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博士界的論辯▪P3

  ..續本文上一頁

  化學博士羅斯哈德說:“我終不相信人死了以後,隨他的業力,轉生到善惡諸趣的事情,因爲根本沒有實在的識神性靈可以獲得的原故。我曾經聽到我的朋友中,有一位博士,爲想實驗得到人的識神性靈,曾以學術上研究爲理由,向法庭求得了一個已經決定死刑犯人的身體。把它捆縛在化驗器的裏面,封閉得很堅固緊密,不讓光線空氣稍能出入。並親自監導仆人,用火烹煮,以觀察其識神性靈,是怎樣化驗出來的。當時那些仆人和這位博士,都不能見到識神性靈的去處。又打開化驗器觀看,也不能見到性靈識神的存在痕迹。因此,以我所知,必定無有後世。”柏克森說:“羅斯哈德博士,我現在來問你,希望你以實情答覆。你今天早晨睡在你家高樓上,不是曾在夢中出去遊玩,看見巴黎的街巷園林嗎?”羅斯哈德愕然的答道:“我確實曾經做過這場夢,但我未曾和任何一個人談過呀!”柏克森說:“當你正在做夢時,你家裏的眷屬和仆人都已起身,你的眷屬和仆人能夠見到你的精魂神靈的出入嗎?”羅斯哈德答道:“他們都不能見到。”柏克森說:“你現在活著,識神的出入,尚無法看得見,何況于死後呢?所以你們決不能以物質化驗的方法,用你物質的肉眼,想能看見你非物質的識神的。”羅斯哈德說:“柏克森比丘,你不應該以消極的話,來駁覆別人的理論,便謂已得成立你的意義。你應該積極證明人的靈魂神性如何可能了了明見,我才能夠相信。”柏克森說:“好啊!你問得好啊!我當告訴你,從佛出家的一些比丘們,上書下書,初夜後夜,完全去除散亂行動,及其昏睡,精勤不懈,專修覺悟之道(即叁十七道品)。以定慧力,進修天眼,以天眼力,觀諸衆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隨著他們的業力,受著善惡的果報,有鬼、畜、人、天諸趣的差別,皆能夠悉知悉見,你不應該以你的肉眼不能看見,便說無有其事。你再試想想看,如果必定無有其事,我又如何能夠知道你早晨所做的夢呢?”羅斯哈德不覺爲之點頭示意至再的相信了。

  解剖學博士韋爾廉說:“我也曾經聽說有一位性情刻苦自勵而好學不倦的博士,曾經以學術上研究的請求,得到一個被判決死刑的人。用解剖的方法,和他的幾位助手,活生生剝去了他的皮,節節的支解了他的身體,割切了他的肌肉,截斷了他的筋骨,甚至開頂敲骨,取出了他的腦髓,以求得其識性之所在。然而,也是終無所獲。因爲這樣,所以,我也始終不能相信,人死了以後,還有靈性的存在。”柏克森說:“我早已曾經說過,識性這個東西,決不是世俗現實中可以見得到的,你還執迷不悟,這是什麼道理呢?我現在更爲你引一段有趣味的故事,使你得以明白才好。從前在亞東,有一大曠野的地方,是人迹所不能常到之處,有一個拜火的教徒,時常燃火,奉事火神從沒有間斷過,有一天,他在樹林中拾得一孩子,不忍眼看他死去,于是收爲自己的兒子而養活他。小孩子漸漸的長大成人,然而很是愚蠢。當時這個拜火的教徒,因事想到人間煙火地去一趟,對小孩子說:“我暫時出去一下,你好好的守住這個火,謹慎小心不要把火熄滅了,假若火熄滅了,你應該拿鑽子來鑽木頭取火來燃它,令火薪薪相續。”這個拜火的教徒出去以後,小孩子貪玩的原故,不去守護,于是火就熄滅了,待小孩子返回時,看見火已熄滅,懊惱的自言自語說:“現在當怎麼辦呢?”于是他吹灰以求火,既不能得,又拿刀斧劈薪以求火,複不能得,又將碎薪放置于臼中搗舂以求火仍不能得,那個時候拜火的教徒忽然回來了,就問小孩子說:“命你看守著火,火爲何熄滅了呢?你現在爲什麼要搗舂臼中的柴薪呢?”小孩子哭著說:“我因外出玩要,以致火就熄滅了,因爲常常看見火是出于薪木,所以我以斧砍斷薪木,求火不得,後砍碎它放置臼中,搗舂以求火,也不能得。”說罷捶頭大哭,當時拜火的教徒安慰他說:“你且不要哭,看我來取火。”于是即拿鑽來鑽木得火,又堆積薪木使之重燃,告訴小孩子說:“想要求得火的方法,應照我這樣做,搗舂破碎的薪木,是不能夠得到火的。”今日你也是這樣,妄想解剖死人,而來求得靈識,那裏可以求得到呢?那些從佛出家的比丘,依法勤修,證得聖果之後,利用清淨的天眼,才可以清楚的看到自身他身,乃至六道衆生的靈識,隨業受報的真相。怎能因你妄求無效,就說人死後沒有靈性存在,並因而認爲沒有後世轉生的業報呢?”

