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P36

  ..續本文上一頁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複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巳二、內自安心明修止次第」,前面是就外緣說修止的方便,這再就你自己安心,明白修止的次第,分二科。「午初、約坐修止」,先坐下來修止,再分二科。

  「未初、離倒境」,你這樣用功、那樣用功,離不開事相,都是顛倒境界,要遠離顛倒境界。「不依氣息」,「不依」的都是倒境,倒境是一種事相禅定。天臺大師有六妙門: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靜,不以修數息觀爲究竟,是修止觀的方便,《大乘起信論》根本不要數息。「不依形色」,你修白骨觀,修不淨觀,能觀到一身白骨,白骨上放光,叫骨鎖觀,這時候你就把淫欲心徹底斷掉。形色裏面有青、黃、赤、白四種顔色,統統不要。「不依于空」,前面說空一切境界相,是用來修真如叁昧的止,不以空爲究竟,不要單修空觀,止中帶觀,叫做奢摩他。「不依地水火風」,也不要修地觀、水觀、火觀、風觀。「乃至不依見聞覺知」,見聞覺知屬于識。數息、青、黃、赤、白、空、地、水、火、風、加上「見聞覺知」,叫做十一切處,這十一個法,你去修哪一個法,都是世間禅,以事相入手。現在要修真如叁味,你不要修以事相入手的禅,下面會解釋爲什麼不要依它。

  「未二、除依前倒境所生妄想之心亦遣」,倒境是心外之境,我不依它,先把它遠離了。裏面還有一個妄想心,也把它除掉。先除外境,再除內心。前面是遣外境,裏面還有一個能遣的心,你不要保留它。妄境把它遣除掉,能遣的妄想心也把它遣除掉。就是先起一個能遣境界的心,來遣除外境,遣除了外境以後,這能遣的心也把它廢掉,就是病好了,藥不需要存在。

  「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你打坐坐下來,越不叫它妄想,它越要想,這時候你不要害怕,你剛坐下來妄想多,坐幾天之後,妄想自然減少;再坐幾天之後,你的妄想就越來越少,一直到妄念不起。要練功夫,不是你一坐下來,定境就現前,止就修成。普通的凡夫初打坐,妄想翻騰得厲害!爲什麼呢?心散亂慣了,妄想打慣了,你越不叫它打,它越打,所以等你坐了一段時間以後,一切妄念不起。若是妄念還起,「不怕妄念起,但怕覺照遲!」這兩句話是古代祖師的開導,你把它記住,妄念起你不要害怕,就怕你覺照慢,那不得了,你隨妄想轉了。妄想是一連串的,起了一個妄念,跟著來,越來越多。比如你打個妄想,要去香港觀光。接著想:我去香港,應該買什麼東西回來?別人從香港回來,帶什麼東西?越來妄想越多。聽見人家到日本觀光,我也要到日本一趟。再想到某人到過美國,我也應該去,都是從要去香港一念引起來的。你定了時間,要坐一支香,你的妄想還沒有打夠,時間到了。你爲什麼打這麼多妄想,時間到了還沒有打完呢?覺照太遲,第一個念頭一動,馬上就覺照它:「唉!打什麼妄想?」你不要恨它,爲什麼要打妄想?自己苛責自己,那壞了!你又生起一個恨妄想的瞋恨心,更引起來一連串瞋恨的妄想。怎麼遣除呢?「不理它」叁個字,是息妄念的口訣,是古時候祖師發明的。妄念起,覺照不要理它,就是把它放下來,這樣妄念就遣除了。

  「亦遣除想」,《圓覺經》分遣境、遣心、遣智、遣覺,遣到最後,就是叫它一念不生。前面是遣除止倒境的心,這是連遣除妄想的心,也把它除掉。「以一切法本來無相」,空一切境界,一切境界相都是我的妄心生出來的,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有生有滅,是你的妄想,是你的妄心。在我們的真心上,念念不生,念念不滅。生滅就是生死,此道來彼道去,這是分段生死之相。你心裏面有生滅的心,念念生,念念滅。你把心念觀空,心念本來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你把妄想觀空,不隨它去打妄想,你不動心它哪裏生?根本不生,哪裏有滅呢?所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心裏妄念也是個相,把那個相都空盡了。

  「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不會用功的人,先起個念頭,攀緣外面的境界,然後再下手空這個境界,再空這個心,這是沒有事找事,你一坐下來,不想外面的境界就好了,何必先去攀緣外境,然後再除境,再除心,繞大圈子作什麼?

