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全摄一切佛语道之扼要。如是须要舍修者,即作舍修,须要观察修者,由慧分别观察修作为受持次第引导,决定生起,彼一切佛语教授,从语宣示,即是殊胜教授,所有非法非正教授以及执著邪见无余灭除。
乙三 为易获得佛语密意。
具足佛语密意之经论,虽是殊胜教授,然初发业全未学习补特伽罗若不依止正教授,直趣彼等密意,虽可以得,亦必观待时间极长,辛劳极大,若是依止似此上师教授,则易证得。
乙四 甚大罪行自行消灭。
如妙法莲花经及真实品所说,宣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有不了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一类为成佛障碍,遂有好恶,应不应理,及大小乘之别,而云菩萨于此须学或不须学,执为弃舍,而成谤法,摄一切研磨经云:谤法障者,微细难知,若是谤法,罪恶极大。三摩地王经云:于此瞻部洲,毁灭诸佛塔,谤法者罪障,仍是大于彼。虽杀恒河沙,相等阿罗汉,谤法者罪障,仍是大于彼。总谤法障,虽有多说。前所开示,实为重要,故应猛力断除。如前所说,若得决定,能于罪行,自行息灭。此应参读妙法莲花经,及真实品而寻求之。此外其他谤法之门,如研磨经宣说。应当了知。
甲三 具二殊胜已,说者听者应如何作业分三: 乙一 听者法轨, 乙二 说者法轨, 乙三 共同作业。 初又分三: 丙一 思维听法功德 丙二 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敬仰, 丙三 正听法轨。 今初。
闻笺注云:由闻知正法,由闻灭罪障,由闻断非义,由闻得涅槃。由依止闻,如其次第,知取舍处,既知已,生起遮止罪行三昧耶,不作非义事,攀缘善法,如所希求自心安住三摩地。由慧学故,证得自性无我,断除缠缚生死根本,得大解脱。佛降生经云:若能由闻意起信,即可坚住于善喜,生起智慧去愚痴,用我肉买亦应理,闻是驱除愚痴灯,贼所难偷至尊宝,是杀无明利兵器,方便教授之良伴,是贫穷人救济者,不作损害苦趣药,摧毁过患胜勇军,亦是德称之宝藏,士大夫中胜士夫,众中善巧智者喜,又云,闻随行故修持藏,从凡夫城易解脱。是故应从内心,数数思维,闻之功德,最为重要。
丙二 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敬仰。
地藏经云:专一信敬听闻法,不作嘲弄及亵渎,于说法者当供奉,于彼生起似佛想。此即是说,视之如佛,由供奉狮子宝座等利养恭敬,断除不敬,菩萨地亦云:傲慢是能伤害法及说法者,应当远离。此二均说应作恭敬。佛本生经亦云:坐于极低处,生“被化”德相,由和悦眼看,如饮词甘露,专一起恭敬,极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者,敬信听说法。
丙三 正听法轨分二:丁一、断三种器过失· 丁二 依止六想。 今初。
器口向下,口虽向上而不洁净,虽已洁净而因破漏,天降甘霖,不聚于内,虽聚于内,而因不洁,不成饮料。或已洁净,因破漏故,不聚于内。如是虽闻说法,不入于耳,虽入于耳,而缘他境,或为等起贪等自在。或能于时暂遮烦恼,而于词义,不能坚住,健忘失坏,统成为闻法障碍。故须远离彼等。如何对治以上三者,经云:极善听闻,于意受持。菩萨地亦说:希求心,专注心,倾听心,调伏心,由一切心从心谛听。
丁二 依止六想。
六想者:(一)安立自如病者想,(二)于说法者作大夫想,(三)于佛圣教作如药想,(四﹀殷重受持作医病想,(五)于薄伽梵作胜士夫想,(六)于法道轨作常时安住想。今初:入行论云:通常病所困,须遵医师嘱,须知由贪等,众罪所常困。故应了知,生起长期难医猛利病苦,是由贪等烦恼长期缠缚。噶麻巴尊者亦云:不如理修是与修相违者:无始以来,因集聚三毒极大痼疾,是大病根,奈何吾人不知是病。第二于说法者作大夫想者:例如患有极大中风等病痛,觅求良医诊治,若得艮医,生大欢喜,如其所说,皆愿听闻而作利敬。应知于说法善知识,亦应如是觅求,既求得已,永不舍弃,如其所示,如理而修,而作利敬。第三于佛圣教作如药想者,犹如病者极其珍惜医者所配良药,于说法者,亦应珍惜所说教授,如所宣示,见大殊胜,数数努力。不应由健忘故,失坏于心。第四段重受持作医病想者:犹如医生虽给病者良药,若是不食,则不治病。若于说法者所说教授,不作受持,则不能消灭贪等烦恼,故应受持。不受持者,虽说无量数句,不能受益。犹如疯癞。断手及足,用药太少,不能疗疾。吾人从无始来,而由猛利烦恼所缚,仅能受持少许教授,不能对治。故欲圆满一切道分,应由能分别智慧观察,如瀑流相续,不断寻求。如忏悔赞云:心相愚蒙由来久,长时期作病根依。如疯病者断手足,仅一帖药何能医。故于自作病者想极重要者,因若有此,余想亦生。亦即是说。若仅趋入名句,闻是可成,而不能成遣除烦恼教授之事,亦如求医而不食药,惟分析所配之药不能解脱病苦。