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他不分隔。自己的身体,就是一切众生的身体;一切众生的身体,就是自己的身体,这就是八地菩萨能把现色不相应染心断掉。
酉五、能见心不相应染(分二)
戌初、障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戌二、治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酉五、能见心不相应染」,再讲第五个染心,染心有三个细的染心,第一个是现色不相应染,这是第二个能见心不相应染,分二科。「戌初、障」,「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只有内心没有外境,叫不相应染。「能见心」,就是起能见之心,没有所见,没有外面的境界相应,只有一个能见之心,也就是前面的能见相、转识。
「戌二、治」,能见心不相应染,什么时候可以对治掉呢?「依心自在地能离故。」心自在地,就是九地菩萨。前面八地菩萨是色身得自在,九地菩萨内心也得自在,因为他把能见心远离了。九地菩萨他能知道一切众生的心念,《金刚经》说:「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无量世界、无边众生、无量的心念,如来悉知悉见。九地菩萨也有这功夫,一切众生的心念,他统统知道,他不假功用,任运自然的知道,就是他把能见心远离了。有能见,一定有不能见;有能见,即有所不见。你越起分别,心的功力越小,等你不起分别,能见之心去掉了,功用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的心念都能知道。
酉六、根本业不相应染(分二)
戌初、障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戌二、治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酉六、根本业不相应染」,分二科,「戌初、障」,「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这是最细的一个染心,「根本业」,就是妄心的根本,就是第一个业识,叫做无明业相。「戌二、治」,怎样对治掉呢?「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菩萨尽地,是十地菩萨,十地菩萨要离还没有完全离开。为什么要说菩萨尽地呢?没有菩萨尽地,你入不了如来地。由十地菩萨,菩萨地尽了,方便道修完了,才接着修无间道入如来地,才能究竟远离。
染心,本来是从细到粗,要把它对治掉,由粗到细,这个道理很难了解!下面再重新料拣一下。
午二、更重料拣(分三)未初、辨上无明,约治断料拣(分二)
申初、标不了一法界义者。申二、释(分二)酉初、初粗者至初地离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酉二、后细者至佛地尽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午二、更重料拣」,料拣,就是料理、拣择,就像我们在厨房里,把菜料理料理、拣择拣择。分三科,「未初、辨上无明,约治断料拣」,辨明上面说的无明,由对治断灭来料拣无明,分二小科。
「申初、标」,「不了一法界义者」,哪来的无明呢?根本无明,是不了一法界义。「申二、释」,解释,再分二科。「酉初、初粗者至初地离」,「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凡夫位不了解法性平等一相之义,三贤位菩萨学着断,一直断到初地,才能离开粗的染心。
「酉二、后细者至佛地尽」,「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细的染心,要到如来地才能究竟远离。粗的染心、细的染心,就是粗的无明、细的无明,不了解一法界的义理,三贤位菩萨随分学着观察,到初地能知道一分,能离开粗的无明。细的无明,就是根本无明,一直到成佛才能断掉。
未二、释上相应、不相应义
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
「未二、释上相应、不相应义。」前面六个染心,粗的三个染心叫相应染,细的三个染心叫不相应染,是怎样的道理呢?「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心」就是染心,「异」是差别不同,他能念之心与所念之法,差别不同。就是有内心、有外境,有能念、有所念。「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生灭门不但讲染污法,也讲清净法,染法、净法差别不同。知相、缘相是相同的,叫相应。「知相」,是能知的心相,就是你心里想的。「缘相」,是所缘的法相,就是外面的境界。内心能知之相,与外境所缘之相相同。你想到染法,外面的境界就是染法;你想到净法,外面的境界就是净法,能知之相与所缘之相相同。
怎么叫做不相应染呢?「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就是不觉的心,没有外面的境界,所以没有能知、所知。「不同知相缘相故」,不同于前面相应染,有能知之相、所缘之相,只有能知,没有所缘。就是只有里面的妄想心在打妄想,很细,还没有分出外境来,所以叫心与境不相应。怎么叫做相应?有内心、有外境,心境相应。怎么叫不相应?只有一个妄心,没有外面妄境,所以心与境不相应,这样解释就清楚了。
