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P7

  ..續本文上一頁自他不分隔。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切衆生的身體;一切衆生的身體,就是自己的身體,這就是八地菩薩能把現色不相應染心斷掉。

  酉五、能見心不相應染(分二)

  戌初、障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戌二、治依心自在地能離故。

  「酉五、能見心不相應染」,再講第五個染心,染心有叁個細的染心,第一個是現色不相應染,這是第二個能見心不相應染,分二科。「戌初、障」,「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只有內心沒有外境,叫不相應染。「能見心」,就是起能見之心,沒有所見,沒有外面的境界相應,只有一個能見之心,也就是前面的能見相、轉識。

  「戌二、治」,能見心不相應染,什麼時候可以對治掉呢?「依心自在地能離故。」心自在地,就是九地菩薩。前面八地菩薩是色身得自在,九地菩薩內心也得自在,因爲他把能見心遠離了。九地菩薩他能知道一切衆生的心念,《金剛經》說:「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無量世界、無邊衆生、無量的心念,如來悉知悉見。九地菩薩也有這功夫,一切衆生的心念,他統統知道,他不假功用,任運自然的知道,就是他把能見心遠離了。有能見,一定有不能見;有能見,即有所不見。你越起分別,心的功力越小,等你不起分別,能見之心去掉了,功用不可思議,一切衆生的心念都能知道。

  酉六、根本業不相應染(分二)

  戌初、障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戌二、治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能離故。

  「酉六、根本業不相應染」,分二科,「戌初、障」,「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這是最細的一個染心,「根本業」,就是妄心的根本,就是第一個業識,叫做無明業相。「戌二、治」,怎樣對治掉呢?「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能離故。」菩薩盡地,是十地菩薩,十地菩薩要離還沒有完全離開。爲什麼要說菩薩盡地呢?沒有菩薩盡地,你入不了如來地。由十地菩薩,菩薩地盡了,方便道修完了,才接著修無間道入如來地,才能究竟遠離。

  染心,本來是從細到粗,要把它對治掉,由粗到細,這個道理很難了解!下面再重新料揀一下。

  午二、更重料揀(分叁)未初、辨上無明,約治斷料揀(分二)

  申初、標不了一法界義者。申二、釋(分二)酉初、初粗者至初地離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入淨心地隨分得離。酉二、後細者至佛地盡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故

  「午二、更重料揀」,料揀,就是料理、揀擇,就像我們在廚房裏,把菜料理料理、揀擇揀擇。分叁科,「未初、辨上無明,約治斷料揀」,辨明上面說的無明,由對治斷滅來料揀無明,分二小科。

  「申初、標」,「不了一法界義者」,哪來的無明呢?根本無明,是不了一法界義。「申二、釋」,解釋,再分二科。「酉初、初粗者至初地離」,「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入淨心地隨分得離。」凡夫位不了解法性平等一相之義,叁賢位菩薩學著斷,一直斷到初地,才能離開粗的染心。

  「酉二、後細者至佛地盡」,「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故。」細的染心,要到如來地才能究竟遠離。粗的染心、細的染心,就是粗的無明、細的無明,不了解一法界的義理,叁賢位菩薩隨分學著觀察,到初地能知道一分,能離開粗的無明。細的無明,就是根本無明,一直到成佛才能斷掉。

  未二、釋上相應、不相應義

  言相應義者,謂心念法異,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不相應義者,謂即心不覺,常無別異,不同知相緣相故。

  「未二、釋上相應、不相應義。」前面六個染心,粗的叁個染心叫相應染,細的叁個染心叫不相應染,是怎樣的道理呢?「言相應義者,謂心念法異」,「心」就是染心,「異」是差別不同,他能念之心與所念之法,差別不同。就是有內心、有外境,有能念、有所念。「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生滅門不但講染汙法,也講清淨法,染法、淨法差別不同。知相、緣相是相同的,叫相應。「知相」,是能知的心相,就是你心裏想的。「緣相」,是所緣的法相,就是外面的境界。內心能知之相,與外境所緣之相相同。你想到染法,外面的境界就是染法;你想到淨法,外面的境界就是淨法,能知之相與所緣之相相同。

  怎麼叫做不相應染呢?「不相應義者,謂即心不覺,常無別異。」就是不覺的心,沒有外面的境界,所以沒有能知、所知。「不同知相緣相故」,不同于前面相應染,有能知之相、所緣之相,只有能知,沒有所緣。就是只有裏面的妄想心在打妄想,很細,還沒有分出外境來,所以叫心與境不相應。怎麼叫做相應?有內心、有外境,心境相應。怎麼叫不相應?只有一個妄心,沒有外面妄境,所以心與境不相應,這樣解釋就清楚了。

  未叁、舉上染心及無明,約境成二礙義(分二)申初、標立(分二)