三摩地王经亦云:身当如是修,仅词岂能成,唯诵药名目,能益病者否?是故于此殷重,则能生起除病之想。所谓殷重者,谓于善知识教授取舍处等,能作受持,此中须知所谓作者,须先闻彼。闻已如知而作。堪能闻事,依之受持,是大扼要。若不如是,不作修持,则于死时,生起悔恼,亦如模仿他人演戏,又亦为欲得糖,仅舐蔗皮。劝发增上意乐云:我因失修今如何,死如愚夫作忧愁,堕极苦恼之深渊,此是爱乐言说失。又说:如座演戏群众中,演唱他勇士功德,本身殷重则失坏,此是爱乐言说失,又说:甘蔗外皮无精要,所喜甜味在内中,仅食外皮既非糖。糖味且不堪能得,如是外皮说如彼,味喻心于此中义,若能因此断言说,常不放逸令思义。第五于薄伽梵作胜士夫想者:谓随念世尊,是说法者,而生恭敬。第六于法轨道作常住想者:谓由听闻,如此正法,心应思维,我佛圣教,若在世间,长时安住,岂不美耶?复次若听法者,于说法时心不专一,法为余说,不趣扼要。是故听者应须抉择自心,譬如若欲了知面貌有无污浊垢染,对镜照看,则可除垢。自身贪等过失,由闻法故,亦于法镜显现,尔时亦了自心。是有垢恼。且于心中生起希求,欲断过失,而修功德,故须学法。如本生经云:罪行丑恶状,明现法明镜,心则生痛恼,趣入正法边。如打萨布请月王子开示正法请问品云:若诸菩萨,心已了知,是听法器,则为宣说正法。总之应思维我为一切有情义利,当得佛果,须学得彼之因。此是因须听法,故作听法。随念听法利益,生极欢喜,断过失故,生菩提心故,故尔听法。
乙二 说者法轨分四,丙一 思维说法利益, 丙二 于佛及法生起恭敬, 丙三 由如何思及行而说, 丙四 于何境可说及不可说之差别, 今初。
俱舍论云:法施离烦恼,如理说经等。本释云:是故若诸颠倒宣说,有烦恼心,希求利养恭敬声名等而宣说者,是失坏自身诸大福德。故清净说法随起,极为重要。如于无常一次曾未修习,不能说法。劝发增上意乐云:不为利敬,不为财物之法施则于布施中,能生二类廿种德益。勇猛续亦云,若诸在家无量财施,不如出家佛子,一句法施福德更大。
丙二 于佛及法生起恭敬。
如薄伽梵说大般若时,自设座位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恭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恭敬。
丙三 由如何思及行而说分二: 丁一 思, 丁二 行。今初。
如慧海请问经说:立五想自是医生想,正法是药想,闻法如病者想,如来是殊胜士夫想,法轨常住想。复次应于眷属修慈,断除悉他胜我,懒惰所牵,由常说法,疲倦厌烦,说他人过失,自作赞叹,悭吝佛法,重视衣食财物受用。应如是思,我为令他得佛位故,宣说福德,亦即我之安乐受用。
丁二 行。
应先沐浴著鲜净衣,选择洁净悦意处所,设立法座,坐于座已,诵降魔咒,如是在百寻以内,魔及魔之眷属,均不能来,纵然能来,不能侵害,次以舒颜,具足圣教量因明量及譬喻等支分,宣说了义经教。
丙四 于何境可说及不可说之差别。
如调伏经云:不作祈请。即是未经祈请不可宣说。若知已是法器,坚住器内,虽不祈请,亦可宣说。此是三摩地王经所许,调伏经亦云:余一切有过失者。
乙三 共同作业。
如是由诸说者听者之善根,以及善行等愿。当能清净广大增长。且由如理听闻故,虽闻一次亦能决定生起,如其所说一切利益,又由闻者说者,依止趣入扼要故,不仅能净,所有于法及说法者一切前所集聚等业障,即是一切新业亦能清净。又由说者听者如理趣入扼耍故,能见说者教授,有益相续,自能于前圣教而作殷重,于后上师所持教授一切师尊,生极大殷重。又于所示极大教授,如不得决定,又不作思维,虽如何宣说甚深广大法要,而成如天降魔,即彼正法,反为趣入烦恼之伴。是故说者听者应按道轨,诸具根性者应当精勤,说听一次乃至无量次,如由首日趣入乃至十五之中不断,以上是为宣说教授殊胜前行。
甲四 正说如何引导弟子次第分二: 乙一 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法轨,乙二 依止后如何修心次第,初又分二: 丙一 生决定故,扼要阐释 丙二 行轨摄释,今初。
弟子相续中,能生一分功德,则少一分过失,所有一切善乐之根本,是尊胜知识,妆依止法轨,最为初要。此又分六:
丁一 所依善知识因相, 丁二 能依弟子因相, 丁三 如何依止理趣 丁四 依止功德, 丁五 不依止罪缘, 丁六 摄以上义。 今初。
从诸经论,虽有甚多宣说:“各各乘别”。然此中是说,从三士夫道次第引导,能引至大乘佛地之善知识也。如庄严经论云:善知调伏,止近止,胜功德勤教自在,证得自性善巧说,大悲为主断厌倦。是说善知识须具十法,乃为弟子所依止,此中是说,自不能调,而能调伏他人,无有是处。凡能调伏他人之上师,必先能调伏自续。或问须如何调伏者,谓不如理修,所谓证得功德,乃是名目安立,实于自续无益,故须随顺圣教调伏…
《菩提道次第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