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略論▪P3

  ..續本文上一頁間,全攝一切佛語道之扼要。如是須要舍修者,即作舍修,須要觀察修者,由慧分別觀察修作爲受持次第引導,決定生起,彼一切佛語教授,從語宣示,即是殊勝教授,所有非法非正教授以及執著邪見無余滅除。

  乙叁 爲易獲得佛語密意。

  具足佛語密意之經論,雖是殊勝教授,然初發業全未學習補特伽羅若不依止正教授,直趣彼等密意,雖可以得,亦必觀待時間極長,辛勞極大,若是依止似此上師教授,則易證得。

  乙四 甚大罪行自行消滅。

  如妙法蓮花經及真實品所說,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有不了者,妄執一類爲成佛方便,一類爲成佛障礙,遂有好惡,應不應理,及大小乘之別,而雲菩薩于此須學或不須學,執爲棄舍,而成謗法,攝一切研磨經雲:謗法障者,微細難知,若是謗法,罪惡極大。叁摩地王經雲:于此瞻部洲,毀滅諸佛塔,謗法者罪障,仍是大于彼。雖殺恒河沙,相等阿羅漢,謗法者罪障,仍是大于彼。總謗法障,雖有多說。前所開示,實爲重要,故應猛力斷除。如前所說,若得決定,能于罪行,自行息滅。此應參讀妙法蓮花經,及真實品而尋求之。此外其他謗法之門,如研磨經宣說。應當了知。

  甲叁 具二殊勝已,說者聽者應如何作業分叁: 乙一 聽者法軌, 乙二 說者法軌, 乙叁 共同作業。 初又分叁: 丙一 思維聽法功德 丙二 于法及說法者生起敬仰, 丙叁 正聽法軌。 今初。

  聞箋注雲:由聞知正法,由聞滅罪障,由聞斷非義,由聞得涅槃。由依止聞,如其次第,知取舍處,既知已,生起遮止罪行叁昧耶,不作非義事,攀緣善法,如所希求自心安住叁摩地。由慧學故,證得自性無我,斷除纏縛生死根本,得大解脫。佛降生經雲:若能由聞意起信,即可堅住于善喜,生起智慧去愚癡,用我肉買亦應理,聞是驅除愚癡燈,賊所難偷至尊寶,是殺無明利兵器,方便教授之良伴,是貧窮人救濟者,不作損害苦趣藥,摧毀過患勝勇軍,亦是德稱之寶藏,士大夫中勝士夫,衆中善巧智者喜,又雲,聞隨行故修持藏,從凡夫城易解脫。是故應從內心,數數思維,聞之功德,最爲重要。

  丙二 于法及說法者生起敬仰。

  地藏經雲:專一信敬聽聞法,不作嘲弄及亵渎,于說法者當供奉,于彼生起似佛想。此即是說,視之如佛,由供奉獅子寶座等利養恭敬,斷除不敬,菩薩地亦雲:傲慢是能傷害法及說法者,應當遠離。此二均說應作恭敬。佛本生經亦雲:坐于極低處,生“被化”德相,由和悅眼看,如飲詞甘露,專一起恭敬,極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者,敬信聽說法。

  丙叁 正聽法軌分二:丁一、斷叁種器過失· 丁二 依止六想。 今初。

  器口向下,口雖向上而不潔淨,雖已潔淨而因破漏,天降甘霖,不聚于內,雖聚于內,而因不潔,不成飲料。或已潔淨,因破漏故,不聚于內。如是雖聞說法,不入于耳,雖入于耳,而緣他境,或爲等起貪等自在。或能于時暫遮煩惱,而于詞義,不能堅住,健忘失壞,統成爲聞法障礙。故須遠離彼等。如何對治以上叁者,經雲:極善聽聞,于意受持。菩薩地亦說:希求心,專注心,傾聽心,調伏心,由一切心從心谛聽。

