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叁)▪P2

  ..續本文上一頁離」死別的椎心傷痛。即如個己五蘊假合之身心,亦無一例外的,凡「生者」終必「有死」,這是每個人在自己周遭,甚至切身皆能遭遇的事實。

  財富、地位、眷屬,以至一己有限的生命,的確是危脆而不可依怙的。再擴大一點來看,有些人盡相信只要國家繁榮、社會進步,個人便可以獲得長久的幸福安樂;殊不知由無數個人所組成的國家、社會,亦在一治一亂、成而複毀中無常變動不已,哪裏可堪恃怙呢?但我們往往在冷眼旁觀之余,習得一句「無常」的口頭禅;一旦事臨己身,卻又呼天搶地,不明所以地大歎:爲什麼是我?我做得這麼好,爲什麼還會遭受這樣的待遇!但,無常是平等的,它從不厚此薄彼,只要具足和合的因緣,即成、即有;具足離散的因緣,即壞、即無。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隨順無常的法則,並把握無常到來之前的時光,讓它成爲有意義的永恒!  

  佛之所以宣說這首偈頌的因緣是這樣的:在舍衛國,有一位老婆羅門,他有個十四、五歲的女兒,長得聰明、伶巧又可愛。不料這個女兒突然得了重病,數日之間即一命嗚呼。禍不單行的是,婆羅門田裏原已成熟待收的麥子,此時也爲野火燒個精光,原本還期待豐收可賣個好價錢的,而今卻什麼都沒剩下了!經曆接踵而至的雙重打擊,婆羅門頓時憂惱交加,失意恍惚,就如同發了瘋般,無法自解。

  他曾聽說佛是世出世間的大聖者,一切天人的導師,佛所宣說的法義,可以令人心開意解、去惑除憂。于是,這個婆羅門就前往當時佛所在的祇園精舍,想求得佛陀的開示。見了佛,他不覺悲從中來,頂禮長跪而禀白佛說:「世尊,我本無兒子,唯一愛女,視之如掌上明珠,沒想到近日卻忽然得了重病,舍我棄世。爲此,我日夜愁憂,悲痛逾恒,唯願世尊慈悲垂示,導我以開解憂結之道。」釋尊就告訴這位婆羅門說:「這世間有四事是不可長久的,哪四事呢?一、有常終必無常;二、富貴終必貧賤;叁、合會終當別離;四、強健終將老死。正所謂: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婆羅門聽了世尊所說法偈,心結即解,不複愁悒,遂發願隨佛出家,爲佛弟子,修習梵行。于是他便自剃須發,成爲釋迦僧團的一員。由于之前對無常有過切膚之痛,所以他的修習,側重在思惟無常苦空之理,不多久即證了阿羅漢果。

  名、利、情,是一般人所渴求的,尤其財富、名位、權勢,頂好就是「醒握天下權,醉臥美人膝」。萬一叁者不可得兼,至少也要有一種可堪稱雄,于是有人終其一生,就是孜孜矻矻于財富的累積,與名位、權勢的馳逐,而且樂此不疲。

  有個故事就說到一個生性悭吝的富翁,因爲家財萬貫,擺在家裏,怕人偷走;借給人家,又怕被倒帳。所以,他就決定去買黃金,來埋在庭院裏的一棵樹底下,以掩人耳目。可是,埋了黃金之後,他又深怕被人發覺而盜走,所以一天都到那個地方去看叁次。這種不尋常的舉動,很快地就引起「有心人」的注意。一日清早,他才睡醒,就到埋黃金的那棵樹下去看看。不看還好,一看竟發覺表土已然有著新翻的痕迹,這一驚可非同小可了,趕快找來鏟子挖挖看,完了!先前埋的黃金都不見了!他忍不住坐在地上放聲痛哭了起來!

  旁人聽了,趕緊過去問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問明原委之後,熟知富翁習性的鄰人,就捉狹似地對他說:「我還以爲是什麼天大的事情呢!那還不簡單嗎?再埋一些石頭下去不就得了?」「什麼?要我埋石頭?我這黃金是可以用的呢!石頭算什麼!」鄰人又說了:「黃金本來是可以用的沒錯,可是你一直將它埋在那裏,跟埋一堆石頭有什麼兩樣?更何況,埋黃金會被盜走,石頭可就不會了!」

  這件事就這麼被傳了開來當笑譚,有個人聽了,一時說溜了嘴,就將自己的經驗說了出來:「唉!那真是飯桶!我的金子可不會埋起來讓人偷,我都是請金匠打成一粒粒的像湯圓,晚上吞進肚子裏頭去,明天早上再排出來;洗一洗,明天晚上吞下去,後天早上再排出來。…像這樣,人家絕對偷不走!」不料有一天,這些個金湯圓跑錯地方,跑到盲腸去了,害得他平白還挨了一刀!

  這看來似乎是個博君一笑的趣談,卻也反映出人心的貪婪無知,佛說錢財是──水、火、盜賊、惡王、不肖子──五家所共的,名位、權勢、眷屬,也不是一得永得,可以恒常持有的。但對于適合自己心意的人、事、物,我們卻偏是不許它無常,而期待它永恒,這豈不是很愚癡嗎!無常的,且還給它無常吧!常者可盡,高者可墮,合會可離,生者可死!所以,好好把握這因緣會遇的當下吧!別等錯過了它,才懊悔莫及!

