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P5

  ..续本文上一页二执一起断,但是任运自然先断我执,所以三贤位的菩萨法执未破,我执先破,就是三界以内的见惑、思惑都断了。见惑也叫迷理之惑,苦集灭道之理,他原来不懂,现在四谛法的道理,他统统明白了,这一明白,一切明白。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惑,一下子断掉,他就证初果,这就是见道位的惑,叫做见惑。见道,就是亲自悟到四谛之理,我们现在懂得苦、集、灭、道四种,是依文解义在分别,没有悟到真正的理。要是悟到你至少是个初果圣人,见惑破掉了。

  思惑,是由思虑而成。思惑,就是「爱」分三界来断:欲爱、色爱、有爱。欲界的众生,以男女淫欲之爱为根本,其他的都爱,但是欲爱最重,叫做欲爱。欲爱不断,你超不出欲界,所以小乘人用功,断了见惑,要断思惑。断思惑分三界,先断欲界,欲界分九品,断了前六品,证二果;断了后三品,证三果,欲界的惑很难断!上二界,色界有色爱,他不贪淫欲之爱,五欲之爱都没有了,但是他爱禅定,爱他的清净色身,叫做色爱。到了无色界,色身空掉了,可是生死没有了脱,叫做有爱。「有」者,有生有死,三界还是出不去,生死轮回还是没有完全解脱,所以叫做有爱。见烦恼和爱烦恼所分成的欲爱、色爱、有爱,叫枝末无明,合起来有四个住地:见一处住地,就是三界以内的见惑,一处把它断掉,不分三界,一断一切断。思惑分成三个爱,叫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住地」二字怎么讲?本为末依,叫「住」,本能生末叫「地」。等于地上生万物一样,所以叫做「住地」。根本无明,叫无明住地,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枝末无明依着根本无明,叫做住;根本无明能生枝末无明,叫做地,无明住地和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合起来叫五住地烦恼。

  经论上说成了佛:「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五住究竟」,就是五住烦恼统统断灭。「二死永亡」,生死有二种: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五住既然断灭,生死之因断掉,生死之果也就亡了。三界以内分段生死,亡;三界以外变易生死,亡,二死永亡。五住究竟,二死永亡,就成了佛。

  前面那五种意,合起来一个意,还观想不清楚,根本无明更观想不到。这里说凡夫是依着意识打妄想,这个意识叫分别事识,一天到晚分别六尘境界,而且越分别越厉害,它是增长之义,叫「取着转深」。我们学了佛法就要用功,先要空外面的六尘境界。六尘境界爱与不爱,都是自己心里分别出来,分别过来、分别过去,还是分别自己的心。分别它作什么呢?一切皆是虚伪,一切皆是空华,那么就回到心里来,把细的妄想断掉,返妄归真,就成了佛。「上来广明生灭因缘义竟」,上来广为辨明生灭因缘的义理讲完了。

  辰二、显所依因缘体相(分二)巳初、略明缘起甚深(分二)午初、标叹甚深(分二)

  未初、牒上所说,依根本无明,起彼静心,成业等识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未二、正叹甚深(分三)申初、凡小非分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申二、菩萨分知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申三、唯佛穷了唯佛穷了。

  生灭因缘分二科,「辰初、明生灭因缘义」,解释生灭因缘的义理。「辰二、显所依因缘体相」,显示生灭因缘所依的体、相,这个相是即体之相,再分二科。「巳初、略明缘起甚深」,佛教讲一切法怎么生起?缘起。小乘教叫业感缘起,一切众生从哪儿来的?造了众生业,才生为众生。怎样能了生脱死,超出三界呢?得修无漏业,还是业感缘起。大乘初门,叫阿黎耶识缘起,阿黎耶识里面有染法、净法,有觉义、不觉义。染法从哪儿来的?从阿黎耶识来的。净法从哪儿来的?从阿黎耶识来的,就是阿黎耶识缘起。再高一步,大乘终教,叫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大乘起信论》属于终教,如来藏缘起就是真如缘起。那么再高,高到圆教,叫法界缘起。「缘起」二字,诸位同学要特别注意!将来研究学理,这二字要好好研究,小、始、终、顿、圆,一切佛教的义理,都包括在这二字里面。《大乘起信论》讲终教的道理,说到生灭因缘怎么缘起?「缘起甚深」,这个道理不是浅显的道理,不是可以随便明白的,分二科。「午初、标叹甚深」,先标举出来,赞叹缘起之理很深,再分二小科。「未初、牒上所说,依根本无明,起彼静心,成业等识。」上面讲过,根本无明把不动的静心给动了,才变成业识。由业识而转识而现识,才变出来三细六粗、五意六染,才变出众生。那么根本无明怎么动了静心,成了业识,这个道理甚深甚深!下面再讲正文。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五种意加上意识,又名分别事识,一共六个识。这六个识,不是平常讲眼、耳、鼻、舌、身、意那六个识。就是根本无明熏习不动的静心,这一动,就起了业识,由业识越转越多,转成五种意,转成意识。下面就说这个道理,不是凡夫、二乘位内的事情,在凡夫、二乘的本位以内不会了知的。

