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續理趣:即是由決定叁增上學,而有調伏等叁。是調伏者,即戒增上學也。別解脫經雲:意馬難駕禦,必由銳釘辔,即此別解脫,常精進出離,譬如戾馬,馴馬師必由利辔始能製服。根于逆境隨行,趣入非義,則如戾馬故應製伏。且由數數精進,趣入正義品類,由戒學故,自能釣束意馬。止者:謂如是依止如所了知,念念善行,遮止罪行,內心則能生起止叁摩地。近止者:謂由依止心所堪忍之止,于真實義,生起分別觀察之慧學,如是由此叁學,謹具調伏相續證功德,是爲不可,仍須具足教功德,所謂教自在者,即是于叁藏等聽聞極多,善知識登巴大師雲:若說大乘上師作業,須獲淵博了知,然後于受持時,能辨何利于聖教標的,遵何方向成其義利,故須聖教證得自性者,即由殊勝慧學,證法無我,亦即現證真實義爲主要受持,否則,如由教理證得亦可。如是所具教證,如與弟子平等或劣,則爲不可,須具殊勝功德。俱舍箋釋雲:依劣雖修當退失,依平等者住平等,如依尊勝成殊勝,是故當依勝自者,又說:具戒及近止,殊勝大智慧,若依彼尊勝,較尊勝尤勝。頗窘瓦大師亦說:聽諸大德傳記,是于彼起增上我見,四究竟大師亦說:我于彼等熱振老叟而作攀緣,故于殊勝功德起增上法見。如是六法,是自證功德。余是隨他所得功德。此亦如論雲: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衆生苦,非能贈他以自證,是示法性令解脫。所余四法之善巧說者,謂善巧引導次第,所化心中生起義利而作對治。悲者,謂淨說法隨起過失不顧利益,由悲心等而作開示。布奪巴告俄金巴雲:離魔子,任說幾許法要,我會未受贊歎善哉!一切有情無不有痛苦者,須恒作如是想。具勤者:堅住奮勉利他事業。斷厭倦者,數數宣說無厭,忍受說法難行。布奪巴大師又說:叁學悲心及證自性,是五主要。我之阿阇黎香尊亦說:既不多聞,又不忍受厭倦,更無于諸恩德能作少許領會,雖有前五,能利益誰。又說法善知識,不善巧說,縱于所說功德能如理作,但因思維不了所說一切,因不了故,雖有前五,何能利益眷屬。似此因相,全能圓滿,因時間故,甚爲難得。或過失多分,或過失功德兩相等分,統不應依,應須依正殊勝功德。故修解脫上師,此是無間激勵根本,凡諸能依上師,不僅于此應當了知且須尋求具足因相,而作精進。凡諸所依弟子,亦當于彼等應具因相而作激勵。
丁二 能依弟子因相。
四百頌雲:中道具根求義利,此是聽法者法器。說者功德安立時,聽者亦非不能成。注釋雲:此是須具之法,乃堪爲聽者法器。若能圓滿彼叁,則于說法者功德,見其功德,不見過失。不僅此也,諸聽者功德,亦于彼補特伽羅,見其功德,不見過失。若未圓滿法器諸因相,雖說法善知識十德全具,而因聽者有過失故,趣入過失。反于說者過失見爲功德。此中所謂中道者,謂不墮一邊若墮一邊而爲所障,則不見功德,不得善說要義。如中觀精要雲:墮邊心苦惱,法性現不證。所謂墮邊者,謂于自宗則貪,于他宗則憎,若是如此,自續安立,則須棄舍。若如是思,僅不墮邊,即是中道,然于善說正道,以及罪道,二種現前,自心無力分別,不堪爲器,故于彼二,心須分辨。又若雖能辨別,猶如畫影聽法,亦不堪爲法器,故須具足至大義利。注釋雲:于法及說法者恭敬,及安立二意,加之爲五。此謂于聽法時,爲大義利,思善安立,于法及說法者安立大恭敬,棄舍罪道,堅住善道等四。此四順緣,是具根性。棄舍違緣,謂之中道。爾後思察上師引導堪能之法,于彼具不具足,若是則修歡喜,不具後當精勤具足之因。
丁叁 如何依止理趣。
如是如前所說,由具法器者觀察上師因相具不具足。若是已具因相,當能獲得法因。如是法因既能獲得,則于總別圓滿教授善能引導善知識。而作依止。
此中分二: 戊一 心依止理, 戊二 行依止理。 初又分二: 己一 根本修信, 己二 念恩起敬。 今初。
寶燈陀羅尼經雲:如生起信前行,則可獲持一切功德而作增長。此是由信,功德未生者生,生已安住並作增長。十法經亦雲:凡引導出離,信是殊勝乘。故具根性者,依止信隨行。無信諸凡夫,不生諸白法,種子火所燒,青芽如何萌?是說從遮止隨行之門,信是一切功德根本。總之信仰叁寶,業果,四谛等,種類雖多,此中是指信仰上師。又如何觀察上師者,金剛手灌頂經雲: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應如何觀察,如其觀察佛薄伽梵,亦複如是。諸大乘經及律儀藏亦如是說。此說如是若知是佛,則生功德心,不生過失分別心。于自上師亦複如是,一切過失和全舍,而生分別功德心。灌頂經又雲:于師持功德,不持過失邊,功德能成就,過失則反是。若是觀察上師功德雖大,但有少許過失,則爲自身獲得成就之障。設過失雖大,而不觀察過失,唯從功德修信,則爲當得成就之因。是故若是根本上師,不論有無大小過失,于彼斷除分別罪緣心,否則,則成障阻。設有放逸者或由煩惱多,于過失分別生起時,應當奮勉忏悔。若能如是修持,雖有時見其過失,心仍執持功德品類,于信無礙。譬如大尊者持中觀見,而金洲大師則持實相唯識見,從持見門,雖有勝劣,但總爲大乘道次,菩提心依彼而得,故于金洲大師與諸上師則無此較勝劣之差。
