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P5

  ..續本文上一頁二執一起斷,但是任運自然先斷我執,所以叁賢位的菩薩法執未破,我執先破,就是叁界以內的見惑、思惑都斷了。見惑也叫迷理之惑,苦集滅道之理,他原來不懂,現在四谛法的道理,他統統明白了,這一明白,一切明白。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惑,一下子斷掉,他就證初果,這就是見道位的惑,叫做見惑。見道,就是親自悟到四谛之理,我們現在懂得苦、集、滅、道四種,是依文解義在分別,沒有悟到真正的理。要是悟到你至少是個初果聖人,見惑破掉了。

  思惑,是由思慮而成。思惑,就是「愛」分叁界來斷:欲愛、色愛、有愛。欲界的衆生,以男女淫欲之愛爲根本,其他的都愛,但是欲愛最重,叫做欲愛。欲愛不斷,你超不出欲界,所以小乘人用功,斷了見惑,要斷思惑。斷思惑分叁界,先斷欲界,欲界分九品,斷了前六品,證二果;斷了後叁品,證叁果,欲界的惑很難斷!上二界,色界有色愛,他不貪淫欲之愛,五欲之愛都沒有了,但是他愛禅定,愛他的清淨色身,叫做色愛。到了無色界,色身空掉了,可是生死沒有了脫,叫做有愛。「有」者,有生有死,叁界還是出不去,生死輪回還是沒有完全解脫,所以叫做有愛。見煩惱和愛煩惱所分成的欲愛、色愛、有愛,叫枝末無明,合起來有四個住地:見一處住地,就是叁界以內的見惑,一處把它斷掉,不分叁界,一斷一切斷。思惑分成叁個愛,叫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住地」二字怎麼講?本爲末依,叫「住」,本能生末叫「地」。等于地上生萬物一樣,所以叫做「住地」。根本無明,叫無明住地,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枝末無明依著根本無明,叫做住;根本無明能生枝末無明,叫做地,無明住地和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合起來叫五住地煩惱。

  經論上說成了佛:「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五住究竟」,就是五住煩惱統統斷滅。「二死永亡」,生死有二種: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五住既然斷滅,生死之因斷掉,生死之果也就亡了。叁界以內分段生死,亡;叁界以外變易生死,亡,二死永亡。五住究竟,二死永亡,就成了佛。

  前面那五種意,合起來一個意,還觀想不清楚,根本無明更觀想不到。這裏說凡夫是依著意識打妄想,這個意識叫分別事識,一天到晚分別六塵境界,而且越分別越厲害,它是增長之義,叫「取著轉深」。我們學了佛法就要用功,先要空外面的六塵境界。六塵境界愛與不愛,都是自己心裏分別出來,分別過來、分別過去,還是分別自己的心。分別它作什麼呢?一切皆是虛僞,一切皆是空華,那麼就回到心裏來,把細的妄想斷掉,返妄歸真,就成了佛。「上來廣明生滅因緣義竟」,上來廣爲辨明生滅因緣的義理講完了。

  辰二、顯所依因緣體相(分二)巳初、略明緣起甚深(分二)午初、標歎甚深(分二)

  未初、牒上所說,依根本無明,起彼靜心,成業等識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未二、正歎甚深(分叁)申初、凡小非分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申二、菩薩分知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申叁、唯佛窮了唯佛窮了。

  生滅因緣分二科,「辰初、明生滅因緣義」,解釋生滅因緣的義理。「辰二、顯所依因緣體相」,顯示生滅因緣所依的體、相,這個相是即體之相,再分二科。「巳初、略明緣起甚深」,佛教講一切法怎麼生起?緣起。小乘教叫業感緣起,一切衆生從哪兒來的?造了衆生業,才生爲衆生。怎樣能了生脫死,超出叁界呢?得修無漏業,還是業感緣起。大乘初門,叫阿黎耶識緣起,阿黎耶識裏面有染法、淨法,有覺義、不覺義。染法從哪兒來的?從阿黎耶識來的。淨法從哪兒來的?從阿黎耶識來的,就是阿黎耶識緣起。再高一步,大乘終教,叫如來藏緣起、真如緣起。《大乘起信論》屬于終教,如來藏緣起就是真如緣起。那麼再高,高到圓教,叫法界緣起。「緣起」二字,諸位同學要特別注意!將來研究學理,這二字要好好研究,小、始、終、頓、圓,一切佛教的義理,都包括在這二字裏面。《大乘起信論》講終教的道理,說到生滅因緣怎麼緣起?「緣起甚深」,這個道理不是淺顯的道理,不是可以隨便明白的,分二科。「午初、標歎甚深」,先標舉出來,贊歎緣起之理很深,再分二小科。「未初、牒上所說,依根本無明,起彼靜心,成業等識。」上面講過,根本無明把不動的靜心給動了,才變成業識。由業識而轉識而現識,才變出來叁細六粗、五意六染,才變出衆生。那麼根本無明怎麼動了靜心,成了業識,這個道理甚深甚深!下面再講正文。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五種意加上意識,又名分別事識,一共六個識。這六個識,不是平常講眼、耳、鼻、舌、身、意那六個識。就是根本無明熏習不動的靜心,這一動,就起了業識,由業識越轉越多,轉成五種意,轉成意識。下面就說這個道理,不是凡夫、二乘位內的事情,在凡夫、二乘的本位以內不會了知的。

