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叁)

  ◎1997.5.8 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叁)

  主講:釋傳道

  〈無常品第一〉

  二、釋頌義及因緣

  4.如河駛流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逝者不還駛,

  駛,音(史)su2時矩切

  返,音(反)hoan2喜管切

  逝,一音(誓)se7時地切

  一音(世)se3時計切

  還,一音(旋)soan5時權切

  一音(凡)hoan5喜權切

  恰「如河」水「駛」疾地向前奔「流」,一「往而不」再回「返」;「人」的生「命」無常,不論貧富權貴,生離死別,迅速而至,亦「如」急速流去的河水,「是」忽爾過去,消「逝者」之生命時光,再也「不」可能倒流複「還」。

  這一首偈頌乃釋尊對波斯匿王所說。相傳王與釋尊同年同月同日生,當時他高齡九十的母後,因爲遽得重病而亡故,這一日,王與朝臣如法爲母後舉行過喪葬儀式之後,便至釋尊住錫說法的祇園精舍,來向佛請安問訊。釋尊讓他們安坐之後,就問王從何而來,爲何服粗布衣,又神色有異?王就將爲母治喪之事禀白釋尊。釋尊聞言,即開示王說:「自古至今,凡夫之人最感怖畏之事有四:一者以老,一者以病,一者以死,一者親愛別離。這四者是生而爲人,大抵必須面對的。萬物無常,變動不羁,難得久住,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啊!正如那五河的水,日日夜夜、無有少息地疾速流逝,一去便不複回返!」于是釋尊即說偈言:

  「如河駛流,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逝者不還。」

  說完此偈,釋尊就再對波斯匿王說:「生死原系世間常態,只要有生,必然有死;而且從生的那一日起,便逐步趨向死亡,沒有任何人得以幸免。縱使是勳業彪炳的國王,功圓德滿的諸佛聖者,抑或神變莫測的五通仙人,他們的色身亦一如常人,終歸要無常過去,不可能常住不壞。王又何必爲此而悲感交心、形容憔悴呢?若王真欲報答母後劬勞教養之恩,真心愍傷母後之故亡,就該廣植福德以回向亡者,一如贈禮予遠遊者一般。」經佛這麼開示完後,波斯匿王及群臣各個法喜充滿、忘悲除憂,連旁聽的弟子、信衆,亦皆得受法益!

  個人一期生命的短長,固因各人的業果因緣而異,但人在一生當中,除去襁褓哺育、童少學習,及爲老病所苦等階段,若再扣除每日例行的吃飯、睡覺、休閑,其實可自主運用的時間並不多。在所剩無幾的時光裏,倘不知善加把握,而又因循怠惰、爲煩惱所苦害,生命也就在蹉跎中浪擲過去了!無怪乎常聽人慨歎年華似水,一去無回!

  時間的洪流,總是這般無聲無息的悄然流逝,一刻也不曾稍待。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確知,自己現在是來到生命之河的中遊、抑或下遊,甚且行將流至盡頭;但我們可以做也必須去做的,就是掌穩自己人生的舵,好好運用自己僅剩有限的生命,多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那麼,當我們行將結束這生命之河的旅程時,就可以坦然而無憾地告訴自己:這一生不曾平白走過!

  5.譬人操杖行牧食牛 

  老死猶然亦養命去

  6.千百非一族姓男女

  貯聚財産無不衰喪

  7.生者日夜命自攻削

  壽之消盡如 鹜水

  操,音(磋)chh1出高切

  杖,音(丈)tiong7地共切

  牧,音(木)bok8文獨切

  牛,音(揉)giu5語求切

  老,音(惱、潦)l2柳稿切

  死,一音(史)su2時矩切

  一音(始)si2時紀切

  千,音(遷)chhian1出堅切

  百,音(逼)pek4邊激切

  姓,音(聖)seng3時敬切

  貯,音【拄】tu2地矩切

  聚,音(自)tsu7精遽切

  衰,音【梳】soe1時【瓜】切

  喪,音(宋)song3時貢切

  命,音(孟)beng7文競切

  攻,音(功)kong1求公切

  削,音(肅) siok4時菊切

  ,音(榮) eng5英擎切

  鹜,音(榮) eng5英擎切

  水,音【揜】sui2時鬼切

  「譬」如牧「人」手「操」棍「杖」,「行牧」其所飼養之「食牛」(即肉牛),待其肥碩,便宰殺之。「老死」之患就「猶然」如同那牧人一般,「亦」虎視眈眈地靜待吾人長「養」壽「命」,而後盡取而「去」。  

  自古以來,人類何止「千百」,但「非一」例外的,不論其膚色民「族」、種「姓」階級、「男女」性別爲何,對于物資,乃至五欲境界之馳求,總是欣趣而無厭的。但是處心積慮所「貯」蓄積「聚」之「財産」名位,到頭來,又「無不」歸于「衰」敗「喪」失殆盡,正所謂「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1

  對于身外五欲的趣求是如此,之于生命本身的強烈愛執,更是深深蒙蔽了凡夫衆生對于生必歸滅,這一自然法則的體認。所以盡管「生者日夜」不息地,性「命」正一點一滴地兀「自攻」劫「削」減,年「壽之消盡」,就「如」同傾覆(「 」)深水池(「鹜」)裏的「水」一般,再深的池水,也終有枯竭的一日。可是,能警惕到生也有涯,而不隨波逐浪于萬丈紅塵的,又有幾人?