未三、举上染心及无明,约境成二碍义(分二)申初、标立(分二)
酉初、惑障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酉二、智障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未三、举上染心及无明,约境成二碍义。」分二科,「申初、标立」,再分二科,「酉初、惑障」,惑障,就是烦恼障。「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前文说过有二个碍,一个烦恼碍,一个智碍。新翻译叫做烦恼障、所知障。这就是烦恼碍,也就是烦恼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它能障碍你,使你证不得真如的根本智。就是你想证得涅槃,证不得,烦恼碍给你碍到。
「酉二、智障」,前面是讲染心义,染心是枝末无明,再讲根本无明。「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智碍」,就是所知障,能障碍后得智起不来。后得智,是证得根本智以后,自然而然起的业用,叫「自然业智」。自然业智,知道世间一切法不假功用,自然知道,但是被智碍障碍了,你不能知道。
申二、重释(分二)
酉初、问此义云何?酉二、答(分二)戌初、释烦恼碍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戌二、释智碍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上来释生灭因缘竟
「申二、重释」,重新解释。分二科。「酉初、问」,「此义云何?」烦恼碍粗,应该障碍着世间自然业智,怎么障碍真如根本智呢?智碍很细,应该障碍真如根本智,怎么障碍世间自然业智呢?问这个道理。
「酉、二答」,答复,再分二科。「戌初、释烦恼碍」,先解释烦恼碍。「以依染心」,这是枝末无明,因为依着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起了能见的心,再起能现境界的心。现的境界,不了解是自心现的,于是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真如根本智,是无分别智。真如之性平等,无分别智也是平等的,被烦恼碍障碍到,根本智生不出来,真如不能证得,所以违平等性。本来真如是平等无差别的,因为染心,起能见能现,要妄取境界,违背了平等性,所以不能证得真如根本智。
「戌二、释智碍」,「智碍」,也就是所知障,怎么能障碍后得智?解释这个道理。「以一切法常静」,因为世间一切法常静不动,世间法有生、住、异、灭,怎么常静不动?这是按世间法的本体讲,它都是依着真如起的,真如静而不动,一切法都常静不动。所以《法华经》说:「诸法住法为世间相常住,法法皆真,法法皆如。」「无有起相」,没有起动之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但是根本无明不知道,在那儿起知见打妄想,就动出来业相,再动出来能见相,再动出来境界相,与静而不动的法相违背。法法皆真,法法皆如,现在不真不如了,它能障碍后得智起不来。「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后得智有自然的业用,随着世间的一切境界,任运自然,不假分别,统统了知。后得智被障碍住了,就不能了知。智慧有二种:一种根本智,一种后得智。根本智,叫做无分别智。后得智,叫有分别智,它有分别是从无分别起的,分别即无分别,它是自然而知。
「上来释生灭因缘竟」,讲到这里,把生灭因缘这一科讲完。
卯三、释上生灭相(分三)
辰初、标数起问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
「卯初、释上心生灭」,「卯二、释上生灭因缘」,这二大科讲完了。下面讲「卯三、释上生灭相」,我一再解释「释上生灭相」的「上」字,指立义分「是心生灭因缘相」那一句,第一科解释「心生灭」,第二科解释「生灭因缘」,还有「相」字没有解释,这里再解释生灭相,分三小科。「辰初、标数起问」,标数就起问。「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重复次第分别解释生灭相有二种,这是标数。「云何为二?」哪二种呢?这是起问。
辰二、列名略显
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
「辰二、列名略显」,把名字列举出来,简略的显明一下。生灭心一共有二种相,一种粗相,二种细相。「一者麤,与心相应故。」就是与心相应的粗妄心,就是前面说的六染中的三种相应染(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里面有妄心,外面有妄境,妄心与妄境相应,心外有境就粗了。「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就是三种不相应染,就是三种细染心,只有一个妄心,还没有执着心外有境界的时候,所以细。
辰三、广释其相(分二)
巳初、约人对显
又麤中之麤,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
「辰三、广释其相」,广为解释生灭相,有粗的相应心,与细的不相应心,分二科。「巳初、约人对显」,就人地位、浅深不同,对显出来生灭之相,有粗有细。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