱它爲明覺?富樓那說:如果以不明來稱名覺,那麼覺就無聽明了,如來說:如果覺沒有能認知別的明的智慧,那就不會有什麼明覺。有無覺的事物,但是沒有無明的事物,無明也不是覺的湛淨妙明,而是癡暗。覺的本性一定是明,即一定是無上認知了別的智慧,妄亂生起,欲去認知了別這個覺的體性。覺知的體性並不是能被認知了別的事物,所以,覺知的體性,如果依妄想認知而成爲對象,覺知就被會妄亂建立起來,其巳經是妄亂的建立,從而依此妄立的覺知,就生發起作的種種妄亂作爲。妄亂覺知一經功用,就在本來的無同無異中,分成了覺知的主觀自我一方面,和覺知的客觀存在另一方面,從而生發相異出來,相異中又疊加相異,並且只能在此相異對立之中建立起種種相同,在覺知的相同與相異間互相又生發顯示,因此又産生了無同無異的事物。這樣相互間雜亂搖動,和相互間的依持、對待,就生發起了種種煩勞作用,煩勞久了就生發出塵物世界。塵物世界間事物的種種相互擾動混雜,引起了塵物世界的煩勞、煩惱,由此也生發起了世界。平靜不起擾動,就成爲虛空。虛空間只是同一,塵物世界間只是對立。而這當中無同異之分的,都是有爲法界。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爲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爲巨海。幹爲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爲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劫劣水。抽爲草木。是故林薮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爲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覺知的認知了別本性是空,由于妄想執起而晦昧不明,覺知間的對立、異同生發起搖動,于是有風輪執持在世界之中。依持著虛空生出搖蕩,堅執欲明之心凝結,于是有滯礙事物的生起,那些金屬物,就是因明覺而建立起來的硬形物質,于是有金輪出現保持看各方國土。堅硬的東西成爲金寶,搖動的東西成爲風力,風和金相激相摩,于是有變化無端的火光生起。由于這些事物體上有水氣出來,水氣被火蒸發上升爲水,于是有水輪含蘊了十方世界。火向上升騰,水向下降落,它們交相生發建立起形質物體,濕的成爲大海,幹的成爲陸地。如此情形,所以大海之中常常會有火光騰起,陸地上常有江河流注。水勢弱于火時,就聚結成爲高山,所以山石相擊能出火光,山石碎融了就成爲了水。土勢弱于水時,就抽形成爲草木,所以林木被火燒以後就會成爲土灰,擠壓林木就會擠出水來。這種種事物相互爲種子而交相妄亂生發,由于這些因緣,世界也就相續相繼下來。

  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爲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爲種。納想爲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昙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衆生相續。

  另外,富樓那,欲明的妄想發生,妄相建立,責任在你不明白性覺的妙明,卻妄想去明白它,一念妄動,妄相就建立起來。所覺知的妄亂一經建立,認知的理序也就不可逾越了。由于這個因緣,聽覺不能超出聲之外,視覺不能超出色物之處,色、聲、香、味、觸、法等塵物亦只能由眼、耳、鼻、舌、身、意等認知而妄亂成立,于是種種見聞覺知就被分別開來。它們又常因欲求思念的作用而相互糾纏,如是分分合合變化無端,靈現一見緣處的一點明色,即生發出色塵,色塵生發就産生了想念,不符合想念的色塵互相間對立仇恨,符合想念的色塵間就融合爲愛欲,愛欲流行結成種子,想念集納于根門,就結爲胚胎,如此交相作用下,吸引各種相同的欲求思念,于是有種種因緣關系,由精血孢卵而胚胎成形等過程,而産生種種胎生之物、卵生之物、濕生之物、化生之物,這些生物都是隨其所感而生發出來的。卵生之物生發于想念勝妙境的妄念,胎生之物有情于欲樂境而生發,濕生之物往附于新境而生,化生之物厭離于舊境之可憎而生…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