  「未二、正叹甚深」,分三小科,「申初、凡小非分」,「非凡夫能知」,凡夫根本迷而不知,天天在受苦还以苦为乐,他迷了再起颠倒,当然不知道缘起甚深的道理。「亦非二乘智慧所觉」,二乘能证得我空,超出三界,了脱生死,但是他的智慧不够。「觉」就是知,二乘人比凡夫有智慧,比大乘,他还是愚痴、颠倒。怎样愚痴呢?他只知道六个粗相,不知道三个细相,就是愚痴。颠倒呢?他把三个细相,当成证得涅槃的清净境界。所以凡夫的愚痴颠倒,大家容易了解;二乘人的愚痴颠倒,不学大乘佛法不知道;菩萨知道吗?也不容易知道。

  「申二、菩萨分知」,菩萨可以分知,他知道一部分、二部分。菩萨五十一个因位,这里不开等觉,等觉合到十地菩萨里面。「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初正信」,就是十信位,十信位是大乘根性,还是教外凡夫,但是他依着圣言量,佛说什么,就相信什么,他在大乘经上学道理,起了正信之心。「发心观察」,由正信到初住。初住,叫发心住,包括下面九个住,再包括十行、十回向。十信三贤,这四十个位子的菩萨都得观察。最初十信位菩萨,依着圣言量,像我们算是初发信心的人,佛怎么说,我们怎么信。说根本无明熏动静心起业识,我们就相信,怎么熏动静心起业识?我们还是不能详细知道,只是依文解义。到信心成就,入了初住以后,十住、十行、十回向,「发心观察」,观察,就是修观想,他在观察修行,要想证得。三贤位没有亲证法身,到登地以后的菩萨,就是十地位的菩萨,才亲证到法身。

  「若证法身」,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得少分知」,从初地算起,初地知道一分,二地知道二分,如是地地高,地地证,证到第十地,不开等觉,等觉合到十地菩萨里面。「乃至菩萨究竟地」,就是第十地。「不能尽知」,还有一分生相无明,就是根本无明最初一念妄动不知道。生、住、异、灭这四个无明的相,灭相、异相、住相,他都能远离、都能知道,生相无明还是不知道。

  「申三、唯佛穷了」,唯独佛能穷尽明了。佛在菩提树下打坐的时候,就是用这个功夫,叫金刚喻定,一念相应慧起来的时候,把生相无明断掉,他才知道初心,最初一念妄动。根本无明熏成动心,是什么样子?他知道了,没有初相,已经把它照空了。根本无明熏动静心,起业相,这道理甚深!凡夫不知,小乘不晓,菩萨随分知,不能究竟知,唯独佛完全穷尽明了,这就是讲缘起甚深。

  午二、释深所以(分二)

  未初、问何以故?未二、答(分三)申初、即净常染(分三)酉初、缘起体(即因)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酉二、发缘起之由(即缘)而有无明,酉三、显缘起之相(即不染而染)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申二、即染常净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申三、结成难测是故此义,唯佛能知。

  「午二、释深所以」,解释这个道理怎么这么深,十地菩萨还不能完全知道,唯独佛穷尽明了,分二科。

  「未初、问」,「何以故?」根本无明熏习动了静心,成了业识,道理怎么这么深呢?「未二、答」,回答,分三科。「申初、即净常染」,道理就深在这里,本来是个清净心,可是常常变成染心,不是一下染,一下不染,在众生份上常常染,再分三小科。「酉初、缘起体(即因)」,讲缘起的体,就是因。前面讲生灭的因缘分二重,第一重,自性清净心为因,根本无明是缘,所以先说生灭之因,找到它所依的心体。「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是心」就是生灭心,生灭心从根本以来,就是自性清净心。

  「酉二、发缘起之由(即缘)」,它怎样缘起生灭法呢?「缘起」,有缘才能生起。「而有无明」,无明为缘,自性清净心是因,这是第一重因缘。自性清净心,就是阿黎耶识心,也就是如来藏心,分为生灭、不生灭,这是指着不生灭那一部分,叫做自性清静心。「而有无明」,先有自性清净心为因,后才有无明为缘。实际没有前后,有自性清净心,就有无明,这二个都是无始的。没有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同时有的。为什么?在众生份上就是这样。那么自性清净心怎么被无明所染呢?前面讲过,它不守自性,就是真如随缘的意思。真如有二种义理:一种不变,二种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它随缘随生灭之缘,随无明之缘,这就缘起了。这是《大乘起信论》上所讲的真如缘起,也叫如来藏缘起,就是讲到真如随缘之义,可是跟唯识法相讲的不一样,各有界说,唯识法相,真如不受熏,坚如金石,所以生灭只讲到阿黎耶识,这就是讲终教要通到真如上,通到自性清净心上,它不守自性,能随无明之缘,这样就即净而染了。前面一…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