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重道。你若不尊重師長,師長講的道法,你不會尊重。師長傳給你的念佛法門,你以爲很容易,怎麼會至誠接受呢?不能至誠接受,怎麼肯什麼都放下,專門用功?不念佛,怎麼得念佛叁昧?有人以爲,大勢至菩薩的師長值得尊重,因爲十二位傳他法的都是佛,可是我們現在一尊佛也沒看見,要尊重誰呢?你要是尊師重道,把狂心歇下來,好好尊師重道,自然會見到佛。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釋迦佛已經涅槃,彌勒菩薩尚未成佛,佛前佛後是八難之一,在佛法上講,不能與佛同時住世,是個難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經文短,其他經文長的很多,佛經聽多了,前後要融會貫通。其他佛經上說釋迦佛是示現受生、示現入滅。阿羅漢證得無生,就不受生,釋迦佛還來受生嗎?這個道理很容易了解,他怎麼來受生?是示現的。阿羅漢不生即不滅,釋迦佛怎麼入滅呢?也是示現的。爲見佛得度的衆生,他就示現受生,示現八相成道,示現佛相讓你看,你好得度。爲誰入滅呢?爲沒有善根見佛得度的衆生,佛住世他也得不到利益,佛就示現入滅,都是示現的。

  懂得這個道理,你說沒有遇到佛,其實佛常常住在世間,只是我們的善根不夠,即使遇見佛,也得不到利益,佛才示現入滅。你應該見什麼身得度?佛就示現什麼身,《普門品》裏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身,不是說得很明白嗎?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他是應衆生的機示現的。懂得這個道理,你就知道大勢至菩薩見到這十二尊佛,不是馬上就見到的。過去見的也不是佛,大勢至菩薩善根未成熟之前,沒有見佛得度的善根,他也是遇到一些凡夫善知識。但是他有尊師重道的心,凡夫善知識教他念佛,他很誠懇地念佛,越念佛,善根越深厚,就一連遇見十二尊佛,證得念佛叁昧。如何證得呢?是念佛證得的。爲何肯念佛呢?因爲尊師重道。

  講這些話是勸導諸位,你請道源講經,講的是念佛法門,勸你尊師重道,不是叫你尊重道源,道源是個凡夫,不值得尊重。但凡夫法師跟你講念佛法門,你應該尊重這個凡夫師父,你應該尊重念佛法門,這樣才肯修。不然,你要等十二尊佛給你講念佛法門,等到過恒河沙數劫,你還是凡夫,得不到念佛叁昧,因爲你根本不尊師重道。你遇見凡夫法師,跟你講念佛法門,你就尊重,就念佛,盡此一報身,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用像大勢至菩薩,修一個大劫那麼長遠,何況在未遇見佛之前,修幾個大劫還沒有講呢!現在很容易,盡此一報身,就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很快嗎?

  念佛法門,是一個老實法門,你要老老實實,一聽到就相信,相信就發願,發願就念佛,信、願、行叁法具足,決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就見到阿彌陀佛嗎?怎麼能見到阿彌陀佛呢?還是聽凡夫法師講的,所以你要尊師重道,才能夠老實。你不能老實,吃虧的還是你自己。叫你尊重道源師父,如果我是存貢高我慢心發出來的,那是道源不對,吃虧在我,是我在增加我慢,不夠格作個師父,怎麼叫你來尊重我?那不是煩惱上,加了煩惱?道源不是發我慢心,而是由慈悲心發出來的,你尊重道源,便得利益。你尊重我,我還是道源;你不尊重我,我還是道源。道源的生死,得自己了脫;你的生死,得你自己了脫,我叫你尊重我做什麼呢?是叫你重道。我告訴你念佛法門,你要相信,因爲你不相信,怎能發願?不發願,怎麼肯念佛?這是由大勢至菩薩跟釋迦佛,講他得念佛叁昧的因緣,我們推想到他是爲表尊師重道而說的。我們現在先學尊師,才能重念佛的道,念佛叁昧是果,念佛是因。不尊重念佛的道,怎肯念佛?不肯念佛,沒有念佛的因,怎麼能得念佛叁昧的果呢?

  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

  下面經文舉出來二個譬喻,先舉二個普通人,告訴我們念佛的方法。大勢至菩薩已證得念佛叁昧,他講這些話,是爲度衆生;講給釋迦牟尼佛聽,是請釋迦佛證明,他講的念佛方法沒有錯誤,令衆生增加信心。對衆生說佛法,說得越高深,越難聽懂,說個譬喻比較容易了解,能把信心生起來,生了信心就發願,發了願就念佛。

  「譬如有人」,譬如有兩個普通人。「一專爲憶」,「憶」是憶念,一個人專爲憶念不忘。「一人專忘」,一個人從來沒有憶念對方。這兩個人,或是朋友,或是夫妻。一個重感情,一個沒有感情。這兩個人交朋友,能交得好嗎?結成夫妻能結得好嗎?這一個人專重感情,和對方交朋友就不會忘記,就是「專憶」。結爲夫妻,或是丈夫重感情,憶念太太不會忘記;或是太太重感情,憶念丈夫不會忘記。但若只是單方,另一個毫無感情,「專忘」。這兩個人交往不會長遠,不會相合,夫妻不久就離婚了,以後再碰頭,好像路上碰到不認識的人一樣。所以以後再見面,「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若」和「或」一樣,「不逢」就是「非見」,這兩句雖然文字不同,義理一樣。

