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
「离心」,离开阿黎耶识心。「则无六尘境界」,就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界。这一句话跟法相宗相通,法相宗是大乘始教初门,讲「唯识无境」,空境不空心,就是这种道理。外面的境界不出六尘境界,统统是虚伪不实的,完全是阿黎耶识心随缘变成的。
酉二、释疑广辨(分三)
戌初、问
此义云何?
「酉二、释疑广辨」,解释这个疑难,再广为辨明,分三科。「戌初、问」,「此义云何?」一切三界诸法,在生灭法中,有染法、净法,怎么都是阿黎耶识心生出来的?阿黎耶识心只有一个妄心,怎么生出来三界一切诸法呢?
戌二、答
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戌二、答」,答复。「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因为一切诸法,包括三界以内一切染法、净法,皆从阿黎耶识心生起。由阿黎耶识心再动出个妄念,这个妄念一动再动,动出来三界一切诸法。就是一切境界,依着「妄念而生」,再推本寻源,寻到阿黎耶识心,从心而起。由心里起妄念,再生出来一切诸法。「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众生不了解,以为心外有一切诸法、一切境界,天天打妄想、起分别,分别心外的境界,不晓得心外的境界,就是自己的心。分别过来、分别过去,还是「分别自心」。
下面再加个问难,我分别的境界,我都看见、听见、感觉到,你说我分别我自己的心,我怎么没有看见我的心呢?「心不见心」,要有二个心,一个能见的心,一个所见的心,你才能看到。只有一个妄想心,心不能见心,我的心什么样子?一个心看不到,「无相可得」,心是无相之法,没有相可见。没有相可见怎么知道有个心呢?它能生一切法,能生一切染法、净法,那是它的用。它有用,一定有体,没有体怎么起用呢?比如电没有形相,但是你不能说没有电,没有电怎么发光呢?发光是它的功用,用从体生,一定有电的体。由电的功用,就证明有电的本体,那么由能生一切诸法的功用上,证明一定有一个妄心。但是心是无相之法,你不能看见,将来你用功修行,返妄归真,你才知道它有粗细之相,叫做「唯证相应」。用功的时候,发现妄心,也发现真心无形无相,发现你就证得了。妄心分四个相:生、住、异、灭,你觉到灭相,灭相没有了;你觉到异相,异相没有了;你觉到住相,住相没有了;你觉到初相(生相无明),初相没有了。但是你得要用功返妄归真,才能觉照它,因为妄心是无相的。怎么知道有妄心?因为它有生一切法的功能。《会阅笔记》解释不是二个法,叫做「刀不自割,指不自触。」刀是能割的,不会自己割。指头是能触的,不能自己触自己,就如「心不见心」,心只有能见,没有所见。分别出所见,还是妄想分别出来的,实际妄心只有一个。
戌三、结(分四)
亥初、结相属心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亥二、举喻以况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亥三、释外伏疑唯心虚妄。亥四、反验唯心,显境成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戌三、结」,总结,分四小科。「亥初、结相属心」,结这个相属于心。三界以内一切诸法,包括染法、净法,统统是由无明生起。就是三界以内一切法都是不觉之相,不觉就是无明,完全是无明之相,从无明生出来。把三界一切的法相,结归属于妄心。「当知世间一切境界」,包括六尘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妄心能住持一切六尘境界。
「亥二、举喻以况」,举譬喻说明。「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所以一切法,等于明镜能现一切色相。「无体可得」,只能现出相,没有体可得。就是一切法都有相,没有体,它的体是无明妄心。再推上去,无明妄心没有体,它的体是真如。这里只推到妄心,叫三界唯心。
「亥三、释外伏疑」,解释以外伏除疑难。「唯心虚妄」,三界以内一切诸法,等于镜中像没有体,只是唯心所生,所以三界诸法都是虚妄的。唯心,没有六尘境界。唯心无境,只是一个妄心,就证明外面的境界都是虚妄之法。这里还没有推论到「妄心虚妄,唯是真如。」这里唯心不说真心,就是阿黎耶识心。
「亥四、反验唯心,显境成妄。」拿现在的境界,反过来验明它是唯心,显这个境界成一个妄境。「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我们回光返照自己的心,一切法都是由心里生的,不是无始以来就有一切法。我(道源)拿这两句文降伏自己的烦恼,很得利益。我当了几十年法师,大家都说道源讲经讲得好,这样害了我,就招来嫉妒障碍。这嫉妒障碍惹我生气,但是我不能报复,要怎么观想呢?他欺负我,是我前生前世欺负他,嫉妒障碍他,我没有宿命通,我前生前世是否嫉妒障碍他,我不知道。但是他现在嫉妒我、障碍我,真叫我生气,我是净土宗,我念阿弥陀佛,拿佛珠念,不得力。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生气,气那个嫉妒我的人,没有念到阿弥陀佛上,还是念到那个人上。