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麤中之麤,凡夫境界。」就是執相應染,內心與外境相應的第一個染心,執相應染最粗,叫粗中之粗。「凡夫境界」是凡夫境界。這凡夫不是沒有聞到佛法的凡夫,不是十信位的凡夫,是叁賢位的凡夫,叫內凡,教內的凡夫。十信位也是凡夫,是教外凡夫,叫外凡。這是指著內凡,叁賢位的菩薩能把執相應染斷掉,他的境界是知斷的境界。
「粗中之細,及細中之粗,菩薩境界。」就是六個染心中間四個染心,「粗中之細」,就是「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這二個比起執相應染,是粗中之細。「細中之粗」,就是「現所見色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也就是能見相、境界相。這二種細的不相應染心,只有內心沒有外境,叫細中之粗,這是菩薩的境界,就是菩薩由初地一直到十地。「細中之細」,就是「根本業不相應染」,也就是「無明業相」,也就是「業識」。「是佛境界」,這是佛的境界,也就是生相無明,佛要對治它,把它斷掉。這就是解釋妄心有二種,有粗有細。
巳二、辨相所依(分二)午初、順辨生緣(分二)
未初、明通緣此二種生滅,依于無明熏習而有。未二、顯別因所謂依因依緣。依因者,不覺義故。依緣者,妄作境界義故。
「巳二、辨相所依」,粗的染心、細的染心,粗相、細相依著什麼呢?分二科。「午初、順辨生緣」,順著辨明生滅相生起之緣,再分二科。
「未初、明通緣」,「通緣」,就是普通生起之緣。「此二種生滅,依于無明熏習而有。」這二種生滅相,就是粗的生滅、細的生滅,都屬于枝末無明,統統依著根本無明有的。「未二、顯別因」,顯它的別因,依著無明爲緣,也依著無明爲因。怎麼解釋?前面二種生滅因緣,阿黎耶識是因,根本無明算緣。等到要生起來叁個細心,根本無明算因,無明爲因生叁細。這樣因也可以,緣也可以,要看在什麼地方解釋。「所謂依因依緣」,這二種生滅,依因依緣才能生起來。一切法從因緣生,沒有因緣爲它所依,生不起來法。「依因者,不覺義故」,在生滅門中有覺義、不覺義,這就是不覺義。「不覺義」,就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有叁個名字,又叫不覺,又叫愚癡,怎麼愚癡?因爲不覺。怎麼不覺?因爲無明。無明、不覺、愚癡都是染法的根本。「依緣者,妄作境界義故。」因爲他自己心裏現出來的境界,再去分別,分別到心外去,「境界爲緣生六粗」。
午二、逆顯滅義(分二)未初、正辨(分二)
申初、明通滅若因滅,則緣滅。申二、別顯滅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緣滅故,相應心滅。
「午初、順辨生緣」,是順顯,順著說它的生緣,由根本無明生起來叁個細的染心、六個粗的染心。「午二、逆顯滅義」,返妄歸真,反過來顯示滅的義理,分二科。
「未初、正辨」,正辨滅的義理,再分二科。「申初、明通滅」,顯明普通滅的義理。「若因滅,則緣滅。」這不是順著說,先滅緣,後滅因,先把外面境界滅了,再滅叁個細心的因。這是逆著說,就是反過來說,假若你把因滅掉,緣自然滅。也就是用功,有頓超的根機,他處處要斷根,一棵大樹,他斷掉樹根,枝枝葉葉統統沒有了,沒有因,哪來的緣呢?因爲有因才有緣,無明爲因,才生叁細。以叁細爲因,才生出來六粗。你把叁個細心滅掉,六個粗心就滅了。你把根本無明滅掉,連那叁種細心也滅掉。
「申二、別顯滅」,分別顯明滅的義理。「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生滅爲什麼只說「滅」呢?因爲生滅二字分成二科講,前面一科是講它的「生緣」,這裏講它的「滅義」,你把因滅掉,就是根本無明滅掉,不相應心滅。不相應叁種細心,都是不相應染,統統斷掉。「緣滅故,相應心滅。」你把外面的境界滅掉,也就是空掉,叁種相應的染心統統滅掉。
未二、釋疑(分二)
申初、問
問曰:若心滅者,雲何相續?若相續者,雲何說究竟滅?
