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P6

  ..續本文上一頁再舉譬喻,比喻大海的水不守自性,能隨風的緣,本來是靜水變成動水,起了波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大海的水是這個樣子,它雖然起了波浪,它濕性不變。還有一個譬喻,譬喻黃金,黃金就跟真如一樣,它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黃金是世間的寶物,它怎麼成寶呢?你把它隨著你的因緣造成種種器具,黃金一點都不變更,它隨緣而不變,因爲它不變才能隨緣。比方面粉它不是寶物,它的本體會變,本體會變它隨緣,隨了一部分,隨你做饅頭、包子、面條、餃子都可以,但是面粉造不出來莊嚴器具,它的本體變了。黃金則不是,黃金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你把黃金造成佛像、菩薩像、羅漢像,隨十聖之緣,變成十聖寶。你把它造成上帝、天公、金人,或者金狗、金鬼,它就隨六道衆生變成凡夫相,但是它本體不動。這是在生滅門中講染法,它即淨而常染,都是隨著無明之緣,被無明熏動了。

  「酉叁、顯緣起之相(即不染而染)」,再講自性清淨心的緣起之相,就是不染而染。「爲無明所染,有其染心。」前面自性清淨心被無明所染,生起業識、轉識、現識叁個細的染汙心,再分成下面六個粗的染心。細的染心、粗的染心,都是染汙的心,自性清淨心變成染汙相了。

  「申二、即染常淨」,「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道理之深就在這裏,本來是自性清淨心,不應該染汙而被染汙了,染汙了該隨著染,它還常恒不變。《會閱》上引證《勝鬘經》不染而染,染而不染:「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難可了知。」本來是個清淨心,被無明所染,這個道理很難了知;不染而染了它本體不變,染而不染,這個道理很難了知。

  「申叁、結成難測」,結成道理甚深難測。「是故此義,唯佛能知。」以是之故,清淨心變成染汙心,又恒常不變,這個道理甚深,只有佛能知。

  巳二、廣顯緣起差別相(分二)午初、顯前緣起體相(分叁)

  未初、釋上不變之義

  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爲不變。

  「巳二、廣顯緣起差別相」,分二科,「午初、顯前緣起體相」,跟著上面的體相說下來,再分叁科。「未初、釋上不變之義」,清淨心已經變成染心,爲什麼又恒常不變呢?「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爲不變。」心的體性,變成染心之相,在那兒生、住、異、滅有變化。它的心性、本性沒有念,有妄念才叫妄心,它根本沒有妄念,所以叫「不變」。

  未二、顯上無明緣起之由

  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爲無明。

  「未二、顯上無明緣起之由」,顯上面所說心性不變的心體,被無明緣起的緣由。

  「以不達」,無明從哪兒來的?還是自性清淨心,它裏面含了一個不覺的義理,不能了達,就是不能明白了知,不能通達。「一法界故」,「界」作「性」字講,法性平等一相的義理,無差別的義理,他不懂。因爲不能通達平等唯一無二的法性之故,「心不相應」,跟真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爲無明。」忽然間念起,取個名字叫無明。無明就是動了念,才叫「無明」,《大乘起信論》前文有一句:「離念相者,等虛空界。」那就證得法身。真心本來無念,因爲裏面有一個不覺的義理,他不了達一法界平等之相,忽然間動了個念頭。《會閱》說這個「忽然」是「無前」的忽然,不是「有始」的忽然。無明無始,沒有哪一法在無明之前,一切染法的本源,都從無明生出來,所以這個忽然不能解釋爲「有始」、「有前」的忽然。這個忽然是無始,所以無明叫無始的無明。諸位要記得:它跟真如一樣,跟自性清淨心一樣,無始。真如是無始無終,無明是無始有終,你只要修行,就可把它斷掉。講它無始,就是「忽然念起,名爲無明。」研究這個忽然,只能夠依著《會閱》講,無前的忽然,無始的忽然,因爲在衆生位上,只能推論到這裏。你成了佛才完全知道,現在只能依文解義解到這裏。

  我們拿事實證明忽然,等于迷了方向,前面有這譬喻:「猶如迷人,依方故迷。」本來是東方,你忽然間一迷,迷成西方。什麼時候迷的?忽然迷的。是哪一天、哪一點鍾,就算你記得,也不能作爲標准。因爲你說我哪一天、哪一點鍾忽然迷了,那麼別人那一天、那一點鍾怎麼沒有迷呢?那個時間不能作爲時間性,就叫忽然。譬如海會寺大殿的門朝西,你忽然間想到門是朝東,這就叫忽然,這就是一念不覺。等你正過來,發覺海會寺門朝西,什麼時候正過來?等到太陽落到西方,你才正過來。因爲太陽落的時候正對著大殿的門,那一定是西方,你就正過來。所以忽然沒有時間性,忽然一迷,它就迷了。說個因,依著自性清淨心;說個緣,根本沒有。迷了方向,前面說「依方故迷」,因爲有正確的方向,你才迷。根本沒有東南西北,你迷什麼?