打坐,根本没有功夫,坐下来更气,简直没有办法!后来我想起《大乘起信论》这两句文,念这两句文,比念佛有力量,比念《大悲咒》有力量。你为什么要气他?都是你心里生了心,起了分别,「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念佛不得力,就换念这两句,为什么不把心灭下来呢?念着念着,气就消一点,再念……气消了,很得力量。诸位同学试试看!要是你念《大悲咒》很有力,你不要念这两句;你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很有力,也不要念这两句。要是试验了都没有力量,你的烦恼贪心、瞋心、愚痴心起来,你对治不了,念这两句看看!你贪,有所贪的境界,贪的境界是虚妄的,是你的心生出来的。你瞋,有所瞋的境界,所瞋的境界,是你的心里生起来的。你心不生,哪有贪的境界?哪有瞋的境界?你把心灭下来,可贪的境界空了,可瞋的境界也空了。那么你就证明,一切法唯心,都是一些虚妄不实的法。
未三、释意识转(分二)
申初、标复次言意识者。申二、释(分五)酉初、约人辨粗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着转深。酉二、出其惑体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酉三、明执所依缘随事攀缘,分别六尘。酉四、制立其名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酉五、明识起所依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上来广明生灭因缘义竟
「未三、释意识转」,解释意识转,分二科。「申初、标」,「复次言意识者」,说了意,再重复次第讲意识。「申二、释」,解释,分五小科。「酉初、约人辨粗」,先就凡夫位辨明意识,是很粗的一个妄心。「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着转深」,「取着」,是执取、执着。意识从哪里来?还是妄想心。由阿黎耶识的妄想心生出来意,由意分成五种名,心法无形无相,按义理上分五种,这个意识,是前面第五种相续识,在凡夫位上,越执着越厉害,叫做「意识」。
「酉二、出其惑体」,惑是烦恼,把意识的烦恼体举出来。「计我我所」,这就是我执,在凡夫份上还谈不到法执。里面执一个我,外面是我所,外面所有的一切法,完全归我所有。「种种妄执」,妄执的不是真实的,虚妄之法他要执,里面执着我,外面执着我所,这就是凡夫取着转深,我、我所,合起来就是我执,是个惑体。
「酉三,明执所依缘」,他执着所依的是什么缘呢?「随事攀缘,分别六尘。」他所依的缘,就是六尘境界,都是事相,随着事相就攀缘。「缘」就是缘虑,把心思缘虑到外面的境界,叫攀缘。等于猴子攀树一样,它一定要攀树枝。我们的心执着外面的境界,一定要攀缘外面的境界,眼睛看见色尘,就攀缘;耳朵听见声尘,就攀缘,分别六尘境界。
「酉四、制立其名」,制定安立一个名字。「名为意识」,就是由前面相续识,取着转深,叫意识。「亦名分离识」,既然攀缘六尘,一定有六个识,但是《大乘起信论》不说其名,叫做分离识。本来一个意识,分出六种作用,但是没有说出六个识的名。《楞严经》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推本推到阿黎耶识,是依着真如起的,不是一个精明之心吗?分成六个识,分开来有六个,还是个和合。以前我听老法师讲开示说:本来一个识,分成六个识。等于一间房子里面关了一只猴子,这一间房子有六个窗户,这只猴子从第一个窗户探出头来,就说是第一个窗户的猴子。从第二个窗户探出头来,就说是第二个窗户的猴子,实际这间房子里面只有一只猴子。这就是分离识的意思,还是那一个意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它是分别事相的识,分别六尘境界,六尘境界都属于事相,叫做分别事识。
「酉五、明识起所依」,辨明分别事识怎么生起来?所依的是什么?「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分别事识怎么生起来?依着三界以内的烦恼,三界以内的烦恼有见烦恼、爱烦恼。这二种烦恼在凡夫位上是增长之义,增长,就是增益生长。凡夫是被烦恼所转,他根本不知道是烦恼,烦恼越来越多,叫做增长,就是增加、生长,越长越大,就成了一个分别事识。「见爱烦恼」,就是见思二惑,三界以内的烦恼,就是见思二惑。小乘人用功单断见爱二种烦恼,也就是见思二惑断尽了,就证阿罗汉果,就是所作皆办。大乘是连三界以外的尘沙惑、无明惑都要断掉。小乘人不知道三界以外还有惑,他只断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就超出三界。但是你要记着:大乘不是不断三界以内的烦恼,他先断见思二惑,再断三界以外的尘沙惑、无明惑。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属于我执;三界以外的尘沙惑、无明惑,属于法执,想断法执,必须先断我执。虽然大乘菩萨用功,是我法…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