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再举譬喻,比喻大海的水不守自性,能随风的缘,本来是静水变成动水,起了波浪。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大海的水是这个样子,它虽然起了波浪,它湿性不变。还有一个譬喻,譬喻黄金,黄金就跟真如一样,它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黄金是世间的宝物,它怎么成宝呢?你把它随着你的因缘造成种种器具,黄金一点都不变更,它随缘而不变,因为它不变才能随缘。比方面粉它不是宝物,它的本体会变,本体会变它随缘,随了一部分,随你做馒头、包子、面条、饺子都可以,但是面粉造不出来庄严器具,它的本体变了。黄金则不是,黄金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你把黄金造成佛像、菩萨像、罗汉像,随十圣之缘,变成十圣宝。你把它造成上帝、天公、金人,或者金狗、金鬼,它就随六道众生变成凡夫相,但是它本体不动。这是在生灭门中讲染法,它即净而常染,都是随着无明之缘,被无明熏动了。
「酉三、显缘起之相(即不染而染)」,再讲自性清净心的缘起之相,就是不染而染。「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前面自性清净心被无明所染,生起业识、转识、现识三个细的染污心,再分成下面六个粗的染心。细的染心、粗的染心,都是染污的心,自性清净心变成染污相了。
「申二、即染常净」,「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道理之深就在这里,本来是自性清净心,不应该染污而被染污了,染污了该随着染,它还常恒不变。《会阅》上引证《胜鬘经》不染而染,染而不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难可了知。」本来是个清净心,被无明所染,这个道理很难了知;不染而染了它本体不变,染而不染,这个道理很难了知。
「申三、结成难测」,结成道理甚深难测。「是故此义,唯佛能知。」以是之故,清净心变成染污心,又恒常不变,这个道理甚深,只有佛能知。
巳二、广显缘起差别相(分二)午初、显前缘起体相(分三)
未初、释上不变之义
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
「巳二、广显缘起差别相」,分二科,「午初、显前缘起体相」,跟着上面的体相说下来,再分三科。「未初、释上不变之义」,清净心已经变成染心,为什么又恒常不变呢?「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心的体性,变成染心之相,在那儿生、住、异、灭有变化。它的心性、本性没有念,有妄念才叫妄心,它根本没有妄念,所以叫「不变」。
未二、显上无明缘起之由
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未二、显上无明缘起之由」,显上面所说心性不变的心体,被无明缘起的缘由。
「以不达」,无明从哪儿来的?还是自性清净心,它里面含了一个不觉的义理,不能了达,就是不能明白了知,不能通达。「一法界故」,「界」作「性」字讲,法性平等一相的义理,无差别的义理,他不懂。因为不能通达平等唯一无二的法性之故,「心不相应」,跟真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忽然间念起,取个名字叫无明。无明就是动了念,才叫「无明」,《大乘起信论》前文有一句:「离念相者,等虚空界。」那就证得法身。真心本来无念,因为里面有一个不觉的义理,他不了达一法界平等之相,忽然间动了个念头。《会阅》说这个「忽然」是「无前」的忽然,不是「有始」的忽然。无明无始,没有哪一法在无明之前,一切染法的本源,都从无明生出来,所以这个忽然不能解释为「有始」、「有前」的忽然。这个忽然是无始,所以无明叫无始的无明。诸位要记得:它跟真如一样,跟自性清净心一样,无始。真如是无始无终,无明是无始有终,你只要修行,就可把它断掉。讲它无始,就是「忽然念起,名为无明。」研究这个忽然,只能够依着《会阅》讲,无前的忽然,无始的忽然,因为在众生位上,只能推论到这里。你成了佛才完全知道,现在只能依文解义解到这里。
我们拿事实证明忽然,等于迷了方向,前面有这譬喻:「犹如迷人,依方故迷。」本来是东方,你忽然间一迷,迷成西方。什么时候迷的?忽然迷的。是哪一天、哪一点钟,就算你记得,也不能作为标准。因为你说我哪一天、哪一点钟忽然迷了,那么别人那一天、那一点钟怎么没有迷呢?那个时间不能作为时间性,就叫忽然。譬如海会寺大殿的门朝西,你忽然间想到门是朝东,这就叫忽然,这就是一念不觉。等你正过来,发觉海会寺门朝西,什么时候正过来?等到太阳落到西方,你才正过来。因为太阳落的时候正对着大殿的门,那一定是西方,你就正过来。所以忽然没有时间性,忽然一迷,它就迷了。说个因,依着自性清净心;说个缘,根本没有。迷了方向,前面说「依方故迷」,因为有正确的方向,你才迷。根本没有东南西北,你迷什么?
