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棵树都拔掉。你不要今天去一枝树枝,明天去一片树叶,那什么时候才能把这棵树去除?而且你把树枝树叶去掉,它又生新枝、新叶,因为树根没有除掉。所以你想断无明,不要断枝末无明,找根本无明,把根本无明一断,一切枝末无明都断了。佛教不是有顿超法门吗?不是有圆教的法门吗?一断一切断,不假次第,我一念不生,根本无明断掉了,这就是顿超法门,这就是结末归本。
「上来总释不觉义,即约染法辨心生灭竟。」以上解释不觉的义理,心生灭门分三段,先辨心生灭,再辨心生灭的因缘,再辨心生灭因缘相,讲到这里,把心生灭讲完了。
巳三、双辨同异(分三)
午初、总标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
「巳三、双辨同异」,觉与不觉叫做双,辨明觉与不觉相同之点、不同之点,分三小科。「午初、总标」,「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
午二、列名
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午二、列名」,先列名出来。「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哪二种相?一是同相,二是异相。觉与不觉其体相违,觉不是不觉,不觉不是觉,是异相。但是不觉没有本体,它的本体就是觉,这样就会归真如,整个是一个真如理体,它就同了。
午三、广辨(分二)未初、同相(分三)
申初、喻
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
「午三、广辨」,广为辨明,分二科。「未初、同相」,先辨明同相,再分三科。「申初、喻」,「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先说个比喻,你就了解觉与不觉有个同相,譬如种种瓦器,皆以微尘为性,瓦器是微尘的相。微尘,我们现在叫土,微尘合成泥,再烧成瓦器。我们用的饭碗、茶杯,是清净的瓦器;小便桶、大便桶,是不清净的瓦器,但是无论净与不净,有个同相,都是以微尘为体性。它是瓦器,不是铜器、铁器,那就是微尘的相,所以瓦器以微尘为性,微尘以瓦器为相。瓦器的相,也就是微尘的相,叫做「皆同微尘性相」。
申二、合
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
「申二、合」,用法来合。「如是无漏无明」,「无漏」就是觉,始觉、本觉,都是无漏法。始觉智、本觉理,都是无漏法。「无明」,包括根本无明、枝末无明。「种种业幻」,「业」是染业,「幻」是幻化。随着众生的染业,起种种幻化。无明有三细六粗,还有根本无明、枝末无明种种不同,皆如幻如化,它是随着众生的染业起的幻化。始觉、本觉是无漏法,没有差别之相。有了差别,始觉有四个位,本觉分随染本觉、性净本觉,都是随着众生的染业分别出来,其实都是如幻如化。那么把它会归真如,「皆同真如性相」,枝末无明由根本无明生出来,根本无明是依着本觉生出来,可是根本无明没有本体自性,它的性就是本觉。本觉从哪里生出来?本觉是在众生份上,在阿黎耶识这个位上叫觉,再分始觉、本觉,合起来叫觉义。觉跟不觉相对待,因为阿黎耶识有觉与不觉义。阿黎耶识从哪里生出来?是生灭与不生灭二种法和合起来。生灭与不生灭二种法,从哪里生出来?依着如来藏生出来。如来藏从哪里生出来?真如在缠,名如来藏,在众生份上叫如来藏,在它的本位就是真如。真如有二种义,一种不变,二种随缘。因为它不变,真如老是真如,可是它能随缘,随着净缘,就起觉义;随着染缘,就起不觉义。由此可知,觉与不觉,无漏法、无明法,统统是真如「性」、真如「相」。等于以微尘为体,烧出来净的瓦器、不净的瓦器,统统以微尘为性,以微尘为相。无明、无漏二种法,统统依着真如缘起,所以「皆同真如性相」。
再讲到前文,一切法皆真,一切法皆如,真如在哪里呢?就在一切法上,一切法皆以真如为性。那么真如的相呢?就是一切法的相。所以无漏法、无明法统统会到真如,「皆同真如性相」,这叫法法皆真、法法皆如,也就是《金刚经》讲的:「一切法皆是佛法。」懂得这些道理,你就随处可以开悟,随处可以证圆通。十八界、二十五圆通,都是三界以内的有漏法,也就是无明法,你能会到真如,就能证得圆通。
申三、引证(分二)
酉初、正引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酉二、释疑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申三、引证」,引经证明,分二科。「酉初、正引」,「是故修多罗中」,「修多罗」就是佛的经典,所以佛经中,「依于此真如义故」,依着一切法皆是真如,同相之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说一切众生本来不生不灭。「入于涅槃」,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
