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地藏經是 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P9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玩具,供養菩薩。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回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叁七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于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曆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第二十節 欲求衣食豐溢家宅平安等的修法

  見聞利益品:

  “複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疾病、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惡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睡夢中,悉皆安樂。”

  第二十一節 欲得住處利益的修法

  地神護法品:

  “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衆生,于所住處,于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贊歎,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者、土地豐壤;二者、家宅永安;叁者、先亡生天;四者、現存益壽;五者、所求遂意;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辟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世尊,未來世中,及現在衆生,若能于所住方面,作如是供養,得如是利益。”複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所住處,有此經典及菩薩像,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

  第二十二節 欲求所願速成的修法

  見聞利益品:

  “複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衆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叁界者。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皈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第二十叁節 聞名見像讀誦等的修法

  如來贊歎品:

  “佛告普廣菩薩:“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诃薩名者,或合掌者、贊歎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叁十劫罪。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畫行像,或土石膠漆,金銀銅鐵、作此菩薩,一瞻一禮者,是人百返生于叁十叁天,永不墮于惡道。假如天福盡故,下生人間,猶爲國王,不失大利。””

  囑累人天品: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贊歎瞻禮者,得二十八種利益: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叁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七者、離水火災,八者、無盜賊惡,九者、人見欽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轉男生,十二者、爲王臣女,十叁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爲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從,十八者、眷屬歡樂,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除,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樂,二十叁者、先亡離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贊歎,二十六者、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慈愍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複次,虛空藏菩薩!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贊歎瞻禮,得七種利益:一者、速超聖地,二者、惡業消滅,叁者、諸佛臨護,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長本力,六者、宿命接通,七者、畢竟成佛。”

  第二十四節 稱佛名號的修法及其功德

  稱佛名號品: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恭敬贊歎,其人或福無量無邊。又于過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發心皈依,是人于無上道永不退轉。又于過去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曆于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于六欲天中,何況志心稱念。又于過去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師子吼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念皈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又于過去有佛出世,號拘留孫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志心瞻禮或複贊歎,是人于賢劫千佛會中,爲大梵王,得授上記。又于過去有佛出世,號毗羅屍。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又于過去無量無數恒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又于過去有佛出世,號寶相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又于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袈裟幢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又于過去有佛出世,號大通山王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廣爲說法,必成菩提。又于過去有淨月佛、山王佛、智勝佛、淨名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說佛。世尊,現在未來一切衆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是衆生等,生時死時,自的大利,終不墮惡道。””

  第七章 結論

  因地藏經是爲在家弟子所說的遺教,所以在一萬九千四百叁十二字中,皆以世法爲對象。而于菩薩發願,與地獄苦狀,則殷殷垂訓,篇幅占得相當大,世尊悲心,于焉若揭。在家弟子,如能切實依教修行,不特生死俱利,獲福無窮;而且生天受樂,終證涅槃。

  在南傳佛教裏(即世稱小乘佛教),除佛與比丘僧外,余皆盡爲在家弟子,並無菩薩這個名詞;這也可爲菩薩是在家弟子的一個旁證。而在北傳佛教裏(即世稱大乘佛教是),菩薩一詞,欲顯得特別響亮。一切滑稽好戲,幾乎全由菩薩來導演;如說大乘佛教,整個是菩薩活動的世界,也不爲過。足見佛教自北傳以後,已漸漸世間化,由小數人出家自了,進而普度衆生,同證菩提,爲其修行最終目的了。如世尊以未來衆生,殷勤囑付地藏菩薩,就是這個趣向的說明。若在南傳佛教國家,連菩薩二字都聽不到,遑論付囑?

  菩薩在大乘佛教裏,雖非常活躍,但比丘僧的地位,仍然高于一切。以維摩诘爲例,是一位智慧辯才與神通了不起的大菩薩;世尊出家弟子中,自舍利弗尊者以次,均不能當其詞鋒,前往問疾。最後還是由文殊菩薩出來,始得收拾這一尴尬場面。然而這位大菩薩,一見比丘僧,必皆恭敬禮足,(見無垢稱經問疾品)無他,菩薩爲在家弟子;而比丘法相,爲佛代表,禮僧如禮佛故。因此,我們可以得一啓示,只要比丘僧一日不絕,佛種一日不滅,佛法自能永遠住世的。這,自然非在家菩薩所能爲力了。

  當世尊爲菩薩時,曾做過龍王、金翅鳥王、象王、熊王、師王、鹿王、兔王、鴿王、鷹王、雀王、蛇王、鼈王、魚王、天帝釋、及神鬼等身,在化迹方面來說,菩薩自較比丘爲方便,上文已經說過。要之,菩薩與比丘,絕無像南北韓般,劃上一道固定界線,彼此老死不相往來。“未能自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出家比丘,如能以先自度而後度人爲出發點,如一切智成就如來,當其爲國王時,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今使無余(閻浮衆生業感品)。則證聲聞果以後,不般涅槃,往來叁界,度脫衆生,即是一位大菩薩了。又如無量劫前,福度光目母親的羅漢,至釋迦牟尼佛時,爲無盡意菩薩(閻浮衆生業感品)。而地藏菩薩,亦曾做過聲聞與辟支佛(忉利天宮神通品),即其顯著例證。