  9.衆生相克以喪其命

  隨行所墮自受殃福

  克,音(克)khek4去激切

  喪,音(宋)song3時貢切

  命,音(孟)beng7文競切 

  墮,音(道)t7地賀切

  殃,音(央)iong1英恭切  

  「衆」緣和合的「生」命體——動物,尤其是人類,由于自我感的作祟──自我中心的無明癡暗,而有愛、慢、見等種種煩惱,以及人我的分別與對立。于是,互「相」侵奪、「克」害與爭鬥,「以」致「喪」失「其」生「命」,因此必「隨」自己「所」造作的諸惡業「行」,異時成熟,「墮」落惡趣,親「自」承「受」所應得的禍「殃」罪報。同理,若造作善業成熟,亦當親承所應得的「福」樂果報,所以說「衆生相克,以喪其命,隨行所墮,自受殃福。」  

  動物爲了覓食、爲了勢力範圍、爲了後代的繁衍而爭;人類則更是無所不爭、無所不鬥。什麼「一山不容二虎」啦!「瑜亮情結」啦!不共戴天啦!在在都反應出對于敵對他方的不能容忍。因爲不能容忍,所以就使盡手段、更相惱害,耳語、毀謗、譏刺,從背後的诋毀,乃至正面的挑釁,非逼得對方不再出現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不可;尤有甚者,還糾結同黨,以刀杖器械(現在可能就是槍炮毒藥了!)加諸對方,直到對方被置之死地而後已。

  試問:對方死了,難道自己就得以稱心如意了嗎?不,這種人永遠不會缺乏敵人,他是靠著與敵人共诤而存活下去的,所以終其一生,都會像只鬥志昂揚的鬥雞般,四處尋求對手。可以想見的是爲了爭勝,爲了鬥垮對方,他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如此心行,欲獲得福報而不隨其所造作的惡業,承受所應得的罪報也難!這唯有確切信解因果緣起的必然法則,纔能于因緣生法中,得有進而改善因果系的下手處,使化惡爲善,日進于善而離惡。4

  傳說一位雄才大略的國王,鎮日就是在盤算著如何擴張自己的領土,一日,他就對宰相說:「你與將軍策畫一下,我們准備出兵去攻打東邊的鄰國。」宰相一聽,沈吟了半晌,才緩緩地回答說:「陛下,那攻打完了以後呢?」「拿下東邊的鄰國之後,接著,再出兵去攻打南邊的鄰國。」宰相心裏一驚:「敢問陛下,那打下南邊的鄰國之後呢?」國王志得意滿地說:「再來就是把其他那些鄰近的小國,一一都並到我的國土來;然後,我就可以高枕無憂,安心地吃睡了!」宰相聽了國王這一番話,就不急不徐、意味深長地反問了一句:「陛下!難道不出兵吞並鄰國,您就無法安心吃、睡了嗎?」

  這位宰相的膽識與智慧,真非常人所及!嘗想:小至個人、團體,大至族群、國家,其所以互爭,除了欲、見,就是一個「唯我獨尊」的優越感(慢)在作祟,除了自己(己群)──自我中心,容不下他人(他群)能力比自己(己群)強,站得比自己(己群)高──除非對方臣服于我(群),聽令于我(群),如此我(群)便「允許」對方(他群)的存在,否則就用盡機心去诋毀、去破壞,甚而侵略、驅逐,以保持這「唯我獨大」的優越地位。這是人性共衆生性的一面,也是個人、團體、社會、家國,乃至世界所以紛擾不安的根源之一。佛法說積習以成性,吾人靜夜觀心,亦當檢省自己所行所思,切勿讓小惡反複循環,漸盈而爲大惡。因緣果報是曆然不爽的,莫忘了老死之患就在不遠處鹄候!人生幾何,該當好好把握當下,去充實自己、淨化自己才是正途!

  10.老見苦痛死則意去

  樂家縛獄貪世不斷

  老,音(惱、潦)l2柳稿切

  痛,音(湯)thong3他貢切

  死,一音(史)su2時矩切

  一音(始)si2時紀切

  樂,音【藕】ngau7(即愛好)

  縛,音(複、斛)hok8喜獨切

  獄,音(玉)giok8語局切

  人生世間不免是憂苦多過于快樂的,而且依于不同的關系與階段,就有不同程度和內容的憂苦。就一己生理而言,生而老、病、死,是每個人都必然經過的生命曆程(除非夭折);可是老來,發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身體各部分器官都退化了,做起事來力不從心不說,有時候連說起話來都不知所雲。

  眼睜睜地看著衰「老」一步一步向自己侵逼而來,心裏真是倍「見苦痛」!一旦業盡壽終,「死」亡前來召喚,「則」四大(地、水、火、風)離散,「意」識隨著另一成熟的業系而「去」轉生。現世所擁有的一切,盡管難舍,卻不得不舍,而隨往昔所造的善惡業習,重新開展另一期的生命。如若愛「樂」男女「家」庭支配占有,那就猶如系「縛」在牢「獄」一般,不得自由。爲「貪」戀此「世」間五欲,亦將「不斷」生死狂流,出離無期!

  釋尊宣講此偈的因緣是:有一日,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衆比丘很好奇地請示他說:「世尊,當年究竟觀察何義,所爲何事,竟能放舍世間欲樂、權位,而出家修道呢?」釋尊正待向衆比丘開演未曾說過之微妙法義,便囑比丘們谛聽善思,而後說起自己出家修道的其中一個因緣:「衆比丘啊!當時我雖貴爲迦毗羅衛國太子,住的是四時宮殿,享受的是錦衣玉食、極盡奢華之物欲生活,但內心總有一股空虛幻滅的感覺揮之不去,所以常常一個人抑郁寡歡,令父王深心擔憂。有一日,我心血來潮,突想到皇室的禦後園去遊觀,侍臣將我的…

《法句經講記(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法句經講記(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