「菩提之法」,你要证得涅槃,涅槃是个理果,得有菩提智才能证得成,菩提智是本来具有的,不是可以修出来的,「非可修相」,不是可修之相。「非可作相」,不是可造作之相,是你造作的,绝不是真正的菩提智。因为本来有,不应该说「得」。本来没有,现在有才叫「得」。「毕竟无得」,菩提果本来具足,无欠无缺,说什么得呢?众生本来就入于涅槃,本来就有菩提果,这是经上说的,下面要辨明这个道理。
「酉二、释疑」,解释疑惑。怀疑:你说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他的菩提果也是现现成成,那么众生都是佛了,佛有报化二身,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化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些众生怎么都苦苦恼恼,现不出来如来报化二身的色相呢?这里辨明这个道理。「亦无色相可见」,因为色相是虚幻之法,没有色相可见。既然没有色相可见,为什么诸佛有报化二身的色相呢?下面再辨明,「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不是真实的。凡夫、二乘见到化身佛,大乘菩萨见到报身佛,是随着众生染业幻化出来,并不是真实佛有色相可以见到。
「非是智色」,前文觉义里面有如实空、如实不空,这里讲如实不空的道理,「智色」是智慧之色,就是本觉里面具足的无漏功德,它是不空的。「不空之性」,不是相,言性是有的,但是它不是凡夫看见的色相。为什么呢?「以智相无可见故」,因为智相是本觉理体无漏功德的不空之性,没有可见之相,智相是见不到的。所以真正佛的法身是无相的,报化二身,是随众生的根机,也就是随众生的染业现出来的相。
同相讲完了,一切无漏法、无明法,都是真如性相,就依着同相真如之义,经上说:众生就是佛,入于涅槃,得菩提果,这样辨明了。
未二、异相(分二)
申初、喻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
「未二、异相」,再讲异相,分二科。「申初、喻」,先说个比喻。「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都是微尘做的瓦器,但是已经做成瓦器,按瓦器的相讲,各各不同。你要是造佛像、菩萨像,一定把它供在供桌上;你要是造饭碗、菜盘,一定摆在饭桌上;你要是造大便器、小便器,一定把它放在床底下,因为有种种不同的异相。
申二、合
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申二、合」,用法来合。「如是无漏无明」,这是异相,要用下面两句解释差别不同,句型应是:「如是无漏,随染幻差别;如是无明,性染幻差别故。」这是中国的文法,因此有人怀疑《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人造的,因为这种句子梵文上没有。我跟同学分辨过,翻译的时候有负责润文的人,他通中国文法,所以润出好的句子 。「如是无漏」,就是觉,始觉、本觉是随染幻之法起的差别,本性没有差别,始觉同于本觉,本觉理体只有一个,哪有差别呢?那么怎么现出来始觉、本觉各有差别相呢?随着染幻起的差别。「如是无明」,无明以差别为性,众生以差别为性,诸佛以平等为性,诸佛本性就是平等的,众生的本性就是差别。你懂得这个道理,拿事实证明:人道当然不同于畜生道,同样是人道,却一个人一个样子,就是同一个母亲,生出来的小孩也不一样,纵然是双胞胎也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众生以差别为性,决定不同。我们讲堂四十几个学生,面孔大致相同,都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两个耳朵,但是各各不一样,要是一样,就不能认识清楚了。怎么不同呢?众生以差别为性,是由无明转生的,无明之性就是差别的,这样才是异相。有异相,有不同,你先把它分清楚,再会归同相。不然你讲同相,不讲异相,就是笼统真如,颟顸本性。把这个分别清楚了,无漏是无漏,无明是无明。无明无性,是依着真如随缘起的业识,会归真如,一切法皆真如。
卯二、释上生灭因缘(分二)辰初、明生灭因缘义(分二)
巳初、总标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
「卯二、释上生灭因缘」,「上」是上文,指着立义分。立义分有一句:「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解释分,完全是解释立义分。立义分,解释心生灭门,「是心生灭因缘相」,这一句的解释分,分三大科,「卯初、释上心生灭」,解释心怎么生灭?由根本无明生出来枝末无明,于是三细六粗,都属于心的生灭。已经解释完了,下面解释「卯二、释上生灭因缘」,怎么会生起生灭心呢?有因、有缘,解释生灭的因缘。「卯三、释上生灭相」,解释生灭因缘的相。
心为什么会生灭?因缘有二重:第一重,阿黎耶识不守自性,就是真如不守自性,真如有不变、随缘二种义,随着染法生染法,随着净法生净法。依着真如缘随之义,也就是阿黎耶识不守自性,是生灭因。根本无明熏…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