  神學博士甄克費勒說:“烹化,剖解,僅僅只能夠烹化剖解物質的身體,誠然不足以征求得人的靈魂。我聽到他們兩位博士所說,加以我研究神學的立場,也曾得到一個已判決死刑的犯人,將他帶回來,令人以秤稱他,而後慢慢的悶死他。于其皮膚筋肉絲毫沒有損傷,然後再用秤一稱,不意反較活時加重,若人身中果有神靈存在的話,必定有數量可以征驗。現在以試驗所得的結果,人的身體死時反重于活時,所以知道必定沒有心性存在的道理。人死了以後,既沒有心性的存在,那裏還有隨業轉生呢?”柏克森說:“博士何不就人在死後,反較重于活人的道理去稍爲致力深究追求它的道理,反而在此遽然的斷定人死以後決定沒有心識繼續的存在呢?你也曾見過人稱鋼鐵嗎?先稱冷的,然後再稱熱的,熱時有熱有光,所以較輕,冷時無熱無光,所以較重,這是什麼原故呢?”甄克費勒說:“熱的鋼鐵因有熱力光力所以較輕。”柏克森說:“拿這個譬喻來比較研究,就不難解決問題了。可知人在生時,人身是有生命精神心識力量,所以較輕,死後生命精神心識力量都已離開了身體,所以較重,足見必定有靈魂神識,離開死人的身體而能自己存在,那識神當然隨著業力流轉,而受生死于諸趣了。”神學博士鼓掌稱贊,欣欣然心悅誠服了。

  生物學博士米克思說:“人若死後有轉生的話,轉生爲人,應該能夠知道其前生爲何人,且人必定轉生後,仍能自己知道前世的事,知道作惡的不得免于惡報,而勤修善業,以期達到成爲善果。不然的話,縱然是有轉生的事實,既然轉生以後,不啻另爲一人。他的受樂受苦,如他人和我無涉,我又何必修善除惡呢?然而我從來沒有看見有人能夠確實知道他前生的。所以柏克森比丘的話,我還是不能相信。”柏克森說:“人轉生後,因爲被發業潤生的無明障蔽的原故,以是迷昧了他的前世。只有從佛出家的一些比丘們,勤修道品,得了宿命通,才能知道自己前生,一生,二生,叁生,乃至百千萬生,也能夠知道他人的前生,一生,二生,叁生,乃至百千萬生,不然的話,何以我的師父能夠知道我的前生,我現在也能夠知道我的師父爲迦葉尊者呢?這就是由于性靈有修練的,都能夠了知;也不但是佛教徒,譬如人身肚腹中的食物,怎麼樣的消化,人也不能夠自知自見,然而有天眼的,和用Ⅹ光鏡的人,才能照見,那不能見到的,難道以自己不知不見,就成爲另一個沒有饑飽感受的人了嗎?所以不能以轉生不知前世,就認爲同于他人,也不能以雖有苦樂的果報,因不知而認爲與自己無涉了。應當從不知,依法去求知;不應以自不知,忍將永續恒存的性靈本體,自願將其埋沒。”

  老博士約翰默德說:“柏克森比丘,我看你所說的,大約和耶稣教義相同,人人有靈魂,死後不滅,或者永生天國,或者永墮地獄,或者魂遊于天地之間,以受到末日審判,你怎麼故作神奇,以爲這是佛教所獨有的呢?”柏克森說:“老博士所問的很好,我現在應當稍爲分別其意義,耶稣教所說的靈魂,不是說靈魂從生轉生來的,既然以靈魂和肉體都是由上帝所造,那麼!靈魂和肉體,應該同時朽壞,何以只有靈魂永生天界?假如說靈魂天界先有,後來轉生人世做了人,或由惡行,永墮地獄,或由善行,永生天界;然天界靈魂既然轉生人世了,人世複不能定其或墮地獄,或生天界,則流轉輪回之義,和永生天界、永墮地獄的道理,兩相矛盾。況且耶稣教既然說人的心靈,也是爲上帝所造的,人之所以爲善爲惡,也是由上帝所賦與的,一切應歸上帝負責,人不應該以善惡受天界和地獄的業報了;至于人是由上帝所造成的,那麼上帝又是由誰所造成的呢?那是更無法可以解決的了。但是,依照佛法的修行,就能夠親證本心真性,並且能夠得到聖眼、聖耳、他心、宿命、神境、如意等諸神通,以及有了解脫那憂苦、喜樂、物質、精神的定慧,而能駕淩萬有之上,觀照萬有此生彼死,彼死此生,生死輪回不斷之源。所以耶稣教所說的靈魂,理論不完全,實行無證據,且不能望及印度數論、離系諸家,更何能和佛教來相提並論呢?”約翰默德也深深領悟,還去回味柏克森所說的道理。

  第五章 勸導

  當時柏克森告訴大衆說:“諸位博士呀!這個道理是特別殊勝的,這個性靈是永遠常存的,而且是最真、最實、最美、最善的,足以令人人從生死而達到不生不死,可以漸漸修持以臻到至美、至善之地,能成就大安樂,能獲得大福利。我回到英倫來,能和諸位博士敘論一堂,真是有極大的因緣,並非爲偶然。但願諸位博士舍棄舊有的積習成見,以信願修持這一個無上真正的大道,幸勿固執所學,自己增加苦惱。”

  那時候有一部分博士說:“我們決不舍棄所執,來從你學習,爲什麼呢?以我叫自生長以來,修其所學,孜孜不倦,習與性成,怎麼可以舍棄呢?”柏克森說:“從前有兩個人,一智一愚,一同出遊遠行,以求得財利,到了一片荒野,看見有麻杆,在地下,兩個人各自取了一擔,走到中途,智者又發現麻縷遍地,對愚者說:“麻縷輕細可以攜帶,何不舍棄麻杆換一擔麻縷?”愚者說:“我所取的麻杆,系縛得很牢固,已經擔了這麼遠了,不能夠隨便舍棄。”智者乃獨自改取麻縷而行;走了不久,到了一個地方,看見有麻布,智者又告訴愚者說:“這種麻布,是麻縷織成的,質量較細,何不共同換取?”愚者仍以麻杆牢固長遠不能舍棄,智者不得已又獨自換取麻布前…

《博士界的論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