「未二、釋疑」,解釋懷疑,分二科。「申初、問」,「問曰」,假設有人問,「若心滅者,雲何相續?」外面的緣(境界)滅時,叁個相應心就滅,心體滅掉沒有心了,裏面還有叁個不相應細的染心,怎麼能相續?「若相續者,雲何說究竟滅?」若是還有一個心體在,就有無明來染汙它,那就永遠相續才對,怎麼說成佛就究竟滅呢?問這二個問題,下面就答複他。
申二、答( 分叁)
酉初、法
答曰: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
「申二、答」,答複,分叁科。「酉初、法」,先說法。「答曰: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所說的滅,滅的是心相。粗的心相、細的心相,連根本無明也是個心相。由根本無明的心相,才有叁個不相應染細的相,再有叁個相應染粗的相。六個染心,連根本無明共七種,都是心相。滅是滅心相,根本無明滅了,不相應心滅了,相應心滅了,都是心相滅,不是心體滅。「心體」,是指著本覺,也就是真如,心體是不滅的。
酉二、喻
如風依水而有動相,若水滅者,則風相斷絕,無所依止。以水不滅,風相相續。唯風滅故,動相隨滅,非是水滅。
「酉二、喻」,下面再說比喻。「如風依水而有動相」,如風依著水才生出來波浪的動相。「若水滅者,則風相斷絕」,假若水斷滅,風相不能繼續下去,風相也斷滅。「無所依止」,因爲風是依著水而生動相,沒有所依的水,風相自然斷絕。「以水不滅,風相相續。」因爲水不滅,風相才能相續不斷。「唯風滅故,動相隨滅,非是水滅。」風滅了,水的動相隨著滅了,動的水,變成靜的水,不是水滅,水是本體還在。
酉叁、合
無明亦爾,依心體而動。若心體滅,則衆生斷絕,無所依止。以體不滅,心得相續。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上來釋染淨生滅因緣相竟
「酉叁、合」,依著法來合比喻。「無明亦爾」,無明也是這樣。「依心體而動」,依著真心之體,就是生滅門中的本覺而動,要是沒有真心之體給它依止,顯不出無明的動相。「若心體滅,則衆生斷絕」,假若心體滅了,衆生不能相續不斷,衆生斷絕,「無所依止」,無明風沒有心體作依止,它動不起來。「以體不滅,心得相續。」因爲心體沒有滅,心相得以相續不斷。
「唯癡滅故,心相隨滅」,剛才講過無明有叁個名字,也叫不覺,也叫愚癡。愚癡的無明滅了,心相隨著滅了。無論是粗相、細相,都是由無明風動起來的,愚癡的無明滅了,粗相滅,細相也滅。「非心智滅」,不是心智滅。前面叫心體,這裏叫心智,因爲心體是大乘的心體,不是小乘人的偏空,這個心體不滅。小乘人入到偏空涅槃,起不來智慧。大乘的心體是智慧體,前面講過,本覺叫做理體,又叫本覺理;始覺叫做智慧,又叫始覺智。但是始覺智與本覺理合一的時候,始覺即同本覺,沒有二個名字。這個心體,就是始覺智與本覺理合起來的,這個心體裏面有始覺智,這個時候不能叫始覺,它合到本覺上,叫心智,這個心智不滅。大乘的心體證得的時候,叫根本智,去度衆生起的妙用叫後得智。
前面講一個心,開出二個門,一個心真如門,一個心生滅門。心真如門裏面講離言真如、依言真如。生滅門,先講心生滅,有叁細六粗九個相,再講心怎麼會生滅?因爲「因緣」,依著阿耶黎識,轉生五種意,再轉成意識,這樣生起來「心生滅」。再講到怎樣把它斷掉,分成六個染汙心,叁個粗、叁個細,慢慢地斷,斷到斷完。「上來釋染淨生滅因緣相竟」,講到這裏,把心生滅門的「生滅因緣相」這一科講完了。
醜二、辨染淨相資(分四)
寅初、舉數總標
複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
「醜二、辨染淨相資」,「資」字,一種是激發的意思,二種是助益、幫忙的意思,一共有四種法,互相熏習、互相激發,互相助益、互相幫忙,才生起來染法、淨法不斷絕。
寅二、列染淨法名
雲何爲四?一者淨法,名爲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爲無明。叁者妄心,名爲業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
「寅二、列染淨法名」,列出來染法、淨法的名稱。「雲何爲四?」哪四種呢?「一者淨法,名爲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爲無明。」一切染法的本因,叫做無明。「叁者妄心」,由無明熏起來妄心,「名爲業識」,記住!業識裏面包括叁種細相:業識、轉識、現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第一個智相,是分別心,分別六塵,就是心外的境界。第二個相續相,相續不斷的分別,還是分別六塵。第叁個執取相,還是執取六塵。第四個計名字相,還是計度六塵,統統叫做妄境。
我們要記住,淨法只有一種,染法有叁種,由這四個法互相熏習,所以衆生起惑造業很容易,要返妄歸真,轉凡成聖很難。因爲染法有叁個:根本無明、妄心、妄境界,而真如淨法只有一個。染法的勢力強,你不得不起惑,起了惑,不得不造業,造了業一定受苦。這就是衆生往下流很容易,要返妄歸,轉凡成聖很難,,那麼怎麼能把凡夫轉成佛呢?下面詳細說明。
寅叁、廣釋染淨熏習之義(分二)卯初、總釋(分二)
辰初、喻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辰二、合(分二)巳初、染熏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于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巳二、淨熏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寅叁、廣釋染淨熏習之義」,「習」,屢次也。習字的本義,是雀鳥在空中振動翅膀,學習飛翔,比喻學習不斷。孔子曰:「學而時習之!」「學」就是熏,「時…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