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P4

  ..續本文上一頁意。

  「離心」,離開阿黎耶識心。「則無六塵境界」,就沒有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界。這一句話跟法相宗相通,法相宗是大乘始教初門,講「唯識無境」,空境不空心,就是這種道理。外面的境界不出六塵境界,統統是虛僞不實的,完全是阿黎耶識心隨緣變成的。

  酉二、釋疑廣辨(分叁)

  戌初、問

  此義雲何?

  「酉二、釋疑廣辨」,解釋這個疑難,再廣爲辨明,分叁科。「戌初、問」,「此義雲何?」一切叁界諸法,在生滅法中,有染法、淨法,怎麼都是阿黎耶識心生出來的?阿黎耶識心只有一個妄心,怎麼生出來叁界一切諸法呢?

  戌二、答

  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

  「戌二、答」,答複。「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因爲一切諸法,包括叁界以內一切染法、淨法,皆從阿黎耶識心生起。由阿黎耶識心再動出個妄念,這個妄念一動再動,動出來叁界一切諸法。就是一切境界,依著「妄念而生」,再推本尋源,尋到阿黎耶識心,從心而起。由心裏起妄念,再生出來一切諸法。「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衆生不了解,以爲心外有一切諸法、一切境界,天天打妄想、起分別,分別心外的境界,不曉得心外的境界,就是自己的心。分別過來、分別過去,還是「分別自心」。

  下面再加個問難,我分別的境界,我都看見、聽見、感覺到,你說我分別我自己的心,我怎麼沒有看見我的心呢?「心不見心」,要有二個心,一個能見的心,一個所見的心,你才能看到。只有一個妄想心,心不能見心,我的心什麼樣子?一個心看不到,「無相可得」,心是無相之法,沒有相可見。沒有相可見怎麼知道有個心呢?它能生一切法,能生一切染法、淨法,那是它的用。它有用,一定有體,沒有體怎麼起用呢?比如電沒有形相,但是你不能說沒有電,沒有電怎麼發光呢?發光是它的功用,用從體生,一定有電的體。由電的功用,就證明有電的本體,那麼由能生一切諸法的功用上,證明一定有一個妄心。但是心是無相之法,你不能看見,將來你用功修行,返妄歸真,你才知道它有粗細之相,叫做「唯證相應」。用功的時候,發現妄心,也發現真心無形無相,發現你就證得了。妄心分四個相:生、住、異、滅,你覺到滅相,滅相沒有了;你覺到異相,異相沒有了;你覺到住相,住相沒有了;你覺到初相(生相無明),初相沒有了。但是你得要用功返妄歸真,才能覺照它,因爲妄心是無相的。怎麼知道有妄心?因爲它有生一切法的功能。《會閱筆記》解釋不是二個法,叫做「刀不自割,指不自觸。」刀是能割的,不會自己割。指頭是能觸的,不能自己觸自己,就如「心不見心」,心只有能見,沒有所見。分別出所見,還是妄想分別出來的,實際妄心只有一個。

  戌叁、結(分四)

  亥初、結相屬心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亥二、舉喻以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亥叁、釋外伏疑唯心虛妄。亥四、反驗唯心,顯境成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戌叁、結」,總結,分四小科。「亥初、結相屬心」,結這個相屬于心。叁界以內一切諸法,包括染法、淨法,統統是由無明生起。就是叁界以內一切法都是不覺之相,不覺就是無明,完全是無明之相,從無明生出來。把叁界一切的法相,結歸屬于妄心。「當知世間一切境界」,包括六塵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妄心能住持一切六塵境界。

  「亥二、舉喻以況」,舉譬喻說明。「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所以一切法,等于明鏡能現一切色相。「無體可得」,只能現出相,沒有體可得。就是一切法都有相,沒有體,它的體是無明妄心。再推上去,無明妄心沒有體,它的體是真如。這裏只推到妄心,叫叁界唯心。

  「亥叁、釋外伏疑」,解釋以外伏除疑難。「唯心虛妄」,叁界以內一切諸法,等于鏡中像沒有體,只是唯心所生,所以叁界諸法都是虛妄的。唯心,沒有六塵境界。唯心無境,只是一個妄心,就證明外面的境界都是虛妄之法。這裏還沒有推論到「妄心虛妄,唯是真如。」這裏唯心不說真心,就是阿黎耶識心。

