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略論▪P5

  ..續本文上一頁無量詞句。供奉有比供養者,最勝花等雲雲一頌。所謂最勝花者,是諸天上人間殊勝花瓣。鬘者:是由種種花瓣串集爲環 此二是明一切天生、及人爲者。铙钹者,謂樂器,有節奏抑揚等聲。塗者:謂香料混合塗抹。勝蓋者,謂尊勝傘蓋。燈者,謂酥酪等所生光焰以及寶光,香者:謂董香一種。最勝服者:謂上等衣裝。勝香者:謂由栴檀升起香味氣體水份等。粉屑浮飾者:謂香粉庫鬥盛香布袋。亦是用畫壇場采色粉末,次第增添,高廣等同須彌。安設者,謂如上說而後,作種種通常陳飾莊嚴。供奉無比供養者:所有供養等雲雲一頌,包括以前有比供養世間供,此是由諸菩薩等諸大威力,變化九善妙供,爲無比供。最後二句,謂前二未盡一切,所當作者,于頂禮供養等隨起善心及所緣境。忏罪者,謂貪等雲雲一頌,從依叁毒因,而有所依身等叁。自性者:謂由我所作,此有若自作,趣入他作,見作隨喜。總攝彼等一切者,謂如其所有。是從憶念,彼等罪緣,于前者悔,于後者忏。若從自心深處而作忏悔,則于已前所作斷其增長,于後者等,斷其散布。隨喜者,十方佛雲雲一頌,謂從憶念,五補特伽羅,彼善功德,而修歡喜。激勵轉*輪者:凡諸十方雲雲等一頌,謂于十方刹中,雖現證得菩提佛相,因得無礙智,永不執取。身亦如其數量,由變化身說法,而作激勵。祈禱者:出離生死雲雲一頌,謂于十方刹中宣說出離生死等理趣,爲利一切有情,生安樂故,量等微塵劫數不般涅槃,祈禱安住。回向支分者,敬禮雲雲一頌,謂由以上所列六支分善業所有一切善根,與諸有情相共,作爲圓滿菩提之因,猛利諄勵回向,永無盡期。如是了知此等詞義,專一心意,漸漸如其所說修作,則能受取無量福蘊。是故由頂禮,供養,激勵,回向,隨喜等五,是集聚資糧。忏悔是清淨罪障。心于自善,及他品類所修歡喜善能增長。回向能于集聚清淨及所增長少分善業而能增多。又于暫生善果,易消逝者,永不消逝。總于所集所淨所增長者,能叁不盡。由是明顯攀緣,而供曼劄,所有于善知識不恭敬等顛倒作意,無邊遮止。則恭敬善知識等無倒作意普遍易生。所有內外一切障礙,“息滅請加持”應猛利念誦多遍祈禱。

  己二 正行,又分二: 庚一 總修理趣, 庚二 此中所修理趣。 今初。

  此者修習如前所說之道,于所緣善,如其所欲,將護其心,是能堪忍。此複若有執持,從執持已,而修所緣,于自所欲,即使修習如其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不能隨轉。因從最初成爲惡習,所有善行悉成過失。是故最初將修,于諸所緣,數量次第,應當決定。次後如其決定而修,次後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決定者,更無其余,故當具足憶念正知而修。

  庚二 此中修理。

  起始思惟依止功德以及攀緣不依止罪等,次應多起防護之心,應不容納分別上師過失之心,隨自所知,而起思惟,戒定等功德。如是直至未能生起清淨信心不斷修習。次後思惟,如前經說,經已利我或將利我一切恩德,直至誠敬未生之中,從心深處,不斷修習。

  己叁 結行。

  所聚福善,應從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于現前及究竟願處等,猛利憶念而作回向。如是于黎明,午前,午後,黃昏四時,而作修習。此中初時若長,心易沈掉,若如此修,難以治心,故應時短,次數當多。如雲:“欲修心長,若作截止,則于後次心欲趣入。如若不爾,見座位時,即覺發嘔。”

  戊二 未修中間如何作。

  總說頂禮旋繞念誦等雖多,而主要者,是從勵力修已放舍中間,若于所修緣相不依念知,任其散怠,則所生極小,故于中間,應閱佛經,數數憶念,則由多門集聚生起功德順緣資糧,亦由多門而能清淨逆緣障礙,當恒守獲自心,受持一切根本戒學。複應學習四種資糧,而爲各各引生止觀道之正因,此中所謂攝護根門者,謂從依止境根,生六識已,意識便于六可愛境及六種不可愛境,生起貪嗔,應當從彼守護不生。正知而行者,如入行論雲:現前身及心,數數當觀察,若唯彼所攝,正知守護理。謂身心等業,若于境轉,應知當作及不當作而行。飲食知量者,謂應斷除飲食太多或則太少,以不防害善業適量而食。此複應修攀緣貪愛飲食罪業,而起思維,此非煩惱,饒益施主,身中諸蟲,現以財攝,于當來世,爲法所攝,又應思維,爲成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親友書亦雲:由思飲食似藥理,並無貪嗔作近止,既不是憍亦非慢,非壯唯令身能住。精勤輕醒瑜伽于眠息時如何作者,親友書雲:具根性者于永晝,夜間亦過初後分,眠時亦不空無果,眠時恒具足正念。此說白晝,及其夜間初後二分,無論正修及未修時,如所應作,故行坐時,應從五晝,淨修其心,當具義利。眠息遍行者,是在修後,不令空散。此中身行道者:謂于夜間叁分,中分當眠,右脅而臥,重疊左足于右足上,如獅子臥。憶念者,謂憶念日間所修全分善業,直至未熟睡之中,隨念依止。如是雖在睡時,亦猶醒時,能修叁摩地等善行。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隨起煩惱即能了知斷除不取。起身想者:謂應思維,僅此睡眠,已應當起。如是唯除正修之中不共修法之外,所有前行正行結行中間行等,諸應行者,乃至觀中所修一切所緣行相皆如是行。

