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量词句。供奉有比供养者,最胜花等云云一颂。所谓最胜花者,是诸天上人间殊胜花瓣。鬘者:是由种种花瓣串集为环 此二是明一切天生、及人为者。铙钹者,谓乐器,有节奏抑扬等声。涂者:谓香料混合涂抹。胜盖者,谓尊胜伞盖。灯者,谓酥酪等所生光焰以及宝光,香者:谓董香一种。最胜服者:谓上等衣装。胜香者:谓由栴檀升起香味气体水份等。粉屑浮饰者:谓香粉库斗盛香布袋。亦是用画坛场采色粉末,次第增添,高广等同须弥。安设者,谓如上说而后,作种种通常陈饰庄严。供奉无比供养者:所有供养等云云一颂,包括以前有比供养世间供,此是由诸菩萨等诸大威力,变化九善妙供,为无比供。最后二句,谓前二未尽一切,所当作者,于顶礼供养等随起善心及所缘境。忏罪者,谓贪等云云一颂,从依三毒因,而有所依身等三。自性者:谓由我所作,此有若自作,趣入他作,见作随喜。总摄彼等一切者,谓如其所有。是从忆念,彼等罪缘,于前者悔,于后者忏。若从自心深处而作忏悔,则于已前所作断其增长,于后者等,断其散布。随喜者,十方佛云云一颂,谓从忆念,五补特伽罗,彼善功德,而修欢喜。激励转*轮者:凡诸十方云云等一颂,谓于十方刹中,虽现证得菩提佛相,因得无碍智,永不执取。身亦如其数量,由变化身说法,而作激励。祈祷者:出离生死云云一颂,谓于十方刹中宣说出离生死等理趣,为利一切有情,生安乐故,量等微尘劫数不般涅槃,祈祷安住。回向支分者,敬礼云云一颂,谓由以上所列六支分善业所有一切善根,与诸有情相共,作为圆满菩提之因,猛利谆励回向,永无尽期。如是了知此等词义,专一心意,渐渐如其所说修作,则能受取无量福蕴。是故由顶礼,供养,激励,回向,随喜等五,是集聚资粮。忏悔是清净罪障。心于自善,及他品类所修欢喜善能增长。回向能于集聚清净及所增长少分善业而能增多。又于暂生善果,易消逝者,永不消逝。总于所集所净所增长者,能三不尽。由是明显攀缘,而供曼札,所有于善知识不恭敬等颠倒作意,无边遮止。则恭敬善知识等无倒作意普遍易生。所有内外一切障碍,“息灭请加持”应猛利念诵多遍祈祷。
己二 正行,又分二: 庚一 总修理趣, 庚二 此中所修理趣。 今初。
此者修习如前所说之道,于所缘善,如其所欲,将护其心,是能堪忍。此复若有执持,从执持已,而修所缘,于自所欲,即使修习如其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不能随转。因从最初成为恶习,所有善行悉成过失。是故最初将修,于诸所缘,数量次第,应当决定。次后如其决定而修,次后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决定者,更无其余,故当具足忆念正知而修。
庚二 此中修理。
起始思惟依止功德以及攀缘不依止罪等,次应多起防护之心,应不容纳分别上师过失之心,随自所知,而起思惟,戒定等功德。如是直至未能生起清净信心不断修习。次后思惟,如前经说,经已利我或将利我一切恩德,直至诚敬未生之中,从心深处,不断修习。
己三 结行。
所聚福善,应从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于现前及究竟愿处等,猛利忆念而作回向。如是于黎明,午前,午后,黄昏四时,而作修习。此中初时若长,心易沉掉,若如此修,难以治心,故应时短,次数当多。如云:“欲修心长,若作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如若不尔,见座位时,即觉发呕。”
戊二 未修中间如何作。
总说顶礼旋绕念诵等虽多,而主要者,是从励力修已放舍中间,若于所修缘相不依念知,任其散怠,则所生极小,故于中间,应阅佛经,数数忆念,则由多门集聚生起功德顺缘资粮,亦由多门而能清净逆缘障碍,当恒守获自心,受持一切根本戒学。复应学习四种资粮,而为各各引生止观道之正因,此中所谓摄护根门者,谓从依止境根,生六识已,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及六种不可爱境,生起贪嗔,应当从彼守护不生。正知而行者,如入行论云:现前身及心,数数当观察,若唯彼所摄,正知守护理。谓身心等业,若于境转,应知当作及不当作而行。饮食知量者,谓应断除饮食太多或则太少,以不防害善业适量而食。此复应修攀缘贪爱饮食罪业,而起思维,此非烦恼,饶益施主,身中诸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为法所摄,又应思维,为成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亲友书亦云:由思饮食似药理,并无贪嗔作近止,既不是憍亦非慢,非壮唯令身能住。精勤轻醒瑜伽于眠息时如何作者,亲友书云:具根性者于永昼,夜间亦过初后分,眠时亦不空无果,眠时恒具足正念。此说白昼,及其夜间初后二分,无论正修及未修时,如所应作,故行坐时,应从五昼,净修其心,当具义利。眠息遍行者,是在修后,不令空散。此中身行道者:谓于夜间三分,中分当眠,右胁而卧,重叠左足于右足上,如狮子卧。忆念者,谓忆念日间所修全分善业,直至未熟睡之中,随念依止。如是虽在睡时,亦犹醒时,能修三摩地等善行。正知者,谓由如是依止念时,随起烦恼即能了知断除不取。起身想者:谓应思维,仅此睡眠,已应当起。如是唯除正修之中不共修法之外,所有前行正行结行中间行等,诸应行者,乃至观中所修一切所缘行相皆如是行。
丁二 由二种修行理趣辨别如何修。
