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博士界的論辯▪P2

  ..續本文上一頁“你們歐洲的學者們,度量狹小,往往將其學術不傳給印度人,意思是來控製印度人的思想智慧,更想來滅亡我們印度人的種族,殊不知我們印度人的聰明智慧實在高于歐洲的學術思想百千萬倍,你們英國人以其所知不傳給我們印度人,我們印度人終于將原有的智慧寶藏,也不教給你們,我們印度人自己原有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心靈肺腑,你們英國想來控製其智慧,以滅亡其種族,真是夢想啊!我今天將要引導你遊曆一般常人所不能夠到達的地方,令你擴充眼界,你樂不樂意呢?”我當即點頭答應。于是隨著他走上山中最高深的地方,到達一座危崖削壁的前面,老人拍了崖石叁掌,那個崖石豁然裂開成爲一扇大門,窺見裏面黝黑如漆一般,老人攜著我的手一同進入,我既然爲好奇心所驅使,乃冒險同進,走不了幾步,忽然光明清涼,真是“沁人心脾,使我得到畢生不能忘記的快樂”,這是我得著從來所未有的快樂,我正在驚愕四顧的時候,忽然又聽到砮然一聲,回頭看見崖石的門已經重行關閉了。不得已,只好隨著老人向前走,大約走了一裏許的路程,到達了一座廣博嚴淨好似無邊際的大廈,所有階牆棟梁門窗幾床,都好像是種種光色的寶石所造成的,其形式,也爲我生平所未見過,雕琢精巧,美侖美奂,都非人工所能做到的。內中藏有書簿典冊,很爲豐富,裝飾尤多珍寶,全碧輝煌,而又輕軟非常,不可言狀。其書有論天文的,也有論地理的,有論人物之所以生化的,有論神識靈性之恒存不滅的,變化無常,及其繕煉修證的道理,其學術都是深奧玄妙,且廣征事用,拿我們歐洲數百年來所認爲學術上所成就的大業,一與比較,不啻放置爐火于烈日之下,轉瞬即覺得黯然無光了。尤其奇怪的,更不知此中的光明從何而來,且使我感受到有不可言喻的輕安愉快啊!老人好似已知道我心中所念念不忘的,對我說:“你懷疑什麼?這其中就是我的淨土,光明也是出之于我的心性本體。我因爲和你夙世有師徒的因緣,知道你的因緣成熟,于今生當能得證聖果,所以才引導你來到這裏,啓發你的信心,你現在可以走了。”于是相偕我一同走出,將走到門前,門自己開了,將要出門的時候,我敬謝老人並詢問他是何人。老人說:“你能夠到仰光大金佛塔前,自己誓願出家,穿比丘的衣服,作比丘的行動,爲釋尊的弟子,久後自能知道,且更有相見的時期。”說罷倏忽不見了,我于是恍然覺悟這位老人一定是一位佛教的高僧。歐洲雖然好似物質文明已達到了極點,而較之神靈莫測,奇妙無比的印度,實在是有天壤之別了。

  我到了旅居的印度已經叁年了!依照靈鹫山老人所囑,遂前往仰光大金佛塔,繞行禮拜之後,長跪在塔前,自己誓願唱念道:“我柏克森從今日起,歸依佛陀,永不複以諸天、神、鬼爲歸依處;我柏克森從今日起,歸依佛法,永不複以異學外道爲歸依處;我柏克森從今日起,歸依佛僧,永不複以惡友邪黨爲歸依處。”又自誓曰:“從今日起,盡形壽,不殺生,盡形壽,不偷盜;盡形壽,不淫欲;盡形壽,不妄語;盡形壽,不飲酒;盡形壽,常行乞食;盡形壽,日不二食;盡形壽,長坐不臥,不蓄須發;盡形壽,不積財寶。”于是遙拜靈鹫山頂老人爲師,剃除須發,露頂赤腳,披佛僧衣,持佛僧缽,以從事日中到村市乞食,及長時山林靜坐的生活。信念因果,護持戒行,勤修叁十七種的覺悟法。諸位博士呀!我目前已證得第一須陀恒果于禅定中了。蒙我的師父印證,和授記,謂我精勤修持不稍松懈,不久的將來當可證得“阿羅漢果”。而今于獲知我的師父,實即是釋尊大弟子迦葉尊者。現在我憫念我們歐洲的人民,無一不被事變物變所桎梏枷鎖。雖然有對外物的了解,對內卻無自知之明,所以重回故土,希望智慧仁勇之士,共同遊曆履踐于無上真正的正道,我爲時不久,將返回我師父那裏的淨土去。這就是我東遊的經過和我東遊所獲得的正道,及我所以回到英倫來的本意,我現在已經出了家成爲一個佛教徒了,不要仍以博士稱呼我,故此請各位博士叫我爲柏克森比丘就可以了。”

  第叁章 業果

  當時這些博士們,聽到柏克森講完了這一段話,有的很歡喜相信,有的懷疑沈思,有的怫然不樂,想逞辯論來難倒他。

  薩蒂爾博士發言說:“柏克森比丘,你所說的話,好像是還沒有講完。現在你能夠將你所信解修證的真理,以極簡單扼要的語句,對我們再來講解一番。好嗎?”柏克森說:“好啊!薩蒂爾博士,你問得很好,我當然可以再來解答。我現在所修證的正道,是獨到的究竟,獨到的寂滅,很不容易言說。然而頗有至平至允,至顯至易,至溥至公的妙法,令人聽了,好像飄流在汪洋大海,忽然逢到了輪船;好像迷途在曠野,獲得返回家園,好像幽居在暗室,得以重見天日;好像垂危在床榻,忽得起死回生的妙藥,發現人人都有其從生至死,由死更生,生生不生,死死不死,永續恒存的性身靈命,隨各人所造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等等的善業,或者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等的惡業的業力。現舍報身,更得報身,或仍得爲人,或化爲異類。善因就可得人天福壽安樂的果,惡因就應得鬼、畜、夭、危、苦的果。性靈相互牽製不絕,業果相續,絲毫不昧。來也無始,去也無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是以叁世流轉,六道輪回,世界無盡,衆生無量,業及煩惱,一切無量,這才是人世進化的正軌,也是天界長生的真道。”