  「心若馳散,即當攝來」,心裏打妄想,不是今生今世幾十年的妄想,有生以來當凡夫,無始以來就在打妄想,你坐下來叫它不散亂,它要散亂。「馳散」,想到心外頭,想到臺北、想到臺南、想到香港、想到美國,馳散了。「攝」是收回,趕快把心收回來,不要想了,這就是用功方便的下手之處。「住于正念」,前面說離倒境、離妄想、離遣妄想之心,都遣幹淨了就是正念,正念就是無念,直心正念真如,真如無相,能念之心也無相,無念之念叫正念,這都是初下手的方便。

  「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解釋什麼才叫正念?正念者,你要知道只有一個心,沒有外面的境界。先把外面的境界都空掉,心就不去攀緣外境,心不馳散,就是空外境。「即複此心,亦無自相」,再空內心,外面的境界無相,只有我的心,心也沒有相,心的相就是生滅的念頭,念念不生,念念不滅,心空了,內心也沒有自相可得。「念念不可得」,心在這兒思慮,在這兒念,你沒有用功回光返照它。你照境界,境界空了,自己心裏還在念念生滅,你回光返照單照自己的心,去找妄想心的本源,怎麼會動念頭呢?從哪兒動起來呢?你一去追求,沒有了。初下手用功用到這兒,你就會觀心了。到最後成佛還是這一套功夫,就是斷除生相無明,你知道初心妄動是什麼樣子?初心沒有了,最初一念妄動那個心沒有了。這就是你追究那個心,妄念從哪兒起?觀想它,這一觀想,外面的境界都空了,你不想外境,只想內心,我這個妄想從哪兒起?找它的本源,你一追究,妄念也空了。本來沒有自性、沒有自相,你追究沒有個妄心可得,叫「念念不可得」。

  「午初、約坐修止」,論文很短,你要看注解,注解解得很多,叫你用功,我爲什麼要這麼啰唆呢?因爲末法時代沒有用功的道場,沒有善知識領導,我們實在可憐!出了家,最守規矩的持戒就是吃素,其他什麼也不會,你看現在真正有幾個會打坐?打坐盲修瞎練,走到外道路途上都不知道,所以拍電影的不懂佛教,找不到材料,拍目連救母的片子,拍目連有大善根,叁生吃菜(臺灣話吃菜,即吃素之意)吃得很清,就這個功夫!吃菜就是修行,所以出家人,臺灣人取名叫「吃菜人」,出家爲什麼呢?吃菜。修行好,吃菜清,一點葷都沒有吃,這怎麼成佛呢?怕被錯解,我在四衆弟子面前不敢講,諸位同學沒有一位居士,我給你們講一講,畜生道有吃菜的畜生,羊不吃葷,大象也不吃葷,它們能成佛嗎?道源不是說吃菜不好,勸你們吃葷,吃菜是修道的助緣,不是究竟的功夫,要是吃菜能成佛,那羊、大象也能成佛。先不要貪吃衆生肉,那是最粗的妄想,吃衆生肉的妄想不能停止,你怎麼能成佛呢?所以先下手就要吃菜,這是我們中國大乘佛教的美德,但它是個方便,你不要以它爲究竟。吃菜好,還要用功,出了家寺院裏清淨,但是光住到寺院,你就能成佛嗎?你還得修行,所以說吃菜,住到寺院裏,是個方便,是個助緣。助緣好了,你還要用功修止、修觀,不要以吃菜爲究竟。

  午二、約余威儀修止

  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

  「午二、約余威儀修止」,「余威儀」,除了打坐以外,行、住、臥,叁種威儀都要修止。「若從坐起」,你打坐修止,下了坐,心不叫它散亂;做事,心不叫它散亂。這可難了,當然難!難才要修,但是你修到止的功夫成就的時候,很自然,不難。你把《金剛經》第一分釋迦牟尼佛的日常生活,拿來作注解。釋迦牟尼佛到吃飯的時候,大衣披起來,缽拿起來,到舍衛國城裏去化飯,化了飯回到祇樹給孤獨園,吃飯,吃了飯洗缽,洗了缽把大衣收起來,洗腳,洗了腳打坐。有去有來,有吃飯、有穿衣,任運自然,釋迦牟尼佛動了妄念嗎?他成佛是他修來的!我們現在是佛的弟子,學成佛你得修,先修止。除了打坐以外,「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沒有去來進止之相,《金剛經》第二十九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來無來相,去無去相,才叫做如來。如來,如就是相似,好像是來了,他實際沒有動,所以叫如來。佛有十種德號,有一種叫善逝,就是善去,他去無去相,才叫善逝。「于一切時,常念方便」,做一切事,在一切時,都觀想止的功夫。「隨順觀察」,觀察外面一切境界都是空的,這是就余威儀修止。

  辰二、止成得定,除障不退(分叁)

  巳初、止成久習淳熟,其心得住。巳二、明止力附心,猛利得定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叁昧。巳叁、明伏惑入位(即信滿入住)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

  「辰二、止成得定,除障不退。」分叁科,止是定的前方便,等你止修成功,才得定。我們修止要是有了障礙,得有除障的方便,把一切障礙都除掉,自然不退。不退是什麼位子呢?入了十住位的初住。十信位的衆生,進進退退,你把止修成得了定,你的十個信心圓滿,入了住位就不退了。

  「巳初、止成」,止修成。你最初修打坐,坐下來,越不想打妄想,妄想越多。「久習淳熟」,你坐得久,淳一熟習,坐下來就不打妄想。「其心得住」,心安住在無念的正念之中,這是修止修成功了。

  「巳二、明止力附心,猛利得定。」明止修成了以後,生出來一種力用,這個心非常猛力,你就得了定。「以心住故」,心最初止不住,妄念紛飛,坐得久妄念少了。再坐得久,一點妄念都沒有,這個心完全止…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