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德,那是佛的果報。「欲」,是想要。你假若想要成就這功德門,應當修十種廣大的行願。如來怎麼成就這無量的功德呢?在因位當中,就修這十種廣大的行願。你想成就佛無量無邊的功德,你應當修這十種廣大的行願。
這十種廣大的行願,包括一部《華嚴經》,也就是一切佛的功德,都在這十種大行大願裏面。「行願」兩字,在其他經裏面都叫「願行」。「願」就是我們立的志向,發願就是立志,也叫發心,「行」就是修的功夫。你先立志發願,而後修行門,願在前面,行在後面。「依願引行」,發了大願,引導出大行。「以行填願」,你修行門,把空願填實,。滿了菩提大願,你的行門就修圓滿了。
《普賢行願品》把「行」放在「願」前面,這個深意,就是發的還是十種大願,可是不是空願,是即行之願。發這個願,就要修行門,叫「即願即行,即行即願。」行願兩字,二而不二,行就是願,發的願就是修的行,所以叫即行之願。把「行」放在「願」前面,使我們知道這十大願王,發了願就修行。你見了如來有無量無邊贊歎不可窮盡的功德,那是如來的果法。你見了果法,就要修因,如來的果法是修出來的,所謂不是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不是無因之果。怎樣證得無量無邊的功德呢?修這十種大願來的。我們要學佛,就先學這十種大行願,將來行願圓滿,你就任運自然,證得如來無量無邊不可窮盡的功德。
這十種大願,合起來就是一個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心呢?梵語菩提,翻成中國話叫覺道,就是佛的覺,也就是佛的道。我想證得佛的道,要先發道心,就是發成佛的道心,叫菩提心。要記得,發成佛的心,不是成阿羅漢。成了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正好滿他的菩提大願,度無量無邊的衆生。佛不舍棄一個衆生,才叫佛,不然,只是小乘的聖人。我們發菩提心,要上求佛道,這裏告訴我們,要想成就如來的殊勝功德,得發這十種行願。成就如來的功德作什麼呢?要自利利他,要下化一切衆生。所以發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華嚴經》是經中之王,告訴善財童子如是發心,也就是告訴我們應該如是發心。佛法就是要發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二乘小果。修行用功求的什麼呢?有的想來生來世轉一個大富大貴的人,好好的享人間的福報。有的想求生天,在天上享天福。有的認爲人天福報不能久長,發心修行,要了生脫死,超出輪回,結果修成二乘小果,只能自利,不能利益衆生,這樣發心修行就冤枉了。要知道,修行不是簡單的事,你求人間的福報,也要費一點精神,結果不出輪回,求個無常的福報,那不是冤枉嗎?修成二乘小果,也不是簡單的事,結果只能自利,不能利益衆生,那不是冤枉嗎?同樣費力氣,你爲什麼不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呢?這裏就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發心?怎樣修行?修這十種大行大願,絕對不會錯誤。
我們再觀察一下現在的佛弟子,每個寺院要是做法會,比如農曆九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得道紀念日,每個寺院都有很多信徒來拜拜。你問他有什麼願心呢?求平安。他沒想到來生來世轉一個大富大貴的人,更沒想到來生來世生天,他也不懂要修成二乘小果,就是求現在平安,這樣的佛弟子是可憐愍者,這不能怪他們,應該怪沒有人講法給他們聽,他們才不懂。發菩提心這一句話,他們從來沒有聽過,怎麼會了解呢?所以道源常常勸請大家,無論出家、在家弟子,都要發心弘法。你們看佛教東傳中國,是像法時代,出了多少大祖師、大法師?比丘弘法,已經人才濟濟,不需比丘尼弘法。比丘尼弘法都沒機會,怎麼需要居士弘法呢?但現在是末法時代,大祖師、大法師很少,現比丘相的比丘就不可多得,四衆弟子不要負責弘法嗎?佛法等于一個大殿,由四根大柱子撐著,就是四衆弟子都要負弘法責任,所以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都應當弘法利生。弘揚《華嚴經》嗎?《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但是必須考慮:第一、《華嚴經》文豐義博,能不能講好呢?第二、《華嚴經》是一部大經,講一遍就要叁年,有沒有人聽呢?所以你們就講《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的道理,都在裏面,也就是全部的佛法都在裏面。十大願王,很好學,也很好講,只怕你不發菩提心。你發了菩提心,學《普賢行願品》,去弘法利生,這是做得到的,你爲什麼不發心呢?
