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死,依如來藏故得涅槃。」他聽到大乘經說,依著如來藏,所以有生死虛妄的染法,依著如來藏,所以能得涅槃。因爲衆生份上的真如,叫做如來藏,依著如來藏有虛妄之相,可以把它滅掉。你沒有依著如來藏,怎麼能證得涅槃呢?他沒有了解「依」字的要義,認爲染法淨法都是如來藏裏具有的,都是有始有終。
卯二、正明執相
以不解故,謂衆生有始。以見始故,複謂如來所得涅槃,有其終盡,還作衆生。
「卯二、正明執相」,正面說明他的執著相。「以不解故」,因爲他不了解經上的正理,「謂衆生有始」,認爲衆生有個開始,「以見始故」,「見」就是執著,因爲執著衆生有個開始。「複謂如來所得涅槃,有其終盡,還作衆生。」又認爲如來證得涅槃,將來也有完了的一天,完了還當衆生,這個執著大錯特錯!
卯叁、辨對治相(分二)
雲何對治?辰初、明法體離始,則顯生死無初以如來藏無前際故,無明之相,亦無有始。若說叁界外,更有衆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經說。辰二、明法體離終,則顯涅槃無盡又如來藏無有後際,諸佛所得涅槃,與之相應,則無後際故。
「卯叁、辨對治相」,辨明對治的相。「雲何對治?」「辰初、明法體離始,則顯生死無初。」說明如來藏的法體沒有開始,那麼衆生也沒有開始。「以如來藏無前際故」,因爲如來藏沒有什麼時候開始有,在衆生份上講,有如來藏就有無明。「無明之相,亦無有始。」無明之相,也沒有個開始,叫無始無明。「若說叁界外,更有衆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經說。」假若說叁界以內的衆生,是從叁界以外來的,有個開始起頭,第一個衆生到叁界以內,才生出來很多衆生,這種話都是外道經說的,如:印度婆羅門教,執著一切人都是大梵天生的,最初先生出來一個人,再生出來很多人。耶稣教執著上帝耶和華,捏泥巴捏個亞當,再做一個夏娃,人就從那兒開始。佛經上講的是無明無始,衆生也沒有個始,哪來的衆生呢?哪來的人呢?你推到前生前世,推到多生多劫,推不出來,無始。凡夫是依著無明生出來的,無明無始,那麼凡夫也是無始。
「辰二、明法體離終,則顯涅槃無盡」,「又如來藏無有後際,諸佛所得涅槃,與之相應,則無後際故。」如來藏沒有後際,就是永遠沒完沒了,成了佛不會將來再當衆生。如來藏無前際,跟無明相應,無明也沒有前際,無始。如來藏無後際,因爲修行用功去對治的時候,把無明滅了,真如不能滅,真如有自體滅不了。無明沒有自體,無明滅了,所以無明無始有終,涅槃也叫真如,無始也無終,因爲它有自體的緣故。
子二、法我見(分叁)
醜初、起執之由
法我見者,依二乘鈍根故,如來但爲說人無我。
「子二、法我見」,前面五小科屬于人我見,下面第二科講法我見,法我見只有一種。「醜初、起執之由」,「由」就是緣由,與前面起執緣的「緣」意思一樣。「法我見者,依二乘鈍根故,如來但爲說人無我。」了生死,要他人我執、法我執一起破,二乘人根機遲鈍,所以如來只跟他說人無我,把人無我破掉,就出叁界,了輪回的生死,沒有說究竟。就像教小學生算術,只教很淺的加減乘除,小學畢業,他以爲把算術都學完了,不曉得高深的加減乘除還沒有教他,何況叁角、幾何他根本沒有聽到,爲什麼沒有聽到?因爲他的根機不夠,講給他聽,也不能了解。爲什麼佛不跟二乘人說大乘法?不說法我執呢?因爲他根機不夠,他是鈍根人,所以只跟他說人無我,不說法無我。
醜二、顯其執相
以說不究竟,見有五陰生滅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
「醜二、顯其執相」,「以說不究竟」,因爲如來跟他說法說得不究竟,也就是沒有說圓滿。「見有五陰生滅之法,怖畏生死」,如來只跟他說你要破我執,我是五陰法和合起來的一個假相,五陰也叫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個法合起來,就叫做我。你把五個法分開來,我相沒有了,你應該觀空,你要曉得生死可以怖畏,生死是個大苦。他聽到這個道理,就認真修行,破五蘊和合起來的假我,破掉就了生死。「妄取涅槃」,「妄取」是虛妄的執著,涅槃本來沒有,他硬執著有個涅槃之相,要取證涅槃,這是二乘人的法執,執著有生死之法、涅槃之法。《大乘起信論》前面講過,叫我們厭離生死、樂求涅槃,《大乘起信論》是大乘,怎麼一再說要厭離生死苦,樂求涅槃之樂呢?這是對于初發大乘心的人,叫他起厭欣二心,厭是厭離,要厭離生死之苦;欣是歡喜,要歡喜求得涅槃。進一步解釋,生死本空,涅槃也本空,一切法皆空,但是二乘人沒有聽見如來說過法空之義,他不了解,就怖畏生死,妄取涅槃。
醜叁、顯其對治
雲何對治?以五陰法自性不生,則無有滅,本來涅槃故。
「醜叁、顯其對治」,「雲何對治?以五陰法自性不生,則無有滅」,五蘊和合起來的假我之相,當體就空,但是五陰法的本法,也是衆生妄執出來的,它本來沒有生。有生才有滅,本來沒有生,哪有滅呢?把滅配合到死,有生才有死,沒有生,哪有死呢?所以五陰法本來不生,就沒有滅。因爲它本來不生,本來不滅,衆生本來就涅槃。前面也分辨過這個道理,衆生起我執、起法執,才有生死,對著生死才說有涅槃。講到究竟的道理,五陰本來不生,本來不滅,不生不滅本來就涅槃,有什麼涅槃可以妄取呢?
