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這都是前生前世造的惡業障,才得報障。
「子二、治」,怎麼對治呢?「是故應當勇猛精勤」,馬鳴菩薩告訴我們要勇猛精進。「晝夜六時」,印度時間分晝叁時、夜叁時,就是白天精進,夜晚也精進。怎麼用功呢?「禮拜諸佛,誠心忏悔」,拜佛求忏悔,精誠拜佛,什麼惡業障都能忏悔掉。「勸請」,勸請諸佛住世,勸請諸佛轉*輪。「隨喜」,要隨喜一切功德。「回向菩提,常不修廢。」不回向人天福報,不回向二乘小果,專爲回向大菩提。這就是我們天天念的十大願王,「禮拜諸佛」,包括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誠心忏悔」,就是四者忏悔業障。「隨喜」,就是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包括在「勸請」裏面。八者常隨佛學,九者隨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包括在「回向」裏面。十大願,簡單一點,就是你要:一、拜佛,二、忏悔,叁、勸請,勸請諸佛住世、轉*輪,四、隨喜功德,五、回向菩提,把十個大願減成五個。「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我們天天做晚課的《大忏悔文》,全中國叢林都服從,因爲編得最完善。有人問:我怎麼天天念《大忏悔文》,還有業障現前呢?怎麼還在生病呢?因爲你沒有精誠,五十叁佛出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叁十五佛出自《大寶積經》,合起來八十八佛,念八十八佛的名號,禮拜八十八佛,五逆重罪都能消滅。五逆重罪都能消滅,四根本罪不能消滅嗎?其他的輕罪不能消滅嗎?念阿彌陀佛的功德,你看《十六觀經》,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犯了什麼戒,還不給你消滅嗎?釋迦牟尼度弟子有二個法門,一個遮護門,一個攝受門。按戒律講,不能方便,犯了四根本戒,不通忏悔,驅除佛法海外。犯波羅夷,等于人斷了頭一樣,怎麼能活?那是遮護門,怕你犯戒。但是你真正犯了,能不要你這個衆生嗎?經上說攝受你,你只要至誠悔改,五逆重罪都能消滅,你犯四根本戒不能消嗎?但是你要精誠,你要知道諸佛的功德,你天天念佛,不能像小孩唱山歌一樣。你不知道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等于你在地上撿了一顆鑽石,你不曉得它的價值,把它當成琉璃珠,那鑽石就沒有價值。你曉得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還不能念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嗎?你要知道佛菩薩的功德,再拜《叁千佛名經》,普通叫拜千佛,再拜《萬佛名經》、《萬佛忏》,還有《慈悲叁眛水忏》、《梁皇忏》、《地藏忏》、《淨土忏》。都是諸大祖師依著經編的,叫我們求忏悔,不是叫我們換幾個錢,我們現在天天爲信徒拜忏,忙得不可開交,今天拜《大悲忏》,明天拜《梁皇忏》,拜了七天賺了不少鈔票,自己根本沒有求忏悔的心,那不是冤枉費力嗎?你出家就是爲了幾張鈔票,那叫販賣如來,你販賣如來不是罪過嗎?你爲什麼不修行了生死?你爲什麼不發菩提心度衆生?這樣出家出得冤枉,你去拜《叁千佛名經》,拜《萬佛名經》,要誠心,什麼罪都能消。《萬佛名經》,是迦葉尊者爲末法時代犯根本戒的人問的,末法時代弟子犯四根本戒,不通忏悔,怎麼辦?佛說念二十五佛名,拜二十五佛名,根本戒就能消滅。我看到這一段馬上淚如泉湧,一下子兩行眼淚流下來,佛真是大慈大悲,不舍棄衆生啊!末法時代衆生受了戒,不知道什麼叫做戒,糊裏糊塗犯了戒,被驅除到佛法海外,不是等著墮地獄嗎?好好的拜佛,沒有罪不能忏悔,但是你要至心誠懇。拜佛,能消除惡業障;忏悔,能消除惡業障;勸請,消除謗大乘法的罪過;隨喜功德,消除嫉妒障礙的罪過;回向,能消除貪念叁界的罪過。你只要誠心禮拜諸佛,相信《水忏》去拜《水忏》,相信《大悲忏》去拜《大悲忏》,都有功效。你就依著我們的晚課去拜,拜八十八佛,加上阿彌陀佛八十九佛,什麼罪都能消滅,但你要誠心忏悔。
壬二、一行廣說(分二)
癸初、寄問
雲何修行止觀門?
「壬二、一行廣說」,分二科。「癸初、寄問」,前面四門,第一布施門、第二持戒門、第叁忍辱門、第四精進門,都是略說。禅定門、般若門合成止觀門,要廣說。「雲何修行止觀門?」如何修行止觀門?