講這一段話是不是扯得太遠了?普賢菩薩講這一段話,是勸善財童子發心,道源勸請諸位發心,是直接跟普賢菩薩學的,不是扯遠了。
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上面經文說應該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普賢菩薩自己征問,下面自己答複。十大願王,前面開經時候就跟諸位說過,我們現在早晚課,都是依著《普賢行願品》定的,甚至做一切法事的儀軌,都是依著十大願王定出來的規矩。
「一者、禮敬諸佛」,我們現在做早晚課一進佛殿,先磕叁個頭,任何一個寺院都是這個規矩。在家居士家裏設佛堂,你進佛堂要先拜叁拜,都是依著十大願王的規矩。
「二者、稱贊如來」,拜叁拜後要唱佛贊子,因爲佛贊比較費時間,現在除了早晚課外就不唱了。古早的時候天天要唱贊子,因爲贊子是贊歎如來的。先拜叁拜之後,要先唱香贊,那是贊歎如來的功德。
「叁者、廣修供養」,我們現在把廣修供養,擺在「禮敬諸佛」之前,因爲那是由香燈師辦理的。燒香、獻花、獻供水,都是屬于廣修供養。
「四者、忏悔業障」,晚課要念禮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屬于忏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寺院做早晚課時,大家都要參加,這是做功德,你都應當隨喜,這就是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請佛不要入涅槃,常住在世間,這兩個大願實際是一個大願。請佛住世,就是爲請轉*輪;請轉*輪,必須請佛住世。我們現在生于佛前佛後,沒有見到佛,想請佛轉*輪請不到。沒有見到佛,怎麼請佛住世呢?這就通到現在轉*輪的法師身上。你要是發了十種大願,你能講經,自己講。不能講,你遇到會講經的法師,請他來轉*輪,這就通到請佛轉*輪。因爲法師會講經,一般的信徒不知道,知道了也不知道怎麼請?你知道哪一位法師會講經,也知道怎麼請法師講經。你有因緣准備一間講堂,就去實現這個大願,請一位法師來轉*輪,比做任何佛事的功德還大。我本來不應該說這些話,因爲我就是講經的法師,這是不是自己在貪名?道源如果有貪名的心,不應該說這些話;道源沒有貪名的心,應該如是講。因爲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請法師講經,是下面要講到的「八者、常隨佛學」,是跟佛學的。佛成了佛,就在講經說法,佛在人間示現成佛,是度人的。請法師講經就是度人的,其他的佛事,比如放焰口,最大的佛事,水陸法會,都是度鬼的,跟度人的功德能同日而語嗎?因爲度人的功德大。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只有人才有這個資格,所以佛在人間示現成佛。我們現在講經說法,就是勸諸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希望在座的個個發菩提心。只要有一個發菩提心,就佛種不斷,這一個人成佛有份。你度一個人成佛,什麼功德能與此功德比呢?這是法師講經的功德。但這是你請法師講經才有的功德,這樣請法師講經的功德不是不可思議嗎?
「七者、請佛住世」,沒有跟佛同時住世,怎麼請佛住世呢?要通到請法師住世。只要是正知正見的法師,請他長遠住世,請法師長遠的講經,請法師講經有功德,大家都喜歡聽,請法師多講幾天、多講幾年,等于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長遠的隨著佛學,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佛怎麼修,我們跟著佛學,跟著佛的腳步走,決定走到成佛的地方。要常隨佛學,發了菩提心,不要退回來,不要忘失菩提心。反過來解釋,我們要是修人天乘,修五戒十善,持五戒,可以保持來生來世人身不失,而且可以轉大富大貴的人。修十種善法,可以生天享天福,這是佛說法不得已的權巧方便。實際這不是跟佛學,是跟人、天學。你要求二乘小果,修四谛法、十二因緣法,了生脫死,超出輪回,這是二乘的果報,也是佛說法不得已的方便法門。因爲說大乘法,你接受不來,所以你學小乘法,是跟阿羅漢、辟支佛學,不是跟佛學。這裏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你依著十大願王來修行,就是常隨佛學。
「九者、恒順衆生」,「恒」和「常隨佛學」的「常」意思相同。恒常隨順衆生,度脫衆生。恒順衆生,不是跟衆生造凡夫業,是隨順衆生的根機,方便接引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十者、普皆回向」,「普」就是指上面九種行願。「回」是回轉,「向」是趨向。把上面九種功德都回轉過來,趨向叁個地方:一、回向佛果菩提,二、回向一切衆生皆成佛道,叁、回向真如實際。你修行不回向,功德落到自己身上,就與菩提心相違,所以修行的功德,不要回向到自己身上。
以上所說是依著經文總標,簡單的解釋一下,先了解大意,下面每種行願還會詳細解釋。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
善財童子是當機者,弟子跟師長講話叫仰白,師長跟弟子講話叫下告,這是佛經上的禮節,叫仰白下告。「善財白言:大聖!」這是善財童子居于弟子的地位,尊稱普賢菩薩爲大聖。登了地是聖位,普賢菩薩是十地圓滿的等覺菩薩,所以稱爲「大聖」。前面大聖說:一者禮敬諸佛……乃至回向,我願意詳細的聽。大聖!你大慈大悲,不厭其煩,要跟我們講十種行願。善財童子並不是不懂,他是發菩提心的人,是替我們衆生請法。請普賢菩薩詳細講十種行願,流通十方,流通未來,使衆生都得利益,所以善財童子是代衆生請…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