前面二種執著,人我見有五種,法我見只有一種,是二乘人執著出來的法執,都是對治離,有對治的方法叫他離開人我見、法我見。
壬二、究竟離(分二)癸初、約法明治(分二)
子初、約法總顯複次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子二、舉類廣求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
「壬二、究竟離」,下面第二科講究竟離,分二科。「癸初、約法明治」,就法體上明對治之相,再分二科。「子初、約法總顯」,就法體上總爲顯明。「複次究竟離妄執者」,「妄執」就是人我見、法我見。究竟遠離開這些人我見、法我見,「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應當知道染法淨法都是對待之法,《大乘起信論》生滅門講染法、淨法都是對待之相,不是絕待的。因爲衆生不了解,才依言講真如,你要知道依言遣言,連真如的名字也要遣除掉。「無有自相可說」,「自相」者自體之相,染法沒有自體,淨法是依著染法對待起來,也是個假相。所以真如的本體,不可說、不可議,你想出來、說出來的,都不是真如,染法、淨法根本沒有自體之相可以說。
「子二、舉類廣求」,舉出種類來廣求說明。「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所以一切法從根本以來,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色法、心法是相待而起的。也不是智慧之法,也不是妄識之法,真的智慧,虛妄的識,還是對待顯的。初發心用功,你用智慧,不要用識,識是虛妄的,智慧是真的。實際真智還是相待的,妄識才能顯出來,真正的法體,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也不是智慧,也不是識。「非有非無」,不是有,也不是無,那究竟怎麼樣?「畢竟不可說相」,這叫開口即錯,那麼不可以說,怎麼能隨順得入呢?你能念到無念就隨順,徹底離念就得入。有念就是分別妄想,有了分別妄想,才有「有」有「無」,是「色」是「心」,是「智」是「識」,實際都是分別妄想。
癸二、會釋伏疑(分叁)
子初、正會伏疑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衆生。子二、辨定聖意其旨趣者,皆爲離念,歸于真如。子叁、反以釋成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
「癸二、會釋伏疑」,總會解釋,伏除疑惑,分叁科。「子初、正會伏疑」,正當融會真理伏除疑惑。有人懷疑畢竟不可說相,釋迦如來成佛,說法四十九年,一代一代的祖師善知識弘法利生,還是要說法,怎麼沒有說呢?「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衆生。」有言說,你應該知道言說,統統是如來的善巧方便,假藉言說之相來引導衆生,你不說,衆生不知道什麼叫生死?什麼叫真如?什麼叫涅槃?爲令衆生了解,實實在在都是權巧方便,就本體上不可說相,就是《金剛經》上說的:「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說法天天說,如來沒有著法相,你著了法相,你錯;二乘人著法相,二乘人錯,如來本身沒有著法相,他不過是善巧方便而已。
「子二、辨定聖意」,辨明確定聖人之意,「聖」是指佛。「其旨趣者,皆爲離念,歸于真如。」最重要的要旨,統統要令衆生離念。「有念是衆生,無念即如來。」你離念,就歸于真如,跟真如相合。隨順真如、得入真如,必須得用離念的功夫,離念你就不起執。
「子叁、反以釋成」,反過來再解釋成就。「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你要是念一切法,學大乘法的人當然不念凡夫法,你念大乘法也令你的心生滅,講到生死,生死的心生起來,涅槃真如的心滅下去。講到涅槃真如,生死的心滅了,可是涅槃真如的心生了,那不是很好嗎?好是好,不究竟,因爲你生出來一個涅槃真如的念,還是個念,還起障礙,不能證入真實的智慧。
解釋分第一大科顯示正義,一心二門叁大,都是大乘的正義。第二大科對治邪執,人我見有五種,法我見有一種,把邪執對治掉,下面再講第叁大科,分別發趣道相。
庚叁、分別發趣道相(分二)
辛初、總標大意,以顯其名
分別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
「庚叁、分別發趣道相」…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