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P2

  ..續本文上一頁棵樹都拔掉。你不要今天去一枝樹枝,明天去一片樹葉,那什麼時候才能把這棵樹去除?而且你把樹枝樹葉去掉,它又生新枝、新葉,因爲樹根沒有除掉。所以你想斷無明,不要斷枝末無明,找根本無明,把根本無明一斷,一切枝末無明都斷了。佛教不是有頓超法門嗎?不是有圓教的法門嗎?一斷一切斷,不假次第,我一念不生,根本無明斷掉了,這就是頓超法門,這就是結末歸本。

  「上來總釋不覺義,即約染法辨心生滅竟。」以上解釋不覺的義理,心生滅門分叁段,先辨心生滅,再辨心生滅的因緣,再辨心生滅因緣相,講到這裏,把心生滅講完了。

  巳叁、雙辨同異(分叁)

  午初、總標

  複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

  「巳叁、雙辨同異」,覺與不覺叫做雙,辨明覺與不覺相同之點、不同之點,分叁小科。「午初、總標」,「複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

  午二、列名

  雲何爲二?一者同相,二者異相。

  「午二、列名」,先列名出來。「雲何爲二?一者同相,二者異相。」哪二種相?一是同相,二是異相。覺與不覺其體相違,覺不是不覺,不覺不是覺,是異相。但是不覺沒有本體,它的本體就是覺,這樣就會歸真如,整個是一個真如理體,它就同了。

  午叁、廣辨(分二)未初、同相(分叁)

  申初、喻

  言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

  「午叁、廣辨」,廣爲辨明,分二科。「未初、同相」,先辨明同相,再分叁科。「申初、喻」,「言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先說個比喻,你就了解覺與不覺有個同相,譬如種種瓦器,皆以微塵爲性,瓦器是微塵的相。微塵,我們現在叫土,微塵合成泥,再燒成瓦器。我們用的飯碗、茶杯,是清淨的瓦器;小便桶、大便桶,是不清淨的瓦器,但是無論淨與不淨,有個同相,都是以微塵爲體性。它是瓦器,不是銅器、鐵器,那就是微塵的相,所以瓦器以微塵爲性,微塵以瓦器爲相。瓦器的相,也就是微塵的相,叫做「皆同微塵性相」。

  申二、合

  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

  「申二、合」,用法來合。「如是無漏無明」,「無漏」就是覺,始覺、本覺,都是無漏法。始覺智、本覺理,都是無漏法。「無明」,包括根本無明、枝末無明。「種種業幻」,「業」是染業,「幻」是幻化。隨著衆生的染業,起種種幻化。無明有叁細六粗,還有根本無明、枝末無明種種不同,皆如幻如化,它是隨著衆生的染業起的幻化。始覺、本覺是無漏法,沒有差別之相。有了差別,始覺有四個位,本覺分隨染本覺、性淨本覺,都是隨著衆生的染業分別出來,其實都是如幻如化。那麼把它會歸真如,「皆同真如性相」,枝末無明由根本無明生出來,根本無明是依著本覺生出來,可是根本無明沒有本體自性,它的性就是本覺。本覺從哪裏生出來?本覺是在衆生份上,在阿黎耶識這個位上叫覺,再分始覺、本覺,合起來叫覺義。覺跟不覺相對待,因爲阿黎耶識有覺與不覺義。阿黎耶識從哪裏生出來?是生滅與不生滅二種法和合起來。生滅與不生滅二種法,從哪裏生出來?依著如來藏生出來。如來藏從哪裏生出來?真如在纏,名如來藏,在衆生份上叫如來藏,在它的本位就是真如。真如有二種義,一種不變,二種隨緣。因爲它不變,真如老是真如,可是它能隨緣,隨著淨緣,就起覺義;隨著染緣,就起不覺義。由此可知,覺與不覺,無漏法、無明法,統統是真如「性」、真如「相」。等于以微塵爲體,燒出來淨的瓦器、不淨的瓦器,統統以微塵爲性,以微塵爲相。無明、無漏二種法,統統依著真如緣起,所以「皆同真如性相」。

  再講到前文,一切法皆真,一切法皆如,真如在哪裏呢?就在一切法上,一切法皆以真如爲性。那麼真如的相呢?就是一切法的相。所以無漏法、無明法統統會到真如,「皆同真如性相」,這叫法法皆真、法法皆如,也就是《金剛經》講的:「一切法皆是佛法。」懂得這些道理,你就隨處可以開悟,隨處可以證圓通。十八界、二十五圓通,都是叁界以內的有漏法,也就是無明法,你能會到真如,就能證得圓通。

  申叁、引證(分二)

  酉初、正引是故修多羅中,依于此真如義故,說一切衆生本來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酉二、釋疑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

  「申叁、引證」,引經證明,分二科。「酉初、正引」,「是故修多羅中」,「修多羅」就是佛的經典,所以佛經中,「依于此真如義故」,依著一切法皆是真如,同相之義。「說一切衆生本來常住」,說一切衆生本來不生不滅。「入于涅槃」,一切衆生本來就是佛。