  菩薩于叁大阿僧祇劫,度生滿願的時候,如欲成佛,仍須降生母胎,現比丘相,爲人天師表,受人天供養,佛佛如是,這更足證明比丘的重要性。是以佛在文殊師利所問經卷下,對于出家殊勝功德,有如下贊歎的辭句: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功德,不與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無量過患故。出家無量功德故。”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一切諸功德,不與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無量過患故。出家無量功德故。住家者有障礙,出家者無障礙。住家者攝受諸垢,出家者離諸垢。住家者行諸惡,出家者離諸惡。住家者是塵垢處,出家者除塵垢處。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出欲淤泥。住家者隨愚人法,出家者遠愚人法。住家者不得正命,出家者得正命。住家者多怨家,出家者無怨家。住家者多苦,出家者少苦。住家者是憂悲惱處,出家者歡喜處。住家者是惡趣梯,出家者是解脫道。住家者是結縛處,出家者是解脫處。住家者有怖畏,出家者無怖畏。住家者有撣罰,出家者無撣罰。住家者是傷害處,出家者非傷害處。住家者有熱惱,出家者無熱惱。住家者有貪利苦,出家者無貪利苦。住家者是愦鬧處,出家者是寂靜處。住家者是悭吝處,出家者非悭吝處。住家者是下賤處,出家者是高勝處。住家者爲煩惱所燒,出家者滅煩惱火。住家者常爲他,出家者常爲自。住家者小心行,出家者大心行。住家者以苦爲樂,出家者出離爲樂。住家者增長棘刺,出家者能滅棘刺。住家者成就小法,出家者成就大法。住家者無法用,出家者有法用。住家者多悔吝,出家者無悔吝。住家者增長血淚乳,出家者無血淚乳。住家者叁乘毀訾,出家者叁乘稱歎。住家者不知足,出家者常知足。住家者魔王愛念,出家者令魔恐怖。住家者多放逸,出家者無放逸。住家者是輕蔑處,出家者非輕蔑處;住家者爲人仆使,出家者爲仆使主。住家者是生死邊,出家者是涅槃邊。住家者是墜墮處,出家者無墜墮處。住家者是黑闇,出家者是光明。住家者縱諸根,出家者攝諸根。住家者長憍慢,出家者滅憍慢。住家者是低下處,出家者是清高處。住家者多事務,出家者無所作。住家者少果報,出家者多果報。住家者多谄曲,出家者心質直。住家者常有憂,出家者常懷善。住家者如刺入身,出家者無有刺。住家者是疾病處,出家者無疾病。住家者是衰老法,出家者是少壯法。住家者爲放逸死,出家者爲慧命生。住家者是欺诳法,出家者是真實法。住家者多所作,出家者少所作。住家者多飲毒,出家者飲醍醐。住家者多散亂,出家者無散亂。住家者是流轉處,出家者非流轉處。住家者如毒藥,出家者如甘露。住家者愛別離,出家者無別離。住家者多愚癡,出家者深智慧。住家者樂塵穢法,出家者樂清淨法。住家者失內思惟,出家者得內思惟。住家者無歸依,出家者有歸依。住家者無尊勝,出家者有尊勝。住家者無定住處,出家者有定住處。住家者不能作依,出家者能作依。住家者多嗔恚,出家者多慈悲。住家者有重擔,出家者舍重擔。住家者無究竟事,出家者有究竟事。住家者有罪過,出家者無罪過。住家者有過患,出家者無過患。住家者有苦難,出家者無苦難。住家者流轉生死,出家者有齊限。住家者有穢汙,出家者無穢汙。住家者有慢,出家者無慢。住家者以財物爲寶,出家者以功德爲寶。住家者多災疫,出家者離災疫。住家者常有退,出家者常增長。住家者易可得,出家者難可得。住家者可作,出家者不可作。住家者隨流,出家者逆流。住家者是煩惱海,出家者是舟航。住家者是此岸,出家者是彼岸。住家者纏所縛,出家者離纏所縛。住家者作怨家,出家者滅怨家。住家者國王所教戒,出家者佛法所教戒。住家者有犯罪,出家者無犯罪。住家者是苦生,出家者是樂生。住家者是淺,出家者是深。住家者伴易得,出家者伴難得。住家者婦爲伴,出家者定爲伴。住家者是層網,出家者破層網。住家者傷害爲勝,出家者攝受爲勝。住家者持魔王幢旛,出家者持佛幢旛。住家者是住,出家者破。住家者增長煩惱,出家者出離煩惱。住家者如棘林,出家者出棘林。文殊師利!若我毀訾住家,贊歎出家,言滿虛空,說猶無盡。文殊師利!此謂住家過患,出家功德。”

  我在上文已說過:在家凡夫菩薩,日沈湎于五欲之中,稍或不慎,一個筋鬥,就要墮入叁惡道深淵裏去,從此萬劫難複;自不如出家弟子,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相,清淨自守,少欲知足,易于入道,功不唐捐。先度己而後度入,那是最穩當不過的修行方法。世尊盛贊出家功德,是有其深意的。如能盡人出家,叁惡道自空,世尊也可不必再說地藏經了。況佛種不滅,佛法常住,更有賴于比丘僧之繩繩相繼者乎!總之:

  南傳佛法,只有一根柱子——比丘。

  北傳佛法,就成爲兩根柱子——比丘和菩薩。

  比丘傳佛衣缽,紹隆佛種。菩薩稱法王子,護佛法城。

  比丘重身戒,就淫戒說,非兩性接觸,不算犯戒。

  菩薩重心戒,就淫戒說,舉心動念,即算犯戒。

  比丘重身戒故,是以有叁千威儀,八萬細行的建立。

  菩薩重心戒故,是故以慈悲爲根本,以方便爲究竟。

  比丘戒固因細密而難持,菩薩戒製心不動,亦自非易。

  因此,菩薩戒的授受,均宣慎重考慮。

  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不求名,不爭利;不委過,不卸責;常反省,勤忏悔;樂善好施,怨親平等;少欲知足,安貧守道;爲衆生而服務,爲萬世開太平;雖不能至,心竊向往之,菩薩如是,其庶幾焉。

  這是大乘佛法的極則,願與在家菩薩共勉之。

  

  

《論地藏經是 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