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地藏經是 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
朱鏡宙居士著
序
序說
囑累
比丘與菩薩的不同處
菩薩初發心勝過二乘
爲什麼獨將衆生付囑地藏菩薩
依經修行略說
第一 發大誓願
第二 顯示地獄真相
第叁 怎樣會墮地獄
第四 救拔叁惡道罪苦的修法
第五 布施功德的修法
第六 明業果報應
第七 産前産後的修法
第八 臨命終時的修法
第九 營齋的修法
第十 十齋日的修法
第十一 欲救度多生骨肉的修法
第十二 欲見少失亡親的修法
第十叁 久處床枕的修法
第十四 不受女身的修法
第十五 女人醜陋多病的修法
第十六 下賤不自由等人的修法
第十七 不受諸橫的修法
第十八 過渡山海險道的修法
第十九 欲求讀誦不忘的修法
第二十 欲求衣食豐溢家宅平安等的修法
第二十一 欲得住處利益的修法
第二十二 欲求所願速成的修法
第二十叁 聞名見像讀誦等的修法
第二十四 稱佛名號的修法及其功德
結論
序
我自從踏進佛門後,對于釋尊的遺教,有著很強烈的認識。以爲凡佛所說的法要,五就是五,十就是十,我們只能在五與十範圍內,加以演繹或诠釋,卻不容自作聰明,任意增減一字。否則,必得謗法誣佛的惡報。
因此,我每逢起草一種佛法論著的時候,必先至心忏悔,求佛加被,使我所說的能上契佛理,下契群機。
“論地藏經是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一文,在五年前,即想從事著述。然而屬稿四次,均未惬意,延擱者屢,用是勤自忏悔,至第五次,始得勉強成書。這是我寫本論的經過。
本論重點,是在說明菩薩行是大乘佛法的重心所系。佛在靈山會上一再宣說:“菩薩爲法王子,能荷擔如來家業。”期望是何等的殷切!
說到如來家業,沒有別的,只是“犧牲個己,普度衆生”八個大字。
怎樣叫犧牲個己?小則衣食金銀,大則國城王位,手足頭目,有人來乞,皆應施舍。
怎樣叫普度衆生?歌臺舞榭,屠坊淫窟,乃至無足多足,天空海底,皆去化度。
我們不應小觑了這八個大字,試問林林總總之中,除釋尊外,那個能做到?
菩薩欲成就這種大行,不是一蹴可及,要從無量劫來,勤懇發願,修習複修習,像地藏菩薩,是人們學菩薩行的一個最好榜樣。
釋尊于涅槃前夕,在忉利天宮,當百萬人天之前,宣說這部地藏本願經,是有其深意的。
我有鑒于此,因發願著論,略加引伸。但自愧智慧淺薄,業障深重,未能契機契理,時用滋懼!
當本論問世時,很榮幸地嘉義佛教會,首先重印一千冊結緣外,還請菩提樹主編朱斐居士代講本論。
香港佛教同仁,也翻印了一萬二百冊,勝緣如此,更令我悲欣交集,惶悚莫名!
港版籌備付印時,我在第七章結論後面,增補了一段文字,作爲總結。其最後一段,我認爲是大乘佛法的重要關鍵所在,故不憚費辭,重引如下:
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不求名,不爭利;不委過,不卸責;常反省,勤忏悔;樂善好施,怨親平等;少欲知足,安貧守道;爲衆生而服務,爲萬世開太平;雖不能至,心竊向往之,菩薩如是,其庶幾焉。
這是大乘佛法的極則,願與在家菩薩共勉之。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彌勒菩薩成道日樂清朱鏡宙自序
第一章 序說
余讀佛遺教經,至“是時中夜,寂然無聲,與諸弟子,略說法要。”“此是我最後之所教誨。”仿佛靈山最後一會,如在目前,不覺泫然欲涕!繼思遺教二字,以今日術語來解釋,就是遺囑。佛弟子本來有七衆;就這七衆中,可歸納爲出家衆與在家衆二大類別:
佛弟子
┌出家衆
│
┤
│
│
└在家衆
┌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尼
│沙彌..........
└沙彌尼.........
┌優婆塞........
┤
└優婆塞........