  「菩提之法」,你要證得涅槃,涅槃是個理果,得有菩提智才能證得成,菩提智是本來具有的,不是可以修出來的,「非可修相」,不是可修之相。「非可作相」,不是可造作之相,是你造作的,絕不是真正的菩提智。因爲本來有,不應該說「得」。本來沒有,現在有才叫「得」。「畢竟無得」,菩提果本來具足,無欠無缺,說什麼得呢?衆生本來就入于涅槃,本來就有菩提果,這是經上說的,下面要辨明這個道理。

  「酉二、釋疑」,解釋疑惑。懷疑:你說一切衆生本來就是佛,一切衆生本來常住,入于涅槃,他的菩提果也是現現成成,那麼衆生都是佛了,佛有報化二身,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化身,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些衆生怎麼都苦苦惱惱,現不出來如來報化二身的色相呢?這裏辨明這個道理。「亦無色相可見」,因爲色相是虛幻之法,沒有色相可見。既然沒有色相可見,爲什麼諸佛有報化二身的色相呢?下面再辨明,「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不是真實的。凡夫、二乘見到化身佛,大乘菩薩見到報身佛,是隨著衆生染業幻化出來,並不是真實佛有色相可以見到。

  「非是智色」,前文覺義裏面有如實空、如實不空,這裏講如實不空的道理,「智色」是智慧之色,就是本覺裏面具足的無漏功德,它是不空的。「不空之性」,不是相,言性是有的,但是它不是凡夫看見的色相。爲什麼呢?「以智相無可見故」,因爲智相是本覺理體無漏功德的不空之性,沒有可見之相,智相是見不到的。所以真正佛的法身是無相的,報化二身,是隨衆生的根機,也就是隨衆生的染業現出來的相。

  同相講完了,一切無漏法、無明法,都是真如性相,就依著同相真如之義,經上說:衆生就是佛,入于涅槃,得菩提果,這樣辨明了。

  未二、異相(分二)

  申初、喻

  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

  「未二、異相」,再講異相,分二科。「申初、喻」,先說個比喻。「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都是微塵做的瓦器,但是已經做成瓦器,按瓦器的相講,各各不同。你要是造佛像、菩薩像,一定把它供在供桌上;你要是造飯碗、菜盤,一定擺在飯桌上;你要是造大便器、小便器,一定把它放在床底下,因爲有種種不同的異相。

  申二、合

  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

  「申二、合」,用法來合。「如是無漏無明」,這是異相,要用下面兩句解釋差別不同,句型應是:「如是無漏,隨染幻差別;如是無明,性染幻差別故。」這是中國的文法,因此有人懷疑《大乘起信論》是中國人造的,因爲這種句子梵文上沒有。我跟同學分辨過,翻譯的時候有負責潤文的人,他通中國文法,所以潤出好的句子 。「如是無漏」,就是覺,始覺、本覺是隨染幻之法起的差別,本性沒有差別,始覺同于本覺,本覺理體只有一個,哪有差別呢?那麼怎麼現出來始覺、本覺各有差別相呢?隨著染幻起的差別。「如是無明」,無明以差別爲性,衆生以差別爲性,諸佛以平等爲性,諸佛本性就是平等的,衆生的本性就是差別。你懂得這個道理,拿事實證明:人道當然不同于畜生道,同樣是人道,卻一個人一個樣子,就是同一個母親,生出來的小孩也不一樣,縱然是雙胞胎也不一樣。爲什麼不一樣?因爲衆生以差別爲性,決定不同。我們講堂四十幾個學生,面孔大致相同,都是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兩個耳朵,但是各各不一樣,要是一樣,就不能認識清楚了。怎麼不同呢?衆生以差別爲性,是由無明轉生的,無明之性就是差別的,這樣才是異相。有異相,有不同,你先把它分清楚,再會歸同相。不然你講同相,不講異相,就是籠統真如,颟顸本性。把這個分別清楚了,無漏是無漏,無明是無明。無明無性,是依著真如隨緣起的業識,會歸真如,一切法皆真如。

  卯二、釋上生滅因緣(分二)辰初、明生滅因緣義(分二)

  巳初、總標

  複次生滅因緣者,所謂衆生依心、意、意識轉故。

  「卯二、釋上生滅因緣」,「上」是上文,指著立義分。立義分有一句:「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解釋分,完全是解釋立義分。立義分,解釋心生滅門,「是心生滅因緣相」,這一句的解釋分,分叁大科,「卯初、釋上心生滅」,解釋心怎麼生滅?由根本無明生出來枝末無明,于是叁細六粗,都屬于心的生滅。已經解釋完了,下面解釋「卯二、釋上生滅因緣」,怎麼會生起生滅心呢?有因、有緣,解釋生滅的因緣。「卯叁、釋上生滅相」,解釋生滅因緣的相。

  心爲什麼會生滅?因緣有二重:第一重,阿黎耶識不守自性,就是真如不守自性,真如有不變、隨緣二種義,隨著染法生染法,隨著淨法生淨法。依著真如緣隨之義,也就是阿黎耶識不守自性,是生滅因。根本無明熏…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