己二 念恩起敬。
十法經雲:應生如是想念:我常飄流輪回,能作尋覓。久爲愚癡所蒙,能擎昏夢。沈淪有海深淵,能作救護。誤住罪惡道中,能說善道。叁有牢獄所困,能作解脫。是爲病苦久困良藥。是能息滅貪等火焰普被雲雨。華嚴經雲:我今說法善知識,能示諸法功德藏,遍說菩薩加行道,從心思維到此中。善知識等如我母,喂哺功德之法乳,菩提支分遍修習,能滅一切過患相。如藥能治老死苦,如多施天降甘露,如月圓滿白法廣,如日光耀說寂滅。與賊相伴心不亂,雖如山高海似深,極其艱險遍救護,善財善思而來此,菩薩能由自心生,佛子又能證菩提,此等我知佛贊歎,由此善知到此中。
猶如救世大勇士,普成依怙歸依處,是我權勢安樂相,故當恭敬善知識。應當憶念以上頌音,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戊二 行依止理。
本師五十頌雲:此中多說須如何?何爲能令上師喜,是爲斷諸不悅者,于彼觀察並精進。成就是隨阿阇黎,上師即是金剛持,由諸世間妙供養,當令上師遍歡喜,總之是修喜悅,不喜悅者應當精進斷除。所謂修喜悅者,由叁門修,供奉財物,由身語恭敬,如其教授而修。莊嚴經論亦雲:依止善知識,是從利養恭敬及修持之門。此中初者,如五十頌雲:供誓願本師,妻子及生命,當常時依止,動産何須說。又說,能生一切佛,常供即可成,供養積福德,得最勝成就。二者:謂洗身擦背以及病侍宣說師德等。叁者:如其教授,無違而修,是主要者,如本生經雲:報恩供養者,是如其教而予奉行。
丁四 依止功德。
依止善知識者是近佛位,爲諸佛所喜。不虞匮乏,不墮惡趣,惡業及煩惱所難治伏,不違善提心行。由如是憶念,則功德資糧展轉增廣,能成一切現前及究竟義利。且由利敬善知識故,所有須受惡趣業力牽引,于此生中正現損害身心最微細分,或夢境感受,均能清淨。故說映蔽供養一切諸佛等之善根功德,此是最大。
丁五 不依止罪緣。
若于善知識,不如理依止。則此生中,衆魔所侵,疾病所擾,死後並須領受無量惡趣之苦,如五十頌雲:何時于上師,其心不動搖,若由愚癡轉,定受地獄苦。誰說可驚怖,能免此諸苦,則唯阿阇黎,故應如理住。又如黑敵難釋上師品雲:雖聞一句頌,若不認爲師,百生生犬類,成食穢畜道。複次諸功德未生者固不生,已生者,趣入失壞,此爲依止惡知識或罪伴故。功德反爲所障,過失反而增長。是故當斷不悅意所生一切相。
丁六 攝以上義。
如是名謂上師瑜伽教授如前所說,應須了知。此亦不可僅是攀緣一次,應從自心深處,專一于所無誤引導善知識,無間而作依止。亦如卻卡瓦大師說,依止上師時,斷除疑懼。若不了依止理趣,以爲空乏無益,則應了知凡是此等依止善知識*輪,是極殊勝,畢竟告誡根本。吾人以煩惱粗重,不了依止善知識理趣,或雖了知,甚多不作,故諸聽法者,于上師前,多起高舉,且于內心,難以生起,忏悔律儀。是則應當了知,如前所說,而作攀緣,罪及功德。若未生起,如共所有,如理依止,應從肺腑,忏悔罪障,若能如此,常時無間,常在菩薩位,則尋求善知識,不知滿足猶如善財童子然。
丙一 行軌攝釋分二: 丁一 正修理趣, 丁二 由二種修行理趣辨別如何修。 初又分二: 戊一 時分正體如何作, 戊二 未修中間如何作。 初又分叁: 己一 前行, 己二 正行, 己叁 結行。 今初。
前行有六法,是金洲大師傳記所說:灑掃靜室,安置佛像。陳列供品,莊嚴而不蕩動。坐舒適座,身背直立,結伽趺座,或半伽趺,由此加行,皈依,發心,當生決定,自續混合。如是思惟,前面虛空,安坐甚深見廣大行所傳承根本上師,並有無量佛及菩薩,聖者聲聞圓覺及部屬等集聚。明顯現前。並于所生道之相續,集聚順緣資糧,清淨逆緣障礙,若無此二,道極難生,故須由能攝集聚清淨扼要七種支分,相續修習。此中頂禮支分所謂攝叁門頂禮者:盡所有等雲雲一頌。謂攀緣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從心深處,叁門敬禮。又叁門各別身敬禮者:善行雲雲一頌。謂攀緣總攝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統于意境明顯現前,自身變化,如微塵沙數,而作敬禮。此亦是說,由境等故,生起信力,善行遍起。意敬禮者:“于一微塵上雲雲”一頌。謂于每一微塵上,有與微塵量等諸佛,安住其上,四周菩薩所繞,隨念彼等功德,生起勝解。語敬禮者:贊歎彼等雲雲一頌,謂若已盡贊歎諸境功德,是諸不了者。應于每一身變化無量頭,又于每一頭變化無量舌,由善妙音,而作贊說。此中音者,即是贊頌,彼之支分,因者是舌。海者,…
《菩提道次第略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