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進,又到了一個地方,看見有白氈,價值既貴,物又輕軟,重又告訴愚者,令舍棄麻杆換取白氈,愚者依然如前固執,智者乃又獨自改取而行,如是疊次見到白銀,其次見到黃金,其次見到珍寶,愚者終不肯舍棄麻杆以換取,智者乃獨自換取黃金和珍寶而回,他的家人親族,看見他取得很多的黃金珍寶,無不歡喜奉迎,以致終身安樂,享受不盡,惟有這個愚人,擔著麻杆一同回來,他的家人親族,既不喜悅,更不歡迎。相形之下,智者且加诮罵,愚者反增苦惱。所以諸位博士,不應執著偏見,堅牢不舍,自同下愚,一生勞碌,擔麻而棄金,徒增憂苦。”
又有一部分博士說:“我們終不能舍棄舊有的見解來從你,怎麼樣呢?我們常以所修的學術,教授學子,生徒衆多,遍及歐美,上自帝王總統,下至稍有學問的人,無不都知道我們是破除宗教迷信,破除鬼神迷信,破除心靈迷信的唯物哲學者,頗有大名譽,被人尊敬,更有大利養,多所饒益,所以勢不容許我們改變其志行。”柏克森說:“諸位博士,爲人們的師表,應當以善法教授人們,令諸莘莘學子,得以進入利樂之域,不應輕信荒謬的狂言,來自誤而誤人啊!從前有一個商主,偕同衆商人,行經沙漠地帶,遇到一個中毒發狂的人,告訴商主說:“向前面所去的地方,水草都很豐富,何必用車載這麼多的東西,徒自艱辛勞苦,何不舍棄你的水草,到達前面任你所取,于行路上豈不是輕便多了。”商人輕信了他的話,令衆商人舍棄其水草前進。一日不見水草,二日不見水草,甚至十日還不能見到水草,于是商主和衆商人,以及騾馬等,都同因饑渴而死了。過了幾天之後,又有一商主和衆商人經過這個地方,病狂的人又告訴他們和從前一樣的話,這位商主謹慎而有智慧,對衆商人說:“必定確實得著了新的,才可以將舊有的水草舍棄。”于是這位商主和衆商人,以及騾馬等,始得走過這個大沙漠,到達了物産豐盛的地力,很安穩快樂。所以諸位博士,應當以智慧深思谛審觀察,謹慎行事,切不可以鹵莽滅裂,而害人害己啊!”
當時在座中有少數的博士憤憤然的說:“柏克森說話,怎麼這樣不近人情,我們自有我們所持的見識,決不敢輕換操守,變更氣節,假使有人一定要我們舍棄舊的思想,那只有增加我們的忿怒罷了。”說完哄然的先離開學術研究會而去。柏克森說:“可歎啊!可歎啊!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怎麼這樣輕躁浮動?我曾經看見有個狂愚的人,飼養了很多的豬,偶而走到空曠地方,看見有幹糞,他心中自念道,這個地方有這麼多的幹糞,我的豬很饑餓,現在何不拿草包裹些幹糞,帶回家去飼養豬?因爲路途很遠,手又不能提,于是頂戴在頭上而行,走到中途,忽然逢著大雨,糞汁從頭上一直流到腳跟,衆人看見這種模樣,都來勸告他說,“幹糞汙穢,天晴時尚不可以頂戴頭上,何況于雨中用頭頂著走。”狂人自己不知道慚愧,更不悔悟,反怒罵的說:“你們自癡、自愚、自狂,不知道我家的豬正在饑餓,你們若是知道的話,必定不會來勸我了。”可歎啊!他們哄然而去,何異于這個狂愚的豬奴呢?諸位博士,應該不同他們那樣狂愚,你們深深的觀察,甚麼是善,甚麼是惡,采納善的而舍棄惡的吧。”
第六章 歸依
座中還有九十六位博士,看見柏克森侃侃的談話,諄諄的勸告,意義深長,言詞巧妙,雖然逢到觸犯,心氣愈加和平,雖然遭受反對,慈悲愈加深切,威德莊嚴,和顔悅色,仁者心腸,不禁都來恭敬禮拜著說:“我們都聽到比丘的話,早已欽佩醒悟,唯爲驕慢的習氣所蒙蔽,所以強顔抗辯。現在我們都願意歸依信從于柏克森比丘,但是,我們都不能行比丘之行,不知比丘還有其他的方便易行的法門嗎?”