  酉初、惑障又染心義者,名爲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故。酉二、智障無明義者,名爲智礙,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

  「未叁、舉上染心及無明,約境成二礙義。」分二科,「申初、標立」,再分二科,「酉初、惑障」,惑障,就是煩惱障。「又染心義者,名爲煩惱礙」,前文說過有二個礙,一個煩惱礙,一個智礙。新翻譯叫做煩惱障、所知障。這就是煩惱礙,也就是煩惱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它能障礙你,使你證不得真如的根本智。就是你想證得涅槃,證不得,煩惱礙給你礙到。

  「酉二、智障」,前面是講染心義,染心是枝末無明,再講根本無明。「無明義者,名爲智礙,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智礙」,就是所知障,能障礙後得智起不來。後得智,是證得根本智以後,自然而然起的業用,叫「自然業智」。自然業智,知道世間一切法不假功用,自然知道,但是被智礙障礙了,你不能知道。

  申二、重釋(分二)

  酉初、問此義雲何?酉二、答(分二)戌初、釋煩惱礙以依染心,能見能現,妄取境界,違平等性故。戌二、釋智礙以一切法常靜,無有起相。無明不覺,妄與法違,故不能得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知故。上來釋生滅因緣竟

  「申二、重釋」,重新解釋。分二科。「酉初、問」,「此義雲何?」煩惱礙粗,應該障礙著世間自然業智,怎麼障礙真如根本智呢?智礙很細,應該障礙真如根本智,怎麼障礙世間自然業智呢?問這個道理。

  「酉、二答」,答複,再分二科。「戌初、釋煩惱礙」,先解釋煩惱礙。「以依染心」,這是枝末無明,因爲依著染心,「能見能現,妄取境界」,起了能見的心,再起能現境界的心。現的境界,不了解是自心現的,于是妄取境界。「違平等性故」,真如根本智,是無分別智。真如之性平等,無分別智也是平等的,被煩惱礙障礙到,根本智生不出來,真如不能證得,所以違平等性。本來真如是平等無差別的,因爲染心,起能見能現,要妄取境界,違背了平等性,所以不能證得真如根本智。

  「戌二、釋智礙」,「智礙」,也就是所知障,怎麼能障礙後得智?解釋這個道理。「以一切法常靜」,因爲世間一切法常靜不動,世間法有生、住、異、滅,怎麼常靜不動?這是按世間法的本體講,它都是依著真如起的,真如靜而不動,一切法都常靜不動。所以《法華經》說:「諸法住法爲世間相常住,法法皆真,法法皆如。」「無有起相」,沒有起動之相。「無明不覺,妄與法違」,但是根本無明不知道,在那兒起知見打妄想,就動出來業相,再動出來能見相,再動出來境界相,與靜而不動的法相違背。法法皆真,法法皆如,現在不真不如了,它能障礙後得智起不來。「故不能得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知故」,後得智有自然的業用,隨著世間的一切境界,任運自然,不假分別,統統了知。後得智被障礙住了,就不能了知。智慧有二種:一種根本智,一種後得智。根本智,叫做無分別智。後得智,叫有分別智,它有分別是從無分別起的,分別即無分別,它是自然而知。

  「上來釋生滅因緣竟」,講到這裏,把生滅因緣這一科講完。

  卯叁、釋上生滅相(分叁)

  辰初、標數起問

  複次分別生滅相者有二種。雲何爲二?

  「卯初、釋上心生滅」,「卯二、釋上生滅因緣」,這二大科講完了。下面講「卯叁、釋上生滅相」,我一再解釋「釋上生滅相」的「上」字,指立義分「是心生滅因緣相」那一句,第一科解釋「心生滅」,第二科解釋「生滅因緣」,還有「相」字沒有解釋,這裏再解釋生滅相,分叁小科。「辰初、標數起問」,標數就起問。「複次分別生滅相者有二種」,重複次第分別解釋生滅相有二種,這是標數。「雲何爲二?」哪二種呢?這是起問。

  辰二、列名略顯

  一者粗,與心相應故。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

  「辰二、列名略顯」,把名字列舉出來,簡略的顯明一下。生滅心一共有二種相,一種粗相,二種細相。「一者麤,與心相應故。」就是與心相應的粗妄心,就是前面說的六染中的叁種相應染(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裏面有妄心,外面有妄境,妄心與妄境相應,心外有境就粗了。「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就是叁種不相應染,就是叁種細染心,只有一個妄心,還沒有執著心外有境界的時候,所以細。

  辰叁、廣釋其相(分二)

  巳初、約人對顯

  又麤中之麤,凡夫境界。粗中之細,及細中之粗,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

  「辰叁、廣釋其相」,廣爲解釋生滅相,有粗的相應心,與細的不相應心,分二科。「巳初、約人對顯」,就人地位、淺深不同,對顯出來生滅之相,有粗有細。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