  丁二 依止六想。

  六想者:(一)安立自如病者想,(二)于說法者作大夫想,(叁)于佛聖教作如藥想,(四﹀殷重受持作醫病想,(五)于薄伽梵作勝士夫想,(六)于法道軌作常時安住想。今初:入行論雲:通常病所困,須遵醫師囑,須知由貪等,衆罪所常困。故應了知,生起長期難醫猛利病苦,是由貪等煩惱長期纏縛。噶麻巴尊者亦雲:不如理修是與修相違者:無始以來,因集聚叁毒極大痼疾,是大病根,奈何吾人不知是病。第二于說法者作大夫想者:例如患有極大中風等病痛,覓求良醫診治,若得艮醫,生大歡喜,如其所說,皆願聽聞而作利敬。應知于說法善知識,亦應如是覓求,既求得已,永不舍棄,如其所示,如理而修,而作利敬。第叁于佛聖教作如藥想者,猶如病者極其珍惜醫者所配良藥,于說法者,亦應珍惜所說教授,如所宣示,見大殊勝,數數努力。不應由健忘故,失壞于心。第四段重受持作醫病想者:猶如醫生雖給病者良藥,若是不食,則不治病。若于說法者所說教授,不作受持,則不能消滅貪等煩惱,故應受持。不受持者,雖說無量數句,不能受益。猶如瘋癞。斷手及足,用藥太少,不能療疾。吾人從無始來,而由猛利煩惱所縛,僅能受持少許教授,不能對治。故欲圓滿一切道分,應由能分別智慧觀察,如瀑流相續,不斷尋求。如忏悔贊雲:心相愚蒙由來久,長時期作病根依。如瘋病者斷手足,僅一帖藥何能醫。故于自作病者想極重要者,因若有此,余想亦生。亦即是說。若僅趨入名句,聞是可成,而不能成遣除煩惱教授之事,亦如求醫而不食藥,惟分析所配之藥不能解脫病苦。叁摩地王經亦雲:身當如是修,僅詞豈能成,唯誦藥名目,能益病者否?是故于此殷重,則能生起除病之想。所謂殷重者,謂于善知識教授取舍處等,能作受持,此中須知所謂作者,須先聞彼。聞已如知而作。堪能聞事,依之受持,是大扼要。若不如是,不作修持,則于死時,生起悔惱,亦如模仿他人演戲,又亦爲欲得糖,僅舐蔗皮。勸發增上意樂雲:我因失修今如何,死如愚夫作憂愁,墮極苦惱之深淵,此是愛樂言說失。又說:如座演戲群衆中,演唱他勇士功德,本身殷重則失壞,此是愛樂言說失,又說:甘蔗外皮無精要,所喜甜味在內中,僅食外皮既非糖。糖味且不堪能得,如是外皮說如彼,味喻心于此中義,若能因此斷言說,常不放逸令思義。第五于薄伽梵作勝士夫想者:謂隨念世尊,是說法者,而生恭敬。第六于法軌道作常住想者:謂由聽聞,如此正法,心應思維,我佛聖教,若在世間,長時安住,豈不美耶?複次若聽法者,于說法時心不專一,法爲余說,不趣扼要。是故聽者應須抉擇自心,譬如若欲了知面貌有無汙濁垢染,對鏡照看,則可除垢。自身貪等過失,由聞法故,亦于法鏡顯現,爾時亦了自心。是有垢惱。且于心中生起希求,欲斷過失,而修功德,故須學法。如本生經雲:罪行醜惡狀,明現法明鏡,心則生痛惱,趣入正法邊。如打薩布請月王子開示正法請問品雲:若諸菩薩,心已了知,是聽法器,則爲宣說正法。總之應思維我爲一切有情義利,當得佛果,須學得彼之因。此是因須聽法,故作聽法。隨念聽法利益,生極歡喜,斷過失故,生菩提心故,故爾聽法。