  「亥四、反驗唯心,顯境成妄。」拿現在的境界,反過來驗明它是唯心,顯這個境界成一個妄境。「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我們回光返照自己的心,一切法都是由心裏生的,不是無始以來就有一切法。我(道源)拿這兩句文降伏自己的煩惱,很得利益。我當了幾十年法師,大家都說道源講經講得好,這樣害了我,就招來嫉妒障礙。這嫉妒障礙惹我生氣,但是我不能報複,要怎麼觀想呢?他欺負我,是我前生前世欺負他,嫉妒障礙他,我沒有宿命通,我前生前世是否嫉妒障礙他,我不知道。但是他現在嫉妒我、障礙我,真叫我生氣,我是淨土宗,我念阿彌陀佛,拿佛珠念,不得力。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生氣,氣那個嫉妒我的人,沒有念到阿彌陀佛上,還是念到那個人上。打坐,根本沒有功夫,坐下來更氣,簡直沒有辦法!後來我想起《大乘起信論》這兩句文,念這兩句文,比念佛有力量,比念《大悲咒》有力量。你爲什麼要氣他?都是你心裏生了心,起了分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念佛不得力,就換念這兩句,爲什麼不把心滅下來呢?念著念著,氣就消一點,再念……氣消了,很得力量。諸位同學試試看!要是你念《大悲咒》很有力,你不要念這兩句;你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很有力,也不要念這兩句。要是試驗了都沒有力量,你的煩惱貪心、瞋心、愚癡心起來,你對治不了,念這兩句看看!你貪,有所貪的境界,貪的境界是虛妄的,是你的心生出來的。你瞋,有所瞋的境界,所瞋的境界,是你的心裏生起來的。你心不生,哪有貪的境界?哪有瞋的境界?你把心滅下來,可貪的境界空了,可瞋的境界也空了。那麼你就證明,一切法唯心,都是一些虛妄不實的法。

  未叁、釋意識轉(分二)

  申初、標複次言意識者。申二、釋(分五)酉初、約人辨粗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酉二、出其惑體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酉叁、明執所依緣隨事攀緣,分別六塵。酉四、製立其名名爲意識,亦名分離識,又複說名分別事識。酉五、明識起所依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上來廣明生滅因緣義竟

  「未叁、釋意識轉」,解釋意識轉,分二科。「申初、標」,「複次言意識者」,說了意,再重複次第講意識。「申二、釋」,解釋,分五小科。「酉初、約人辨粗」,先就凡夫位辨明意識,是很粗的一個妄心。「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取著」,是執取、執著。意識從哪裏來?還是妄想心。由阿黎耶識的妄想心生出來意,由意分成五種名,心法無形無相,按義理上分五種,這個意識,是前面第五種相續識,在凡夫位上,越執著越厲害,叫做「意識」。

  「酉二、出其惑體」,惑是煩惱,把意識的煩惱體舉出來。「計我我所」,這就是我執,在凡夫份上還談不到法執。裏面執一個我,外面是我所,外面所有的一切法,完全歸我所有。「種種妄執」,妄執的不是真實的,虛妄之法他要執,裏面執著我,外面執著我所,這就是凡夫取著轉深,我、我所,合起來就是我執,是個惑體。

  「酉叁,明執所依緣」,他執著所依的是什麼緣呢?「隨事攀緣,分別六塵。」他所依的緣,就是六塵境界,都是事相,隨著事相就攀緣。「緣」就是緣慮,把心思緣慮到外面的境界,叫攀緣。等于猴子攀樹一樣,它一定要攀樹枝。我們的心執著外面的境界,一定要攀緣外面的境界,眼睛看見色塵,就攀緣;耳朵聽見聲塵,就攀緣,分別六塵境界。

  「酉四、製立其名」,製定安立一個名字。「名爲意識」,就是由前面相續識,取著轉深,叫意識。「亦名分離識」,既然攀緣六塵,一定有六個識,但是《大乘起信論》不說其名,叫做分離識。本來一個意識,分出六種作用,但是沒有說出六個識的名。《楞嚴經》說:「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推本推到阿黎耶識,是依著真如起的,不是一個精明之心嗎?分成六個識,分開來有六個,還是個和合。以前我聽老法師講開示說:本來一個識,分成六個識。等于一間房子裏面關了一只猴子,這一間房子有六個窗戶,這只猴子從第一個窗戶探出頭來,就說是第一個窗戶的猴子。從第二個窗戶探出頭來,就說是第二個窗戶的猴子,實際這間房子裏面只有一只猴子。這就是分離識的意思,還是那一個意識。「又複說名分別事識」,它是分別事相的識,分別六塵境界,六塵境界都屬于事相,叫做分別事識。

  「酉五、明識起所依」,辨明分別事識怎麼生起來?所依的是什麼?「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分別事識怎麼生起來?依著叁界以內的煩惱,叁界以內的煩惱有見煩惱、愛煩惱。這二種煩惱在凡夫位上是增長之義,增長,就是增益生長。凡夫是被煩惱所轉,他根本不知道是煩惱,煩惱越來越多,叫做增長,就是增加、生長,越長越大,就成了一個分別事識。「見愛煩惱」,就是見思二惑,叁界以內的煩惱,就是見思二惑。小乘人用功單斷見愛二種煩惱,也就是見思二惑斷盡了,就證阿羅漢果,就是所作皆辦。大乘是連叁界以外的塵沙惑、無明惑都要斷掉。小乘人不知道叁界以外還有惑,他只斷叁界以內的見思二惑,就超出叁界。但是你要記著:大乘不是不斷叁界以內的煩惱,他先斷見思二惑,再斷叁界以外的塵沙惑、無明惑。叁界以內的見思二惑,屬于我執;叁界以外的塵沙惑、無明惑,屬于法執,想斷法執,必須先斷我執。雖然大乘菩薩用功,是我法…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