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动心体,是生灭缘,生出来三细的因缘。第二重,根本无明是生灭因,妄境界是生灭缘,生起六粗的因缘。下面生灭因缘的义理,「辰初、明生灭因缘义」,说明生灭因缘的义理,分二科。「巳初、总标」。
「复次生灭因缘者」,重复次第讲到生灭因缘,「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众生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会阅》上解释,依着诸识生灭,相集而生,叫做众生。「依」,《大乘起信论》在生灭门中,用「依」字。依着这个,才生起来那个。依着心、意、意识转生。先讲普通的解释,再讲《大乘起信论》的解释。普通的解释,就是法相宗,也是讲心、意、意识。心就是第八识,意就是第七识,意识就是第六识。第六识是依着第七识生起来,叫做意识,白话叫做意的识。心、意、意识包括八个妄想心,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都包括到意识里面,法相宗这样解释,法性宗也依着这个解释。禅宗不咬文嚼字,不用这些法相。禅宗叫你参话头,开示你要离开心意识参,离开你第八识的心、第七识的意、前六识的意识,就是这八个心王统统离开,你再参话头。我们凡夫离开八个识,还有什么参话头的心呢?就是不好懂才叫你参,你离开心意识,结果你能参明白,明心见性,你就知道离开心意识,另外有一个心。
《大乘起信论》不是讲法相宗,讲的心、意、意识,不是指着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造的,他不是杜撰,不是臆说。杜撰,是凭空想出来,臆说,是依着妄想心说出来。有大乘经作根据,《楞伽经》讲得最清楚,就是心、意、意识,所以不一定扣到法相宗里面讲,这个道理要明白。
巳二、别释(分二)
午初、问
此义云何?
「巳二、别释」,分二科,「午初、问」,「此义云何?」众生怎么有生灭的因缘?就是依着心、意、意识转,这怎么解释呢?这个不是问难的问,是完全不懂,请开示的问。
午二、别显示(分三)
未初、释所依的心
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
「午二、别显示」,分别显示,分三科。「未初、释所依心」,依心、意、意识,先解释所依的心。「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它所依的心,就是阿黎耶识这个心,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是真如变的名字,因为真如在缠,叫如来藏,在众生份上,缠就是烦恼,在众生烦恼之中,给它取个名字,不能叫真如,就叫如来藏。如来藏,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再给它变个名字,叫阿黎耶识,就是变了一个根本的妄想心。依着阿黎耶识才说有个无明,因为阿黎耶识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有个生灭法在里面,那个生灭法就是无明,所以依着阿黎耶识这个道理,可以说有个无明。无明熏动阿黎耶识,就生起来生灭。
未二、释意转(分三)
申初、略明
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未二、释意转」,转者,生起之义,解释意转,有五种名字,分三科。「申初、略明」,简略说明。《大乘起信论》上讲意,有五种意、五种名、五种义理。「不觉而起」,这就是无明业相。先说三个细相、三个细妄想心,「能见」,再动,就起能见相。「能现」,就是境界相,一动,再动,三动,能现境界。现出来境界怎样呢?「能取境界」,这就是智相。「起念相续」,妄念生出来,念念生灭相续不断,这就是相续相。这是五种意先说出来,名字下面再说。
申二、广辨(分二)
酉初、标
此意复有五种名。
「申二、广辨」,广为辨明意转,分二科。「酉初、标」,「此意复有五种名。」《大乘起信论》上讲的意,一共有五种名。
酉二、释(分五)戌初、业识(分二)
云何为五?亥初、标一者名为业识。亥二、释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酉二、释」,解释五种意,分五科。「戌初、业识」,再分二科,「云何为五?」哪五种名呢?「亥初、标」,把它标举出来。
「一者名为业识」,第一个业识,就是前面讲的三细六粗,三种细相的第一种无明业相。前面是按相讲,都叫做相,这里是按识讲,识者,了别为意。它能了解外境,了别一切法。所以按识讲,无明业相,这里叫业识。
「亥二、释」,「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这就是前面「申初、略明」的「不觉而起」,「不觉而起」,没有说出名来,就是「无明业相」,这里叫业识。怎么会动起业识呢?由根本无明之力,就是阿黎耶识具有的生灭法,叫根本无明。由根本无明熏动阿黎耶识的心体,于是不觉心动,这是第一个动相,叫业识,业就是动意。
戌二、转识(分二)