  未叁、顯上緣起相(分叁)

  申初、標

  染心者有六種。

  「未叁、顯上緣起相」,分叁小科。「申初、標」,標舉出來。「染心者有六種」,染心有六種。

  申二、問

  雲何爲六?

  「申二、問」,「雲何爲六?」哪六種染心呢?

  申叁、別解(分六)酉初、執相應染(分二)

  戌初、障一者執相應染。戌二、治依二乘解脫,及信相應地遠離故。

  「申叁、別解」,分別解釋,分六小科。「酉初、執相應染」,六個粗相的執取相、計名字相,合起來叫執相應染。「相應」,內心與外境相應。講最初的染心,再分二科。「戌初、障」,把名字標出來,先說它的障礙。「一者執相應染」,起這一個染心,能障礙你不能證得法身。

  「戌二、治」,對治它。「依二乘解脫,及信相應地遠離故。」執取相、計名字相合起來,叫執相應染。這六個染心,最初的染心什麼時候能遠離、對治呢?二乘人都有辦法,二乘的解脫,就把最初的染心斷掉,也就是我執斷掉。「信相應地」,就是叁賢位的菩薩,能遠離執相應染。叁賢位的菩薩雖然我、法二執一起斷,還是先斷我執,先破我執,所以就與信心相應。十信位的菩薩,信心沒有成就,有時候信,有時候不信,信心不相應。

  酉二、不斷相應染(分二)

  戌初、障二者不斷相應染。戌二、治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漸漸能舍,得淨心地究竟離故。

  「酉二、不斷相應染」,「不斷」就是相續心,相續不斷。「二者不斷相應染」,它還是個粗染心,有內心與外境相應。「戌二、治」,對治它。「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漸漸能舍,得淨心地究竟離故。」不斷的相應染心,就是前面的相續相、相續識,叁賢位菩薩知道修方便道,漸漸能舍棄它,可是不能究竟遠離。到淨心地的菩薩,才能究竟遠離。「淨心地」,是初地菩薩,初地菩薩豁破一分無明,親證一分法身。自性清淨心,他確實證得一分,叫淨心地,能把不斷相應染心斷掉。

  酉叁、分別智相應染

  戌初、障叁者分別智相應染。戌二、治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

  「酉叁、分別智相應染」,「戌初、障」,「叁者分別智相應染」,就是六個粗相的第一個粗相:智相、智識,也叫分別心、分別智,還是有內心與外境相應,叫分別智相應染。「戌二、治」,對治它。「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這個分別心,是六個粗相中第一個粗相,是粗中之細,初地菩薩不能遠離它。二地菩薩叫「具戒地」,具足清淨戒法,大乘戒法叁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我們受了菩薩戒都要學。要叁聚淨戒完全具足清淨,到了二地菩薩絕對不會犯戒,漸漸地離,叁地菩薩、四地菩薩、五地菩薩、六地菩薩,分分離。「無相方便地」,是七地菩薩,修無相觀,無相觀不是正觀,是方便觀。就是正當的無相觀,他還沒有得到,他修的是方便道,心裏發願要證得無相,修的是無相方便道,可是他能把分別智相應染心究竟離開。

  上面叁個染心都是粗的,有內心與外境相應,下面叁個染心是細的染心。

  酉四、現色不相應染(分二)

  戌初、障四者現色不相應染。戌二、治依色自在地能離故。

  「酉四、現色不相應染」,分二科。「戌初、障」,「四者現色不相應染」,「色」指外面的境界,這個境界還沒有出到心外。把境界出到心外面,那是分別智分別的。這是境界相,內心裏面的境界,還沒有到心外面,只有內心,沒有外境,沒有現出心外的境界,所以叫做不相應,只有一個染心,沒有外面的妄境。下面叁個心都是這樣,叫不相應染。

  「戌二、治」,現色不相應染,什麼時候對治掉?「依色自在地能離故。」色自在地,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對于色法得自在,外面的山河大地是色法,裏面的五根身也是色法。內而根身,外而世界,都屬于色法。到八地菩薩得自在,他不生障礙。《會閱》上有解釋,他對于色法得自在,「毛容剎海,芥納須彌。」色法最細最小的是毫毛,最大的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剎,無量無邊的剎,叫剎海,無量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都能容納在一個毫毛上,這就是色法自在。「芥納須彌」,芥子是最小的色法,須彌山是最大的色法,芥子能容納須彌山,這是八地菩薩。再講到他身體的色法,色心不相妨礙,外面的身體跟裏面的心法,不相妨礙。他得自在,自他不分隔,自己的身體跟一切衆生不分隔。你看《華嚴經》,普賢菩薩入色身叁昧的時候,在講堂裏面坐著無量數大菩薩,都感覺到普賢菩薩的身體大起來,徧到各個菩薩的身體上。各個菩薩感覺自己的身體,坐在普賢菩薩的身體裏面,但是普賢菩薩的身體沒有大,自己的身體也沒有縮小。這就是普賢菩薩的色身叁昧,不可思議的境界,…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