  「若逢不逢」,逢,是遇到,假若遠遠地遇到他的身形。「或見非見」,或者接近地看見他的面容,下一句比上一句更接近一點。「若逢」、「或見」,是指專憶那個人,他重感情,朋友和他分手了,他始終不忘記,總想和他相遇。可是那個人老早把你忘記了,你遇到了,他「不逢」,他好像沒有遇到。你見了朋友叫:「唉呀!我好想你!」他根本莫名其妙:「你是什麼人?怎麼想我呢?」他老早把你忘記了,所以你「或見」,他可是「非見」。比如這兩個人是夫妻,一個專重感情,一個毫無感情,這兩個人非離婚不行。可是離了婚,那個重感情的念念不忘,這個毫無感情的,老早把他忘記了。以後再遇到,那個專重感情的人,想到這是我的丈夫、這是我的太太。可是另外那個人早就把你忘記,認爲已離了婚,還講什麼夫妻呢?他把你看成路人,不認識一樣。你逢到了,他可沒有逢到,你親見其面,好像不見一樣。

  再換一個道理,「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兩個朋友,或是兩夫妻,兩個都重感情,你憶念我,我憶念你,兩人互相憶念,感情越來越深,那麼這兩個朋友,一交不相離。要是夫妻,盡此一報身,不會離婚,不但今生,來生來世還遇到一起。「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從今生至來生,來生再到來生,如影隨形,身體走到哪裏,影子便跟到哪裏。「不相乖異」,乖,是乖違。異,是差異。絕對不會乖違、差異。就是兩個人,今生交朋友,來生還是朋友,再來生還是好朋友,越來越好。今生結爲夫妻,來生結爲夫妻,再來生還是結爲夫妻,越來感情越深。

  初學佛法的人,喜歡起小智慧,聽到這裏,他不能生信心,就起了一個知見:「佛教說我們衆生叫有情,吃虧就在這情感上,流轉生死就是因爲有情感。現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爲什麼要勉勵我們兩個人相憶念深,今生在一起,來生還在一起,這不是增加生死嗎?」講得很對,不過你沒聽懂念佛法門,下面還有一段經文,比上面講得更懇切。這是大勢至菩薩的權巧方便,說一個譬喻,因爲我們凡夫有情,說凡夫動感情的事,讓你容易了解。並不是叫你動凡夫的感情,是叫你去憶念佛,不然,你不懂得怎麼念佛?下面再講一個譬喻,要合到佛法上。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十方諸佛憐憫憶念衆生,如母親憶念兒子一樣,這是第二個譬喻,前面譬喻兩個人是朋友或是夫妻,有感情而已,他們沒有血統的關系。母子有血統關系,天性上就應該相念,所以,以母子比喻更加親切。

  大勢至菩薩前面說,他跟十二如來學念佛法門,得到念佛叁昧,他應該說十二如來憐憫憶念衆生,如母憶子;或者說最後那位超日月光佛憐憫憶念衆生,如母憶子。現在大勢至菩薩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爲西方叁聖之一,親近阿彌陀佛,應該說阿彌陀如來憐憫憶念衆生,如母憶子。爲什麼說十方如來呢?因爲十方如來憐憫憶念衆生,沒有兩樣,這叫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道都是相同的。對于衆生都是大慈大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十方如來對于衆生與樂拔苦沒有兩樣,平等的憶念衆生。也就是說明阿彌陀如來憶念衆生,也是如母憶子一樣。因爲大勢至菩薩是西方叁聖,他說十方如來都憶念,就是證明阿彌陀佛也正在憶念我們。

  有人再進一步起疑心:十方如來都憶憫憶念我們,十方如來各有淨土,我們應該生到十方淨土啊!你要曉得,十方如來憐念衆生,是大勢至菩薩說出來的。大勢至菩薩是接我們往生西方,十方如來憶念我們,就是贊歎念佛法門,希望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必生到十方淨土。爲什麼不必生到十方淨土,而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呢?因爲十方如來,佛佛道同,沒有兩樣。但是同中有別,因爲各尊佛在因地所發的願不一樣。

  《慈雲忏主發願文》開頭第一句:「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阿彌陀佛在因地之中,發四十八大願,願願接引衆生,他的願力最大,所以十方如來都贊歎阿彌陀佛。我們早晚課念的《阿彌陀經》只有六方佛,怎麼有十方如來都贊歎阿彌陀佛呢?因爲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是六方佛,而玄奘大師翻譯的是十方佛,實際上六方佛就是十方佛,十方佛就是十方如來。十方如來都贊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贊歎他的願力不可思議,就是希望一切衆生都念阿彌陀佛,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阿彌陀經》上有明文:「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你一生到西方就不退轉,就是十住位的菩薩。十住位菩薩具足神足通,他們早上起來,「各以衣祴,盛衆妙華」,去供養十方諸佛,就是你生到西方極樂淨土後,十方諸佛的淨土都能夠到達。

  有人又問:既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得到十方淨土,去親近十方如來,我就在娑婆世界,親…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