  丁二 由二種修行理趣辨別如何修。

  莊嚴經論雲:此中依止聽聞,如理作意,從如理作意,生起真實境智,此說由聞而思,由思生慧,更從如理作意起修,乃得生起現證真實義境。現觀莊嚴論亦雲:抉擇分見道,以及修道中,常思維稱量,及觀察修道。此謂大乘聖者修道,尚有數數思維,稱量觀察。集學論亦雲:以如是故,身及受用,福德相續不斷,當修舍,護,淨,長。此說身及受用善根等叁,于一一中,皆應當修舍護淨長四事,修又有由別觀察智先觀察後修之觀察修,以及不觀察唯專止于一境之止修二種,然則雲何于如何道是觀察修于如何道是爲止修,謂于善知識修習誠信,及修暇滿,義大,難得,死沒無常,業果,輪回過患,及菩提心,于此等者,須思擇修。謂于此等,令心猛利,須恒常變改其意,若無此者,則不能滅此相違品類,不敬等故,能生起如是心者,是唯依賴數數觀察思擇修故。譬如貪境,若多增益,可愛之相,則生猛利之貪。又于仇敵,若多思惟,不悅意相,則生猛利之嗔。是故修習此等諸道,境相明不明顯皆可,然須心力猛利恒常,故應觀察而修。若心不能住一所緣于一所緣,爲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是故爾時則須止修。又有未明此理,說凡博達者,唯觀察修。凡古薩黎,應唯止修亦不應理,以此各各均須二種故,智者既須修習止等,諸古薩黎更須于善知識修猛利誠信故。由是若執,由分別智,數數觀察,是聞思時而非修時,亦不應理。又有若執,一切分別,是相執故,能障成佛。此是未能分辨:非理作意是實執分別,如理作意乃正分別,故有是過。又有于此教授,作如是說:心于一境,如其所欲,如理安住,是須修習不分別定者。若于以前多觀察修,是能障定生起,亦不應理。此如善巧匠人,將諸金銀,數數火燒,數數水洗,淨除所有一切垢穢,成極柔軟運用堪能,次作耳環諸莊嚴具,如其所欲,任運成辦。如是于根本煩惱及諸惡行,如在修習諸黑業果輪回罪惡等,已前時中所說。應以觀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令心遍生熱惱,或起厭離,以是作意,如火燒金令意背棄諸黑惡品,淨此諸垢,如在修習知識功德,暇滿義大叁寶功德,白淨業果及菩提心等時中所說。由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令心潤澤而成清淨,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心趣向,諸白淨品,愛樂歡喜,以白善法潤澤其心,如是成己,隨所欲修,若止若觀,于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辨。如是觀修,即是能成不分別定最勝方便。亦如聖者無著雲:譬如巧匠及彼弟子,于任何時,欲淨金銀,一切垢穢,則于時時,火燒水洗,柔軟隨順,現前堪能,成辦彼彼妙莊嚴具。如是巧匠及彼弟子,隨所了知順彼工巧隨其所欲,作成莊嚴。如是瑜伽行者,亦複如是,于任何時,令心不趣貪等垢穢而生厭離,即能不趣,障垢憂惱。自心由于趣向愛樂善品,而作歡喜。是故瑜伽行者爲令其心,于止或觀,加行修習,即于彼彼極能隨順,極能安住,無動無轉,如其所思,一切義利皆能成辦。

  複次令心堅固安住,于一所緣,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沈及掉。是中若有猛利不斷,能見叁寶功德之心,極易斷沈。對治此者,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舉其心,定量諸師,多宣說故。若有不斷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易斷掉。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是散亂故,能對治此,是謂厭離,故諸經論,贊歎厭離。

  乙二 依止後如何修心次第分二, 丙一 于有暇身勤取心要, 丙二 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初又分叁: 丁一 正明暇滿, 丁二 思其義大 丁叁 思維難得。 初又分二: 戊一 暇, 戊二 滿。 今初。

  如攝功德寶雲: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此說離八無暇謂之有暇。八無暇者:謂無四衆遊行邊地。粗鄙,喑啞,斷肢,缺耳等名根不全。妄執無前後世,無業果,無叁寶等名邪執見。無佛出世無佛教,此四是人中無暇。又叁惡趣等叁,及長壽天是非人無暇。如親大書釋雲:所謂無想及無色天,二中初者,在第四靜慮廣果天中處于一分,如聚落外阿蘭若處,後者,謂生無色之異生類。八無暇論亦雲:常爲欲事散亂諸欲界天者,謂常壽天。

  戊二 滿分二: 己一 五自圓滿, 己二 五他圓滿, 今初。

  人生中國根具,業無倒信處。所謂生中國者,謂生有四衆遊行處。根具者,謂非喑啞斷肢,跟等皆悉圓具。業無倒者,謂不自作或教他作無間罪,信處者,謂信律藏是世出世一切善法所生處,律藏者,包攝叁藏。此五屬于自身所攝,是修法助緣,故名自圓滿。

  己二 五他圓滿。

  佛生說正法,常住隨教轉,他故具悲心。言佛出世或降生者,謂經叁無數劫,集積資糧,現證…

《菩提道次第略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宇宙萬有本體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