  天文學博士哀潑思說:“柏克森比丘的話不對,假如我個人的意思,天地間沒有其他的世界,也沒有天仙神鬼,人死了且沒有轉生的事實,那裏還有轉生罪福苦樂的報應。所以你所說的話,我們人類有永遠存在的生命,我不能相信。”柏克森問哀潑思說:“你是研究天文學的,你的意思如何?現在太空中的日月星辰,即爲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呢?非爲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呢?爲人世呢?爲天界呢?”哀潑思說:“虛空中的日月星辰和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爲另一個世界,那是天界,並非人世。”柏克森說:“由這樣可以知道,必定還有他處他時的衆生世界,也有我們轉生的事實,所以善惡苦樂的業報也必定不虛了。你爲何堅持著死後斷滅的惡見和道德福利虛無的邪論呢?舍去吧!舍去吧,這種邪見,這種邪論,不要再讓它留在你心中吧!”

  法學博士亨利斯笃說:“柏克森比丘,雖然能夠答覆哀潑思博士的問題。所說還有其他世界,及人人都有轉生罪福的報應,我終以爲絕對沒有這回事。”柏克森說:“亨利斯笃博士!你現在有什麼根據而這樣說呢?”亨利斯笃說:“我有個同族的弟弟,年幼時和我相處得很好,當他病得很厲害的時候,我曾囑附他說:“我聽到我們歐洲和東方的一些宗教家講,那好作爭鬥、殺害、侵奪、奸亂、欺诳、嫉妒等重大惡業的人,死後必定墮入地獄;我不能夠相信這種說法,我因爲從未見到有人死了還能複生,告訴所墮入的處所的緣故;假使有人來告訴我墮入的處所,我才能夠相信。現在我想要自己決定這種信心,特來對你說明,你現在是我的親信,許多惡業具備,若各宗教家所說,死後墮入地獄中,你必定還來告訴我,使我知道,使我的信心,從你決定。”族弟滿口答應而死去,迄今已叁年了,還未回來告訴我,他是我的親信,必定不會欺騙我的。他既然是答應了,但又不回來,所以我知道一定絕無後世,也無有死而轉生,更無有善惡的報應了。”柏克森說:“你是法學博士,對法律知識是很有研究的,我現在說一個譬喻令你得以了解。譬如有一個人,遠去遊曆他國,因爲做了盜賊,觸犯了那個國家的法律,被捕,審訊確實,系入監獄,是時那個盜賊,以極溫柔的言語對守監的人說:“你可以放我回國,辭別親戚朋友,然後再來受罪嗎?”亨利斯笃博士!你的意思怎樣?那個守監的人肯放他回國去嗎?”亨利斯笃答說:“不能夠。”柏克森比丘說:“地獄和人類的監獄一樣,都存在于現在世界之上,那犯了罪的人尚且不能夠放回,何況你的族弟許多惡業俱備,死後墮入了地獄,鬼卒毫無慈悲,並且死生異世,又不是人類,他怎肯求獄鬼放他還回人間,來答覆你所問的問題,能不能夠?你自己去想想吧。”

  倫理學博士愛葛斯說:“柏克森比丘,你說的譬喻,我還是不相信,人死了以後,隨業善惡,轉生樂道,或墮入苦趣。我曾有好友,在病重垂危的時候,我懇切的相告說:“各種宗教家,雖各懷異見,大都謂人能行不殺、不盜、不欺、不邪淫等純粹的善業,人世身死,即生天界,樂善笃行,果然能得生天界的話,足以堅定我們爲善的意志,豈不很好?無如我從未見有人死後回來,說他已轉生天界,或生何處,作何景況。你爲我的好友,善行完備,道德也確實可觀,若能如宗教家所說,你死後必定上生天界,假如真的話,你必定回來人世告訴我,使我相信行善確有善報。”但他死很久,至今未見回來告訴我,所以我很懷疑,始終不能相信世界上真有果報。”柏克森說:“愛葛斯博士,你所懷疑的也有道理,現在我當爲你說:“我曾經聽說有一個人墮落在糞窖裏,身體及頭部都被掩沒,極其汙穢,他想了很多的方法,才跑出來,用極清淨的水,叁次沐浴其身體,並洗淨其須發,複以香水薰染,滌洗沐浴再叁再四,更以名衣上服爲其莊嚴修飾,友人們爲他開設宴會,美人、名士歡聚一堂,輕歌妙舞,相互娛樂。”當這個時候,這位仁兄他還肯重新進入糞窖裏去嗎?”愛葛斯說:“糞窖裏既臭且汙穢,這位仁兄既已出來,那裏還肯複入呢?”柏克森說:“既生天界的人,亦複如是。這種人生世間,臭氣汙穢已充滿了,諸天距離人間不知數千萬裏,還很遠的就已聞到人間臭氣,甚至認爲同惡濁的廁所那樣的不能接近。你的好朋友,如已決定上生到天界,清潔的淨土,快樂無窮,那裏還肯複入人世的糞窖來給你回覆呢?所以你不應懷疑。堅持你的善行,將來必定也能獲得天上的快樂。”

  第四章 識神…

《博士界的論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