癸二、釋相(分二)子初、略明(分叁)
醜初、止
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
「癸二、釋相」,分二科。「子初、略明」,再分叁科。「醜初、止」,先說止,再說觀,再合起來說。
「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你要修止,順境、逆境,一切境界你都把它觀空,都把它停止下來。境界不出六塵,你去攀緣六塵,六塵才變成魔。你不去攀緣六塵,把攀緣的心停止下來,六塵是六塵,我的心是我的心,我的心清淨了。前面講心真如門、心生滅門,解釋了很多,你得把它用上,那一切境界相怎麼止呢?你看真如門,一切法都是真如不守自性生出來,變成阿黎耶識,由阿黎耶識生出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唯識變現,除了識沒有境界,這是法相宗說的唯識無境,除了我的心,哪有境呢?你再看生滅門,一切境界不出九個相。最初一念妄動生業相,由業相而能見相、境界相,到智相才變到心外成境界。除了我的心,哪有境界呢?動,才起業相;不動,天下太平,什麼境界當體就空。前面解釋分心真如門、心生滅門的道理,你要注意去研究,就能把一切境界觀空。你修華嚴觀,最初也是空一切境界,華嚴叁觀,第一個真空絕相門,也是用這個功夫。「隨順奢摩他觀義故」,「他」字念「ㄊㄨㄛ」,梵語「奢摩他」,翻成中國語叫「止」。「奢摩他觀」,就是止觀。「隨順」是一種下手的方便,你停止一切境界相,把一切境界觀空,就是隨順止觀,不是正觀,這是方便觀。
醜二、觀
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
「醜二、觀」,第二科講觀。「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前面生滅門,講到什麼叫生滅?什麼叫生滅因緣?什麼叫生滅因緣相?現在你都把它用上。「分別」,就是觀想,分別一切法皆從因緣生,一切法當體都是空的,這個分別就叫觀。「毗缽舍那」的「那」是梵音,念「ㄋㄨㄛˊ」,維那「ㄋㄨㄛˊ」師,不能念維那「ㄋㄚˋ」師。「毗缽舍那」,中國話翻作「觀」。這個觀想,是觀的觀想,觀想一切法生滅因緣相,一切法怎麼生滅?淨法生滅、染法生滅,互相熏習生滅,用始覺智來觀,就是把前面生滅門的道理都用上來觀。
醜叁、雙順
雲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雙現前故。
「醜叁、雙順」,「雲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你先修習止,能把一切境界相止住,不去攀緣外境。再去修觀,觀一切法從因緣生滅,生生滅滅,皆有因緣的生滅。這二個觀,叫隨順奢摩他、隨順毗缽舍那,怎麼隨順呢?這二個觀就是一個觀,你停止一切境界,什麼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境界本來是因緣所生,沒有真實的境界,你就能止了。你怎麼觀?觀因緣生滅不就止了嗎?所以止和觀是一個道理,漸漸修習合一。「不相舍離,雙現前故。」修習叁步功夫,最初先修止,再修觀,止不是觀,觀不是止。第二步,止中帶觀,觀中帶止。第叁步,止即是觀,觀即是止,二個觀合一,這是略明止觀門。
子二、廣說(分叁)醜初、修止(分五)寅初、修止方法(分二)卯初、勝人能入(分二)辰初、托靜息心修止方便(分二)
巳初、約外緣
若修止者,住于靜處,端坐正意。
「子二、廣說」,廣說止觀門,分叁科,「醜初、修止」,先說修止,再分五小科。「寅初、修止方法」,分二科。「卯初、勝人能入」,「勝人」,不是指證聖果的聖人,是發大心要修真如叁昧的人,是在一般凡夫之中發心大,能入止。你不發大心,根本不會修行,怎麼能入止呢?「能入」是入止,再分二科。「辰初、托靜息心修止方便」,再分二科,地方喧鬧,止修不來,「托」是依托,你必須先依托一個靜的地方,境界靜了,環境好了,再息你的妄想心,叫它不動,這就是修止的方便,由方便再證入。先修方便,再分二科。「巳初、約外緣」,就外緣說修止的方便。
「若修止者,住于靜處」,這就是外緣,你先找一個靜=的地方,一、深山絕人之處,古人修道入山唯恐不深。人迹不到,遊山玩景的人不到的地方,才算靜處。二、阿蘭若,就是離開村莊、城市,聽不見牛叫的地方。叁、雖然在城鎮、聚落裏,在寺院裏有一個靜室。比方海會寺在基隆市郊,現在附近居民越來越多,然而比較起來,海會寺裏面還是比外面安靜,那麼你有個靜室就可以修止了。你在深山,或在阿蘭若處,要先找一個靜處,就是聽不到聲音的地方。「端坐正意」,先要端身而坐修止,行住坐臥都要止,用功下手先打坐。因爲坐下來容易止,先從坐的威儀下手,坐的威儀要端,就是正坐,有跏趺坐,半跏趺坐。怎麼叫跏趺坐呢?趺是腳背,跏字是後人添上足字旁,古早就是「加」字,把二個腳背交加起來,叫跏趺,現在我們說盤雙盤。年老腿硬或是腿盤不起來,只盤一條腿,叫半跏趺坐。跏趺,先把左腿盤起來,再把右腿加上去,你去詳細看注解,連同天臺智者大師的《小止觀》對著看。《小止觀》第四段講調身、調息、調心的方法。「端坐」就是調身,「正意」就是調心,這裏沒有說調息。「正意」,就是直心正念真如,空一切境界相,你念到真如上,妄念、雜念不起,一切境界相空了,這是就外緣說修止的方便。
巳二、內自安心明修止次第(分二)午初、約坐修止(分二)
未初、離倒境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未二、除依前倒境所生妄想之心亦遣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