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P3

  ..續本文上一頁動心體,是生滅緣,生出來叁細的因緣。第二重,根本無明是生滅因,妄境界是生滅緣,生起六粗的因緣。下面生滅因緣的義理,「辰初、明生滅因緣義」,說明生滅因緣的義理,分二科。「巳初、總標」。

  「複次生滅因緣者」,重複次第講到生滅因緣,「所謂衆生依心、意、意識轉故。」衆生就是我們這些凡夫。《會閱》上解釋,依著諸識生滅,相集而生,叫做衆生。「依」,《大乘起信論》在生滅門中,用「依」字。依著這個,才生起來那個。依著心、意、意識轉生。先講普通的解釋,再講《大乘起信論》的解釋。普通的解釋,就是法相宗,也是講心、意、意識。心就是第八識,意就是第七識,意識就是第六識。第六識是依著第七識生起來,叫做意識,白話叫做意的識。心、意、意識包括八個妄想心,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都包括到意識裏面,法相宗這樣解釋,法性宗也依著這個解釋。禅宗不咬文嚼字,不用這些法相。禅宗叫你參話頭,開示你要離開心意識參,離開你第八識的心、第七識的意、前六識的意識,就是這八個心王統統離開,你再參話頭。我們凡夫離開八個識,還有什麼參話頭的心呢?就是不好懂才叫你參,你離開心意識,結果你能參明白,明心見性,你就知道離開心意識,另外有一個心。

  《大乘起信論》不是講法相宗,講的心、意、意識,不是指著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造的,他不是杜撰,不是臆說。杜撰,是憑空想出來,臆說,是依著妄想心說出來。有大乘經作根據,《楞伽經》講得最清楚,就是心、意、意識,所以不一定扣到法相宗裏面講,這個道理要明白。

  巳二、別釋(分二)

  午初、問

  此義雲何?

  「巳二、別釋」,分二科,「午初、問」,「此義雲何?」衆生怎麼有生滅的因緣?就是依著心、意、意識轉,這怎麼解釋呢?這個不是問難的問,是完全不懂,請開示的問。

  午二、別顯示(分叁)

  未初、釋所依的心

  以依阿黎耶識,說有無明。

  「午二、別顯示」,分別顯示,分叁科。「未初、釋所依心」,依心、意、意識,先解釋所依的心。「以依阿黎耶識,說有無明。」它所依的心,就是阿黎耶識這個心,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是真如變的名字,因爲真如在纏,叫如來藏,在衆生份上,纏就是煩惱,在衆生煩惱之中,給它取個名字,不能叫真如,就叫如來藏。如來藏,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再給它變個名字,叫阿黎耶識,就是變了一個根本的妄想心。依著阿黎耶識才說有個無明,因爲阿黎耶識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有個生滅法在裏面,那個生滅法就是無明,所以依著阿黎耶識這個道理,可以說有個無明。無明熏動阿黎耶識,就生起來生滅。

  未二、釋意轉(分叁)

  申初、略明

  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爲意。

  「未二、釋意轉」,轉者,生起之義,解釋意轉,有五種名字,分叁科。「申初、略明」,簡略說明。《大乘起信論》上講意,有五種意、五種名、五種義理。「不覺而起」,這就是無明業相。先說叁個細相、叁個細妄想心,「能見」,再動,就起能見相。「能現」,就是境界相,一動,再動,叁動,能現境界。現出來境界怎樣呢?「能取境界」,這就是智相。「起念相續」,妄念生出來,念念生滅相續不斷,這就是相續相。這是五種意先說出來,名字下面再說。

  申二、廣辨(分二)

  酉初、標

  此意複有五種名。

  「申二、廣辨」,廣爲辨明意轉,分二科。「酉初、標」,「此意複有五種名。」《大乘起信論》上講的意,一共有五種名。

  酉二、釋(分五)戌初、業識(分二)

  雲何爲五?亥初、標一者名爲業識。亥二、釋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酉二、釋」,解釋五種意,分五科。「戌初、業識」,再分二科,「雲何爲五?」哪五種名呢?「亥初、標」,把它標舉出來。

  「一者名爲業識」,第一個業識,就是前面講的叁細六粗,叁種細相的第一種無明業相。前面是按相講,都叫做相,這裏是按識講,識者,了別爲意。它能了解外境,了別一切法。所以按識講,無明業相,這裏叫業識。

  「亥二、釋」,「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這就是前面「申初、略明」的「不覺而起」,「不覺而起」,沒有說出名來,就是「無明業相」,這裏叫業識。怎麼會動起業識呢?由根本無明之力,就是阿黎耶識具有的生滅法,叫根本無明。由根本無明熏動阿黎耶識的心體,于是不覺心動,這是第一個動相,叫業識,業就是動意。

  戌二、轉識(分二)

