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P18

  ..續本文上一頁,比喻得更清楚了。

  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譬如曠野」,沒有人的地方,「沙碛之中」,不是好的土地。「有大樹王」,有一棵樹很大,叫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大樹王生在曠野沙碛之中,一定要有水,沒有水就幹枯了。假若根得到水,枝葉才能開花結果,都長得繁榮茂盛,這譬喻什麼呢?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衆生在生死輪回,等于在曠野之中。有一棵菩提樹,等于樹中之王。「亦複如是」,也是這個樣子。「一切衆生,而爲樹根」,一切衆生,就是菩提樹的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菩薩是因華,佛是果德,開了菩提華,結了菩提果,就是佛菩薩。

  「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怎樣成就諸佛菩薩的華果呢?得用大悲水,饒益衆生,就是在菩提樹根上,常常澆水,才能開華結果。下面再加以解釋。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的菩提果。假若諸菩薩能以大悲水,多多利益一切衆生,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華嚴經》講的這段經文特別重要,我們佛弟子平常講,要求佛的菩提果,在佛的面前去求,學佛修行,學佛證得菩提果。不曉得菩提果,是屬于衆生的。爲什麼?「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菩薩要成無上正覺,得把六度波羅蜜修圓滿,而六度波羅蜜在衆生身上修。不在衆生身上修,六度波羅蜜不能修圓滿,怎麼成佛呢?所以菩提果是屬于衆生的。

  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十大願王,只有第九大願恒順衆生,再叫一聲當機者,叫他注意:對于這種義理,你應該這樣解釋。「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你對于衆生要平等心,才能成就圓滿你的大悲心。「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發平等心,供養一切衆生,就是供養如來。因爲不去供養一切衆生,如來不會歡喜,第叁大願廣修供養就不能圓滿。

  下面總結恒順衆生第九大願。

  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段和前面的解釋一樣,不必再解釋了。下面講第十大願。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

  第八大願常隨佛學,是自利,第九大願恒順衆生,是利他,第十大願才回向,叁種大願合成一個回向。從第一大願到第九大願,我做的所有功德,回向一切衆生。這是自己的功德回自向他,回向衆生得到什麼利益呢?下面說出來。

  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願令衆生常得安樂」,希望使衆生得到平安快樂。「無諸病苦」,不要生病,沒有生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衆生要做惡法,我回向他,都不能成就。「所修善業,皆速成就」,衆生要做善法,我回向他,所做的善法都趕快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叁惡道的門都關閉起來,不要掉到叁惡道。「開示人天涅槃正路」,我要回向善知識多開導衆生,行人天福報的正路,最後入無余涅槃,成佛,走涅槃的正路。

  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衆生愚癡,他要造惡業,造很重的惡業,結果感得極重的苦果,我願意代衆生受苦,這是前面法供養,代衆生受苦的願。

  「令彼衆生,悉得解脫」,希望衆生能解脫苦果。「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我願意回向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都能證得無上菩提,都能成佛。

  下面把第十大願總結起來。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段跟前面一樣的解釋,不必再講了。

  下面再把十種大願總結起來。

  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

  這就是菩薩摩诃薩所發的十種大願,都具足圓滿了。

  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

  「若諸菩薩」,你這個菩薩,要想行菩薩道度衆生,怎麼度呢?「于此大願,隨順趣入」,依著這十種大願去修行,先是「隨順」後「趣入」,這是兩步功夫。我們最初都要學著發願,隨順這十種大行大願,再進一步就趣入,證入這十種大行大願。「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就能令一切衆生都成佛。「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依著十種大願修行,就能利益衆生,你就能隨順無上正等正覺,自己將來也能成佛。「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這十種大願是歸納起來的,實際廣開來,諸行願就像大海一樣,無量無邊,普賢菩薩的行願海,你都能成就。

  「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你隨順十種大願,成就一切衆生,就隨順無上正等正覺。你利益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成佛,你也成了佛,以利他爲自利,你應該知道。

  下面再較量一下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用上妙的七寶,充滿無量無邊世界的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和衆人天最殊勝的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布施給「爾所」,就是上面那麼多世界、那麼多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你拿世界的七寶、人天的安樂,來供養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經過這麼多世界極微塵數大劫,相續不斷,時間長,功德更多了。

  「所得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你用世界的七寶做布施,拿人天的安樂做供養,供養那麼多衆生、那麼多佛菩薩,你得的功德很多。不如你聽十大願王聽過一遍,不要說你發願力行,不要說隨順趣入。「一經于耳」,現在講堂的在座各位,都得了無量的功德,都從耳朵聽過了。十大願王的功德就這麼大,跟用世界的七寶做布施,拿人天的安樂做供養的功德相比較,「百分不及一」,前面布施功德百分,不及聞經功德一分。再比較,「千分不及一」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就是極微細的少分,「亦不及一」,也不及一分。

  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鸠盤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或複有人,以深信心」,或者有人聽了十大願王,信心很深。「于此大願,受持讀誦」,對于十大願王,能納「受」于心,「持」是憶念不忘,對本叫「讀」,背本叫「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能夠全部寫,功德更大;不能全部寫,你寫一個四句偈。功德有多大呢?「速能除滅五無間業」,五無間業又名五逆罪,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犯了其中一項,死後即墮無間地獄,故名五無間業。你能受持讀誦十大願王,乃至寫一個四句偈,就能很快把五無間業消滅,有這麼大的功德利益。

  「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身體生病,心理上生煩惱的精神病。「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乃至無量無邊一切惡業,統統能消除。「一切魔軍」,所有魔王魔孫。「夜叉、羅剎」,夜叉,捷疾鬼。羅剎,可畏鬼,都是吃人的鬼。「若鸠盤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鸠盤茶,甕形鬼。毗舍阇,啖精氣鬼。部多,大身鬼。你深信十大願王,這些惡鬼神都遠離你。「或時發心,親近守護。」不但不敢害你,還尊重你,變成護法善神,親近你、守護你。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于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于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衆生悉應供養。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所以如果有人熟讀背誦十大願王。「行于世間,無有障礙」,說個譬喻,如「空中月出于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衆生悉應供養。」一切諸佛菩薩都要稱贊你,…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道源法師生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