染衣
白衣
出家衆僅是佛弟子的一部分。就事實言,在家弟子,當然要比出家弟子更多了。那末,佛既爲出家弟子,說了一部遺教經,作爲他老人家的遺囑。爲什麼對于多數在家弟子,並無一字遺言?這是我一直懷疑著,未能得到確實的解答。
這些年來,我對于地藏菩薩本願經,興趣特別濃厚。每年自夏曆七月一日至叁十日,必日課地藏經一部;間複虔持菩薩聖號數千聲,年以爲常。這也許是我過去生中,對于地藏經,有著深厚因緣所致。還記得當周宣德居士與南亭老法師主持廣播弘法的時候,我應南師之囑,以“地藏經與在家佛弟子的關系”爲題,寫了一篇廣播文字,開場白就有以下幾句話:這部經(地藏經)對于居家學佛的弟子們,需要最爲殷切。因經中對于人生每一不同的生活方式,皆有一合情合理切實可行的方案。只要照著這方案去做,那麼,叁惡道之門永閉,地獄自然會空,地藏菩薩也可早日畢願,不必再待彌勒降生了。”這是我初期研究地藏經的一些了解。
叁年以前,我應南普陀佛學院之邀,開講八大人覺經;因爲這部經很薄,所以通常將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合訂一本。
當我講八大人覺經時,常引用遺教經、四十二章經的文字,以資互證。因此,更引起我對于遺教經廣泛的注意。同時也是我對于地藏經,作進一步研究的開始。
第二章 囑累
于是,我發現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一部佛對在家弟子所說的遺教。等于佛對出家弟子比丘所說的遺教經,具有同樣重要性。但因經文中沒有明白指出,一般人也就忽略過去了。其實“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是金口于忉利天宮,當百千萬億諸佛菩薩天龍八部之前,公開所親宣的。這,不是遺教是什麼?至于世尊對地藏菩薩所付囑的話,一再而叁,更爲詳盡;茲引數節,以資互證:
分身集會品:
“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諸分身世界地藏菩薩摩诃薩頂,而作是言:“吾于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衆生,令心調伏,舍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吾亦分身百千萬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輩衆生,各各差別,分別度脫。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衆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衆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囑累人天品:
“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模诃薩頂,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正使十方諸佛贊歎宣說乳之不可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地藏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于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再以人天諸衆生等,未出叁界,在火宅中者,付囑于汝。無令是諸衆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地藏,是南閻浮提衆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萬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衆,付囑于汝。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惡趣中,或至門首,是諸衆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衆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現無邊身,爲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現在未來天人衆,吾今殷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
我們讀了“地藏!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于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再以人天諸衆生等未出叁界在火宅中者,付囑于汝,毋令是諸衆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這一段經文以後,覺與佛遺教經中“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此是我最後之所教誨”。一樣的情文懇至,聲淚俱下。無怪弘一大師,聽經至此,不禁悲從中來,在法會中,竟號淘大哭起來。“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于此益信。
第叁章 比丘與菩薩的不同處
或問:佛法僧世稱叁寶,比丘僧是世尊法統的直接繼承者;世尊何以不將未來衆生,付囑直接繼承法統的比丘僧,而付囑地藏菩薩?欲解答這問題,必先明了比丘與菩薩的不同之點:
一、基于生死涅槃思想上的不同—比丘因怖生死苦,欣涅槃樂,是以辭親割愛,離欲出家,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期于現身得證,梵行已立,不受後有。菩薩視生死如遊觀,涅槃等空花,既無生死可入,也無涅槃可證。蓋一則我法已空,一則法執猶在故。
一、基于戒相的不同—傳世尊衣缽,而爲人天師表,受人天供養禮拜者,惟有比丘僧,見僧如見佛,供僧如供佛,禮僧如禮佛,以比丘僧法相,與佛無異故。是以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實爲比丘僧所應念茲在茲者。良非如此,不足當人天師表,垂世示範故。非如此,不堪受人天供養禮敬,信施難消故。若在菩薩,本在凡俗,珠冠璎珞,示有室家,與比丘僧截然不同。這在大方廣大寶箧經卷下,有一段可資發噱的故事,是大迦葉尊者親語舍利弗尊者的。其開場白如下:
“世尊在舍衛國給孤獨精舍夏坐叁月,時大迦葉尊者,不見文殊師利若如來前,若衆僧中,若于食時,若說戒日,若僧行次,…
《論地藏經是 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