柏克森說:“善哉!善哉!你們諸位博士,能夠這樣的發起信心,都是前世有夙緣了,生有大善根,甚是難得。但你們不應歸依我,應當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你們不須學我出家,修比丘行,你們居家處世一切照常,但是要深信人人有永續常存的性身靈命,和隨業受生的因果報應,必定沒有虛昧,精勤來作有益群衆和自己的衆善業,戒除殺、盜、邪淫、妄語、悭嫉、貪、慎等諸惡業,那麼,人人都可以漸漸的進于善業,也可以升到佛界的機緣。努力!努力!專心求道,切勿放逸!”當時諸位博士們都信受奉行,歡喜踴躍,不可言狀,大家都拜柏克森爲師父。並且同時對柏克森說:“我們大家都願意請師父長久安住在倫敦,大施教化,廣度群迷,令人人都來信受奉行這無上的正道,使我們也得多多的和師父親近,漸慚的能夠行比丘之行。”柏克森說:“善哉!善哉!諸位博士,你們如能以我所說的輾轉傳布,委婉曲折的善爲譬喻,勸導人人都能信受奉行這種無上真正的正道,經常住在衆人信念之中,即爲我常在人人的心中了。但願你們能夠自己深信不退卻,並且也能教人人深信不退卻。我的心以禅定神通力量,常常的能夠鑒照諸位博士的心行,望諸位博士切勿以我身之去來系念關懷。”
很多博士們請柏克森住在他們家裏去的,相持不決,柏克森也不願到別人家裏去住,堅持著說園中樹下,無處不可安宿,以謝卻衆人的邀請,衆人不得已,請他暫住在學術研究會裏,互相約定明日再來邀請,衆人都頂禮而歡喜的散去。這件事情發生以後,第二天清晨,倫敦各報章,大事登載,但是仍是毀譽參半,只不過譽者多而毀者少罷了。前往學術研究會訪問的人,早已車水馬龍,擁擠不堪,不得其門而入的大有人在,但是柏克森比丘,好像已經預知采訪他的人必定很多,可能不勝其煩擾,第二天黎明的時分,即已遠離,不知所往了。
真是奇人奇事啊!一個人生在一千年以上,竟能夠獨自奮發,以一席話能夠說服這許多博士們歸依佛,那我們生在今天的人,還不知精進修持,以求得心身的解脫,深被我佛的教化,盡速的歸依,就有點愧對柏克森比丘了。偉大的比丘,偉大的柏克森比丘。
附錄:成佛之啓端
(一)生——生之殘酷
一位歐籍記者在一個南越的鄉村,看到一群兒童半嘲弄半慫恿一個混血兒從屋裏出來“看她的爸爸”。一個小女孩終于出現,向記者跑去,把頭埋在他的膝蓋間。當他否認跟那位緊抱住他的雙腳不放的小女孩有何關系時,其他的孩子爆笑。她的心流出血來。
(二)老——老之悲哀
天神宙斯賜希臘神話英雄泰特勒斯(Tithonus)予永生,但沒賜予永恒的青春。此後,泰特勒斯無限期活著,但也不斷地衰老下去,至到老年變成不可忍受的恐怖。英國詩人丁尼生(Tennyson)描寫道:
林木枯凋,枯凋而後崩倒,
煙霭把負累泣落泥土,
人到來,耕地,而後躺在地下,
數度春夏,天鵝死去。
只有殘酷的不朽永生
蠶食著我......讓我走吧;收回你的恩賜吧。
(叁)病——病之苦楚
她是芝加哥一位心理衛生工作者,她的幼嫩臉容與姣好身段掩飾過她的實際年齡。一天,她的朋友發現她說話時口齒不清,而且步伐顛跛,她自己也發現她再也不能梳頭。醫生終于證明她患了中風。由于男女老幼都有患高血壓的可能,未來的人類一定要發明某種“手表型電子血壓計”,戴在人人手腕上,以時刻檢查他是否跟一個殺人不出聲的凶手在一起生活。
(四)死——死之無謂
然而,人還是要死的,不論貧窮或有錢勢。英國王查理二世與他的情婦死去,威爾遜,羅斯福,史大林也都因此死去。上噸的金錢救不了奧納西斯;他遺下的錢使他的獨生女變成世上最富有的女子之一,可惜她說:“金錢不能帶來快樂。”
你或許會說:“這是命呀!”
不過,倘若你像二千多年前一位名叫悉達多的王子那樣,你一定會坐下來,並且開始質诘這種現實。人爲何有生死?爲何受苦,爲何一切無常?或者,借用齊克果(Kierkeggaard)的話來說,聽嬰兒在出生時的啼哭,看垂死者的臨終掙紮,而後斷言如此的始終是否能當作是享樂。只要想一想:我如何來到這世上,又該如何離去,一切如何了結?什麼是無思無想的?而後開始找尋答案。對悉達多王子而言,這是成佛的啓端。爲什麼對你就不能是一樣的呢?
《博士界的論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