  「未二、正歎甚深」,分叁小科,「申初、凡小非分」,「非凡夫能知」,凡夫根本迷而不知,天天在受苦還以苦爲樂,他迷了再起顛倒,當然不知道緣起甚深的道理。「亦非二乘智慧所覺」,二乘能證得我空,超出叁界,了脫生死,但是他的智慧不夠。「覺」就是知,二乘人比凡夫有智慧,比大乘,他還是愚癡、顛倒。怎樣愚癡呢?他只知道六個粗相,不知道叁個細相,就是愚癡。顛倒呢?他把叁個細相,當成證得涅槃的清淨境界。所以凡夫的愚癡顛倒,大家容易了解;二乘人的愚癡顛倒,不學大乘佛法不知道;菩薩知道嗎?也不容易知道。

  「申二、菩薩分知」,菩薩可以分知,他知道一部分、二部分。菩薩五十一個因位,這裏不開等覺,等覺合到十地菩薩裏面。「謂依菩薩從初正信」,「初正信」,就是十信位,十信位是大乘根性,還是教外凡夫,但是他依著聖言量,佛說什麼,就相信什麼,他在大乘經上學道理,起了正信之心。「發心觀察」,由正信到初住。初住,叫發心住,包括下面九個住,再包括十行、十回向。十信叁賢,這四十個位子的菩薩都得觀察。最初十信位菩薩,依著聖言量,像我們算是初發信心的人,佛怎麼說,我們怎麼信。說根本無明熏動靜心起業識,我們就相信,怎麼熏動靜心起業識?我們還是不能詳細知道,只是依文解義。到信心成就,入了初住以後,十住、十行、十回向,「發心觀察」,觀察,就是修觀想,他在觀察修行,要想證得。叁賢位沒有親證法身,到登地以後的菩薩,就是十地位的菩薩,才親證到法身。

  「若證法身」,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得少分知」,從初地算起,初地知道一分,二地知道二分,如是地地高,地地證,證到第十地,不開等覺,等覺合到十地菩薩裏面。「乃至菩薩究竟地」,就是第十地。「不能盡知」,還有一分生相無明,就是根本無明最初一念妄動不知道。生、住、異、滅這四個無明的相,滅相、異相、住相,他都能遠離、都能知道,生相無明還是不知道。

  「申叁、唯佛窮了」,唯獨佛能窮盡明了。佛在菩提樹下打坐的時候,就是用這個功夫,叫金剛喻定,一念相應慧起來的時候,把生相無明斷掉,他才知道初心,最初一念妄動。根本無明熏成動心,是什麼樣子?他知道了,沒有初相,已經把它照空了。根本無明熏動靜心,起業相,這道理甚深!凡夫不知,小乘不曉,菩薩隨分知,不能究竟知,唯獨佛完全窮盡明了,這就是講緣起甚深。

  午二、釋深所以(分二)

  未初、問何以故?未二、答(分叁)申初、即淨常染(分叁)酉初、緣起體(即因)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酉二、發緣起之由(即緣)而有無明,酉叁、顯緣起之相(即不染而染)爲無明所染,有其染心。申二、即染常淨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申叁、結成難測是故此義,唯佛能知。

  「午二、釋深所以」,解釋這個道理怎麼這麼深,十地菩薩還不能完全知道,唯獨佛窮盡明了,分二科。

  「未初、問」,「何以故?」根本無明熏習動了靜心,成了業識,道理怎麼這麼深呢?「未二、答」,回答,分叁科。「申初、即淨常染」,道理就深在這裏,本來是個清淨心,可是常常變成染心,不是一下染,一下不染,在衆生份上常常染,再分叁小科。「酉初、緣起體(即因)」,講緣起的體,就是因。前面講生滅的因緣分二重,第一重,自性清淨心爲因,根本無明是緣,所以先說生滅之因,找到它所依的心體。「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是心」就是生滅心,生滅心從根本以來,就是自性清淨心。

  「酉二、發緣起之由(即緣)」,它怎樣緣起生滅法呢?「緣起」,有緣才能生起。「而有無明」,無明爲緣,自性清淨心是因,這是第一重因緣。自性清淨心,就是阿黎耶識心,也就是如來藏心,分爲生滅、不生滅,這是指著不生滅那一部分,叫做自性清靜心。「而有無明」,先有自性清淨心爲因,後才有無明爲緣。實際沒有前後,有自性清淨心,就有無明,這二個都是無始的。沒有哪個在前,哪個在後,同時有的。爲什麼?在衆生份上就是這樣。那麼自性清淨心怎麼被無明所染呢?前面講過,它不守自性,就是真如隨緣的意思。真如有二種義理:一種不變,二種隨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它隨緣隨生滅之緣,隨無明之緣,這就緣起了。這是《大乘起信論》上所講的真如緣起,也叫如來藏緣起,就是講到真如隨緣之義,可是跟唯識法相講的不一樣,各有界說,唯識法相,真如不受熏,堅如金石,所以生滅只講到阿黎耶識,這就是講終教要通到真如上,通到自性清淨心上,它不守自性,能隨無明之緣,這樣就即淨而染了。前面一…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