庄严经论云:此中依止听闻,如理作意,从如理作意,生起真实境智,此说由闻而思,由思生慧,更从如理作意起修,乃得生起现证真实义境。现观庄严论亦云:抉择分见道,以及修道中,常思维称量,及观察修道。此谓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数数思维,称量观察。集学论亦云:以如是故,身及受用,福德相续不断,当修舍,护,净,长。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应当修舍护净长四事,修又有由别观察智先观察后修之观察修,以及不观察唯专止于一境之止修二种,然则云何于如何道是观察修于如何道是为止修,谓于善知识修习诚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轮回过患,及菩提心,于此等者,须思择修。谓于此等,令心猛利,须恒常变改其意,若无此者,则不能灭此相违品类,不敬等故,能生起如是心者,是唯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譬如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生猛利之贪。又于仇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生猛利之嗔。是故修习此等诸道,境相明不明显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察而修。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是故尔时则须止修。又有未明此理,说凡博达者,唯观察修。凡古萨黎,应唯止修亦不应理,以此各各均须二种故,智者既须修习止等,诸古萨黎更须于善知识修猛利诚信故。由是若执,由分别智,数数观察,是闻思时而非修时,亦不应理。又有若执,一切分别,是相执故,能障成佛。此是未能分辨:非理作意是实执分别,如理作意乃正分别,故有是过。又有于此教授,作如是说:心于一境,如其所欲,如理安住,是须修习不分别定者。若于以前多观察修,是能障定生起,亦不应理。此如善巧匠人,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软运用堪能,次作耳环诸庄严具,如其所欲,任运成办。如是于根本烦恼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轮回罪恶等,已前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遍生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提心等时中所说。由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而成清净,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心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润泽其心,如是成己,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辨。如是观修,即是能成不分别定最胜方便。亦如圣者无著云:譬如巧匠及彼弟子,于任何时,欲净金银,一切垢秽,则于时时,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如是巧匠及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随其所欲,作成庄严。如是瑜伽行者,亦复如是,于任何时,令心不趣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障垢忧恼。自心由于趣向爱乐善品,而作欢喜。是故瑜伽行者为令其心,于止或观,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其所思,一切义利皆能成办。
复次令心坚固安住,于一所缘,所有违缘要有二种:谓沉及掉。是中若有猛利不断,能见三宝功德之心,极易断沉。对治此者,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多宣说故。若有不断猛利能见无常苦等过患之心,则易断掉。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是散乱故,能对治此,是谓厌离,故诸经论,赞叹厌离。
乙二 依止后如何修心次第分二, 丙一 于有暇身勤取心要, 丙二 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初又分三: 丁一 正明暇满, 丁二 思其义大 丁三 思维难得。 初又分二: 戊一 暇, 戊二 满。 今初。
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此说离八无暇谓之有暇。八无暇者:谓无四众游行边地。粗鄙,喑哑,断肢,缺耳等名根不全。妄执无前后世,无业果,无三宝等名邪执见。无佛出世无佛教,此四是人中无暇。又三恶趣等三,及长寿天是非人无暇。如亲大书释云:所谓无想及无色天,二中初者,在第四静虑广果天中处于一分,如聚落外阿兰若处,后者,谓生无色之异生类。八无暇论亦云: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者,谓常寿天。
戊二 满分二: 己一 五自圆满, 己二 五他圆满, 今初。
人生中国根具,业无倒信处。所谓生中国者,谓生有四众游行处。根具者,谓非喑哑断肢,跟等皆悉圆具。业无倒者,谓不自作或教他作无间罪,信处者,谓信律藏是世出世一切善法所生处,律藏者,包摄三藏。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助缘,故名自圆满。
己二 五他圆满。
佛生说正法,常住随教转,他故具悲心。言佛出世或降生者,谓经三无数劫,集积资粮,现证…
《菩提道次第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