亥初、标二者名为转识。亥二、释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戌二、转识」,第二个名字叫转识,分二科。「亥初、标」,「二者名为转识。」「亥二、释」,解释。「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一动,动出来第一个细心,叫业识。再动,起一个能见的功能。你因为「不觉而起」,「起」就是动了。你觉了就不动,就没有业识,哪有能见的识,哪有转识呢?转者,生起之意。一动、再动,叫转识,生起「能见相」出来,就是前面第二个细心。
戌三、现识(分二)
亥初、标三者名为现识。亥二、释(分三)角初、法所谓能现一切境界。角二、喻犹如明镜,现于色像。角三、合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戌三、现识」,分二科,「亥初、标」,「三者名为现识。」「亥二、释」,解释,再分三科。「角初、法」,先讲现识的法义。「所谓能现一切境界」,怎么叫现识呢?现识有一个功能,一切境界都能现出来。「角二、喻」,说个比喻。「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等于光明的镜子,有现像的功能,一切色相都能现出来。「角三、合」,用法来合比喻。「现识亦尔」,现识也跟镜子现相一样,「随其五尘」,「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对至即现」,只要五尘的境界,对着现识,就能现出相来。「无有前后」,先现色尘,或先现声尘,没有前后的次第。「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因为现识任运自然,常在五尘之前,它不落在后面,就如镜子摆在那儿,什么境界来就现什么,先照先现。
戌四、智识(分二)
亥初、标四者名为智识。亥二、释谓分别染净法故。
「戌四、智识」,分二科,「亥初、标」,「四者名为智识。」就是六粗的第一个智相。「亥二、释」,解释。「谓分别染净法故」,智识是个分别心,染法、净法,分别得很清楚。《大乘起信论》讲这五种意,也就是讲到三细六粗的妄想心,讲到第四个,跟前面一样,三个细心不缘外境,到了第四个智相,这里叫智识,缘外境的功能特别强。前面第三个现识,「随其五尘,对至即现」,五尘,就是心外的境界,不过它力量不强。第四个智识,就是分别心,缘外境的力量特别强,它分别染净诸法,分别得很清楚。
戌五、相续识(分二)
亥初、标五者名为相续识。亥二、释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第五个叫相续识,意分成五种名,三个细妄想心,二个粗妄想心,相续识,再分二科。「亥初、标」,「五者名为相续识。」「亥二、释」,解释。「以念相应不断故」,因为生灭心的妄念,与外面的境界相应。心与境相应,念念不断,外面的境界不断,妄念也不断。不断的相应,叫相续。相续识能住持过去、现在、未来之业。我们学佛法要通三世,今生的果报,一定由前生的业因来的。果报为什么差别不同?一个人的果报,为什么有时候好,有时候坏?因为前生种的业因复杂得很,还不是一生、二生,推到前生前世、多生多劫,谁给它住持呢?就是这个意,有相续识的功能,叫它相续不断。「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你前生前世造了善业、恶业,业无形无相,怎么带到今生今世来遭果报呢?就是相续不断的意住持着。你来转生,相续识把前生前世的业带来了。「令不失故」,不失,就是不会错误。不是住持到今生叫你遭果报,把前生的善恶业报掉就算了,它还有一种功能,「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在人说人,我们现在遭了人的果报,前生前世造的善恶业,由相续给带来,它又把今生新造的业,成熟到未来,未来你受苦受乐,还是相续识的功能。这是讲它相续不断,能连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断。
怎么证明有相续识呢?「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现在」,是今生今世,「已经」指过去。今生今世忽然想起过去的事,都是相续识的功能。「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未来的事情还没有来,要思虑,现在叫计划。谁在计划?就是相续识,未来的事,要打妄想在那儿思虑。
申三、结归一心(分二)
酉初、正结属心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申三、结归一心」,上面五种意,就是一个意。是由阿黎耶识过来的,结归一心,分二科。「酉初、正结属心」,这就结归「三界唯心」。「是故三界虚伪」,三界一切诸法,统统是一个阿黎耶识心,三界都是虚伪之法,都是些不实的因缘生起的法。三界一切诸法,染法、净法都是因缘所起,没有本体就是虚,还把虚的相隐藏起来,看起来像真实的。「唯心所作」,统统是由阿黎耶识心作出来的。前面讲过:无明熏动阿黎耶识,才起五种…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