  佛陀說這叁首偈頌的因緣是:有一次,釋尊偕弟子在摩揭陀國王舍城中,受請說法完畢,于出城所見,有感而發的。這一天下午,釋尊暨弟子們在出城途中,巧遇一人正驅趕著一大群牛,自城外放牧歸來。這群牛吃飽了牧草,一路上且跳躍奔逐,且以牛角更相抵觸。釋尊見狀,即說偈言:

  譬人操杖,行牧食牛,

  老死猶然,亦養命去。

  千百非一,族姓男女,

  貯聚財産,無不衰喪。

  生者日夜,命自攻削,

  壽之消盡,如鹜水。

  回到精舍,釋尊洗足畢,即敷座而坐。此時,侍者阿難便趨前向釋尊頂禮,而後問言:「世尊!適才您在途中說了叁首偈頌,弟子不能理會其中的意涵,祈世尊慈悲開示!」佛遂問阿難:「你剛才是否也見到了牧人驅趕群牛,放牧歸來呢?」「是的!世尊!弟子見到了。」釋尊又言:「這一個飼養肉牛的屠戶家裏,本豢有千頭牛只,屠戶日日命人出城去尋找牧草豐美之地,以放牧群牛,再日擇其肥碩者而殺之。連日以來,一千頭牛不覺已殺了過半,但是其他的群牛卻仍渾然不覺,依舊跳躍奔逐,更以牛角相互抵觸。我愍傷其惛然無智,故說此叁偈。」  

  「其實,何祇是彼群牛呢!世間愚癡凡夫亦複如是啊!不知物我世間,凡存在者盡皆無常、無我、空寂,反而計執有一常住、獨存、實有不變的主體『我』,于是日將身心耽著于五欲中,更爲此永不滿足的欲求,彼此殘害惱迫。不知無常苦患原不待時而至,如此之蒙昧不覺,又何異于彼群牛呢?」此時,座中恰有二百名貪求供養的比丘,他們聽了釋尊如是的譬喻開示,各個心生慚愧,暗自惕勵,遂于座上定慧相應、破妄證真,迅速得阿羅漢果,並具六神通。在座大衆亦深得法益,而恭敬向佛作禮!

  物質生活,是人類必不可少的,但是人類卻往往陷于物欲的無限追求,而引生種種的憂悲惱苦。佛法並非要人放棄世間的一切,相反地,卻要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善盡己責、守分知足,而不汲汲營營于財富的累積、名位權勢的趣求。因爲這些可能伴隨個人的福報努力而來,卻是衆緣和合、虛幻多變而不可保固的。所以不論對出家或在家弟子,佛均示以正命的中道生活,既不放縱自己的欲求無限的擴張,也不過分自虐的刻苦營生,當受用則受用,當儉省則儉省,量入爲出,蓄用兼顧,如此即能隨遇而安、恬然知足。畢竟,生命中除了欲樂的享受、名利的戀求,還有很多值得吾人追求的!端看自己願意將心力投注于何處!

  佛教譬喻故事中,有一則母馬與小馬對話的故事,也頗發人深省!一日,小馬就對著母馬抱怨說:「媽媽!爲什麼牛伯伯和我們都吃得這麼差,卻得每天辛苦地耕田、拉車工作;而豬媽媽和它的孩子們,卻可以吃得好,又不必工作呢?」馬媽媽聽了,就憐惜地對小馬說:「孩子啊!你慢慢地看吧!慢慢看下去,你就知道了!」「媽媽!你要我看什麼呢?我只看到它們每天都吃得飽飽,卻是什麼工作都不必做啊!」小馬忍不住嘟著嘴回答。

  日子就在這樣的自怨自艾中過去,小馬盡管滿心埋怨,可還是得每天心不甘情不願地工作。直到有一天,天快亮了,竟然聽到豬家兄弟姊妹淒厲的慘叫聲,小馬被驚醒之後,連忙問媽媽到底怎麼一回事?這才明白:原來它們是養來被宰殺的,怪不得不必工作,只管把自己養得肥肥的就好了!

  世間因緣就是如此具相對性,眼前的好際遇,不一定真正好,也不會永遠好;現時的境遇不順,也不一定壞,更不會永遠壞。我們原無須羨慕旁人,更無須嫉妒,畢竟「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2倒是在衣食無虞之際,能多多去從事一些有意義的事,來利人利己,這才是真正明智的。否則,一眨眼老病倏至,只怕再要做什麼好事,也已力不從心了!

  8.常者皆盡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墮,音(道)t7地賀切

  生,音(升)seng1時經切

  死,音(史)su2時矩切

  這一首偈頌即佛教有名的「四非常偈」,印順導師在其《成佛之道》<歸敬叁寶章>中,更進一步引申,而作了「六非常偈」,偈言:「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國家治還亂,器界成複毀。」3以表世間一切有爲法,皆無常變易而無有究竟的。

  總的來說,凡存在的一切,皆在生、(住)異、滅的不斷變幻中推移;盡管眼前看來似乎是常恒不變的事事物物,它的內裏,其實充滿著錯綜複雜的離斥力。一旦離散的因緣具足,便外顯而成就壞滅的事實,所以說「常者皆盡」。依此以觀世間的富貴榮華,任你如何攢聚經營,終究會有消散佚失的一日到來;世間的名位權勢,無論其爲如何崇「高」顯赫「者」,終究「亦」有傾「墮」衰頹的一刻現前;而世間眷屬、朋友,無論其「合會」之時是如何親愛和睦,到頭來,終亦免不了「有」生「…

《法句經講記(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法句經講記(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