  乙二 說者法軌分四,丙一 思維說法利益, 丙二 于佛及法生起恭敬, 丙叁 由如何思及行而說, 丙四 于何境可說及不可說之差別, 今初。

  俱舍論雲:法施離煩惱,如理說經等。本釋雲:是故若諸顛倒宣說,有煩惱心,希求利養恭敬聲名等而宣說者,是失壞自身諸大福德。故清淨說法隨起,極爲重要。如于無常一次曾未修習,不能說法。勸發增上意樂雲:不爲利敬,不爲財物之法施則于布施中,能生二類廿種德益。勇猛續亦雲,若諸在家無量財施,不如出家佛子,一句法施福德更大。

  丙二 于佛及法生起恭敬。

  如薄伽梵說大般若時,自設座位等,法者尚是諸佛所應恭敬之因,故應于法起大恭敬,及應隨念大師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恭敬。

  丙叁 由如何思及行而說分二: 丁一 思, 丁二 行。今初。

  如慧海請問經說:立五想自是醫生想,正法是藥想,聞法如病者想,如來是殊勝士夫想,法軌常住想。複次應于眷屬修慈,斷除悉他勝我,懶惰所牽,由常說法,疲倦厭煩,說他人過失,自作贊歎,悭吝佛法,重視衣食財物受用。應如是思,我爲令他得佛位故,宣說福德,亦即我之安樂受用。

  丁二 行。

  應先沐浴著鮮淨衣,選擇潔淨悅意處所,設立法座,坐于座已,誦降魔咒,如是在百尋以內,魔及魔之眷屬,均不能來,縱然能來,不能侵害,次以舒顔,具足聖教量因明量及譬喻等支分,宣說了義經教。

  丙四 于何境可說及不可說之差別。

  如調伏經雲:不作祈請。即是未經祈請不可宣說。若知已是法器,堅住器內,雖不祈請,亦可宣說。此是叁摩地王經所許,調伏經亦雲:余一切有過失者。

  乙叁 共同作業。

  如是由諸說者聽者之善根,以及善行等願。當能清淨廣大增長。且由如理聽聞故,雖聞一次亦能決定生起,如其所說一切利益,又由聞者說者,依止趣入扼要故,不僅能淨,所有于法及說法者一切前所集聚等業障,即是一切新業亦能清淨。又由說者聽者如理趣入扼耍故,能見說者教授,有益相續,自能于前聖教而作殷重,于後上師所持教授一切師尊,生極大殷重。又于所示極大教授,如不得決定,又不作思維,雖如何宣說甚深廣大法要,而成如天降魔,即彼正法,反爲趣入煩惱之伴。是故說者聽者應按道軌,諸具根性者應當精勤,說聽一次乃至無量次,如由首日趣入乃至十五之中不斷,以上是爲宣說教授殊勝前行。

  甲四 正說如何引導弟子次第分二: 乙一 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法軌,乙二 依止後如何修心次第,初又分二: 丙一 生決定故,扼要闡釋 丙二 行軌攝釋,今初。

  弟子相續中,能生一分功德,則少一分過失,所有一切善樂之根本,是尊勝知識,妝依止法軌,最爲初要。此又分六:

  丁一 所依善知識因相, 丁二 能依弟子因相, 丁叁 如何依止理趣 丁四 依止功德, 丁五 不依止罪緣, 丁六 攝以上義。 今初。

  從諸經論,雖有甚多宣說:“各各乘別”。然此中是說,從叁士夫道次第引導,能引至大乘佛地之善知識也。如莊嚴經論雲:善知調伏,止近止,勝功德勤教自在,證得自性善巧說,大悲爲主斷厭倦。是說善知識須具十法,乃爲弟子所依止,此中是說,自不能調,而能調伏他人,無有是處。凡能調伏他人之上師,必先能調伏自續。或問須如何調伏者,謂不如理修,所謂證得功德,乃是名目安立,實于自續無益,故須隨順聖教調伏…

《菩提道次第略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宇宙萬有本體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