未三、显上缘起相(分三)
申初、标
染心者有六种。
「未三、显上缘起相」,分三小科。「申初、标」,标举出来。「染心者有六种」,染心有六种。
申二、问
云何为六?
「申二、问」,「云何为六?」哪六种染心呢?
申三、别解(分六)酉初、执相应染(分二)
戌初、障一者执相应染。戌二、治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
「申三、别解」,分别解释,分六小科。「酉初、执相应染」,六个粗相的执取相、计名字相,合起来叫执相应染。「相应」,内心与外境相应。讲最初的染心,再分二科。「戌初、障」,把名字标出来,先说它的障碍。「一者执相应染」,起这一个染心,能障碍你不能证得法身。
「戌二、治」,对治它。「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执取相、计名字相合起来,叫执相应染。这六个染心,最初的染心什么时候能远离、对治呢?二乘人都有办法,二乘的解脱,就把最初的染心断掉,也就是我执断掉。「信相应地」,就是三贤位的菩萨,能远离执相应染。三贤位的菩萨虽然我、法二执一起断,还是先断我执,先破我执,所以就与信心相应。十信位的菩萨,信心没有成就,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信心不相应。
酉二、不断相应染(分二)
戌初、障二者不断相应染。戌二、治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
「酉二、不断相应染」,「不断」就是相续心,相续不断。「二者不断相应染」,它还是个粗染心,有内心与外境相应。「戌二、治」,对治它。「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不断的相应染心,就是前面的相续相、相续识,三贤位菩萨知道修方便道,渐渐能舍弃它,可是不能究竟远离。到净心地的菩萨,才能究竟远离。「净心地」,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豁破一分无明,亲证一分法身。自性清净心,他确实证得一分,叫净心地,能把不断相应染心断掉。
酉三、分别智相应染
戌初、障三者分别智相应染。戌二、治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酉三、分别智相应染」,「戌初、障」,「三者分别智相应染」,就是六个粗相的第一个粗相:智相、智识,也叫分别心、分别智,还是有内心与外境相应,叫分别智相应染。「戌二、治」,对治它。「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这个分别心,是六个粗相中第一个粗相,是粗中之细,初地菩萨不能远离它。二地菩萨叫「具戒地」,具足清净戒法,大乘戒法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我们受了菩萨戒都要学。要三聚净戒完全具足清净,到了二地菩萨绝对不会犯戒,渐渐地离,三地菩萨、四地菩萨、五地菩萨、六地菩萨,分分离。「无相方便地」,是七地菩萨,修无相观,无相观不是正观,是方便观。就是正当的无相观,他还没有得到,他修的是方便道,心里发愿要证得无相,修的是无相方便道,可是他能把分别智相应染心究竟离开。
上面三个染心都是粗的,有内心与外境相应,下面三个染心是细的染心。
酉四、现色不相应染(分二)
戌初、障四者现色不相应染。戌二、治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酉四、现色不相应染」,分二科。「戌初、障」,「四者现色不相应染」,「色」指外面的境界,这个境界还没有出到心外。把境界出到心外面,那是分别智分别的。这是境界相,内心里面的境界,还没有到心外面,只有内心,没有外境,没有现出心外的境界,所以叫做不相应,只有一个染心,没有外面的妄境。下面三个心都是这样,叫不相应染。
「戌二、治」,现色不相应染,什么时候对治掉?「依色自在地能离故。」色自在地,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对于色法得自在,外面的山河大地是色法,里面的五根身也是色法。内而根身,外而世界,都属于色法。到八地菩萨得自在,他不生障碍。《会阅》上有解释,他对于色法得自在,「毛容剎海,芥纳须弥。」色法最细最小的是毫毛,最大的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剎,无量无边的剎,叫剎海,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都能容纳在一个毫毛上,这就是色法自在。「芥纳须弥」,芥子是最小的色法,须弥山是最大的色法,芥子能容纳须弥山,这是八地菩萨。再讲到他身体的色法,色心不相妨碍,外面的身体跟里面的心法,不相妨碍。他得自在,自他不分隔,自己的身体跟一切众生不分隔。你看《华严经》,普贤菩萨入色身三昧的时候,在讲堂里面坐着无量数大菩萨,都感觉到普贤菩萨的身体大起来,徧到各个菩萨的身体上。各个菩萨感觉自己的身体,坐在普贤菩萨的身体里面,但是普贤菩萨的身体没有大,自己的身体也没有缩小。这就是普贤菩萨的色身三昧,不可思议的境界,…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