  亥初、標二者名爲轉識。亥二、釋依于動心,能見相故。

  「戌二、轉識」,第二個名字叫轉識,分二科。「亥初、標」,「二者名爲轉識。」「亥二、釋」,解釋。「依于動心,能見相故。」一動,動出來第一個細心,叫業識。再動,起一個能見的功能。你因爲「不覺而起」,「起」就是動了。你覺了就不動,就沒有業識,哪有能見的識,哪有轉識呢?轉者,生起之意。一動、再動,叫轉識,生起「能見相」出來,就是前面第二個細心。

  戌叁、現識(分二)

  亥初、標叁者名爲現識。亥二、釋(分叁)角初、法所謂能現一切境界。角二、喻猶如明鏡,現于色像。角叁、合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

  「戌叁、現識」,分二科,「亥初、標」,「叁者名爲現識。」「亥二、釋」,解釋,再分叁科。「角初、法」,先講現識的法義。「所謂能現一切境界」,怎麼叫現識呢?現識有一個功能,一切境界都能現出來。「角二、喻」,說個比喻。「猶如明鏡,現于色像。」等于光明的鏡子,有現像的功能,一切色相都能現出來。「角叁、合」,用法來合比喻。「現識亦爾」,現識也跟鏡子現相一樣,「隨其五塵」,「五塵」,就是色、聲、香、味、觸。「對至即現」,只要五塵的境界,對著現識,就能現出相來。「無有前後」,先現色塵,或先現聲塵,沒有前後的次第。「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因爲現識任運自然,常在五塵之前,它不落在後面,就如鏡子擺在那兒,什麼境界來就現什麼,先照先現。

  戌四、智識(分二)

  亥初、標四者名爲智識。亥二、釋謂分別染淨法故。

  「戌四、智識」,分二科,「亥初、標」,「四者名爲智識。」就是六粗的第一個智相。「亥二、釋」,解釋。「謂分別染淨法故」,智識是個分別心,染法、淨法,分別得很清楚。《大乘起信論》講這五種意,也就是講到叁細六粗的妄想心,講到第四個,跟前面一樣,叁個細心不緣外境,到了第四個智相,這裏叫智識,緣外境的功能特別強。前面第叁個現識,「隨其五塵,對至即現」,五塵,就是心外的境界,不過它力量不強。第四個智識,就是分別心,緣外境的力量特別強,它分別染淨諸法,分別得很清楚。

  戌五、相續識(分二)

  亥初、標五者名爲相續識。亥二、釋以念相應不斷故。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複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

  第五個叫相續識,意分成五種名,叁個細妄想心,二個粗妄想心,相續識,再分二科。「亥初、標」,「五者名爲相續識。」「亥二、釋」,解釋。「以念相應不斷故」,因爲生滅心的妄念,與外面的境界相應。心與境相應,念念不斷,外面的境界不斷,妄念也不斷。不斷的相應,叫相續。相續識能住持過去、現在、未來之業。我們學佛法要通叁世,今生的果報,一定由前生的業因來的。果報爲什麼差別不同?一個人的果報,爲什麼有時候好,有時候壞?因爲前生種的業因複雜得很,還不是一生、二生,推到前生前世、多生多劫,誰給它住持呢?就是這個意,有相續識的功能,叫它相續不斷。「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你前生前世造了善業、惡業,業無形無相,怎麼帶到今生今世來遭果報呢?就是相續不斷的意住持著。你來轉生,相續識把前生前世的業帶來了。「令不失故」,不失,就是不會錯誤。不是住持到今生叫你遭果報,把前生的善惡業報掉就算了,它還有一種功能,「複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在人說人,我們現在遭了人的果報,前生前世造的善惡業,由相續給帶來,它又把今生新造的業,成熟到未來,未來你受苦受樂,還是相續識的功能。這是講它相續不斷,能連續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不斷。

  怎麼證明有相續識呢?「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現在」,是今生今世,「已經」指過去。今生今世忽然想起過去的事,都是相續識的功能。「未來之事,不覺妄慮。」未來的事情還沒有來,要思慮,現在叫計劃。誰在計劃?就是相續識,未來的事,要打妄想在那兒思慮。

  申叁、結歸一心(分二)

  酉初、正結屬心

  是故叁界虛僞,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申叁、結歸一心」,上面五種意,就是一個意。是由阿黎耶識過來的,結歸一心,分二科。「酉初、正結屬心」,這就結歸「叁界唯心」。「是故叁界虛僞」,叁界一切諸法,統統是一個阿黎耶識心,叁界都是虛僞之法,都是些不實的因緣生起的法。叁界一切諸法,染法、淨法都是因緣所起,沒有本體就是虛,還把虛的相隱藏起來,看起來像真實的。「唯心所作」,統統是由阿黎耶識心作出來的。前面講過:無明熏動阿黎耶識,才起五種…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