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
「巳二、内自安心明修止次第」,前面是就外缘说修止的方便,这再就你自己安心,明白修止的次第,分二科。「午初、约坐修止」,先坐下来修止,再分二科。
「未初、离倒境」,你这样用功、那样用功,离不开事相,都是颠倒境界,要远离颠倒境界。「不依气息」,「不依」的都是倒境,倒境是一种事相禅定。天台大师有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静,不以修数息观为究竟,是修止观的方便,《大乘起信论》根本不要数息。「不依形色」,你修白骨观,修不净观,能观到一身白骨,白骨上放光,叫骨锁观,这时候你就把淫欲心彻底断掉。形色里面有青、黄、赤、白四种颜色,统统不要。「不依于空」,前面说空一切境界相,是用来修真如三昧的止,不以空为究竟,不要单修空观,止中带观,叫做奢摩他。「不依地水火风」,也不要修地观、水观、火观、风观。「乃至不依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属于识。数息、青、黄、赤、白、空、地、水、火、风、加上「见闻觉知」,叫做十一切处,这十一个法,你去修哪一个法,都是世间禅,以事相入手。现在要修真如三味,你不要修以事相入手的禅,下面会解释为什么不要依它。
「未二、除依前倒境所生妄想之心亦遣」,倒境是心外之境,我不依它,先把它远离了。里面还有一个妄想心,也把它除掉。先除外境,再除内心。前面是遣外境,里面还有一个能遣的心,你不要保留它。妄境把它遣除掉,能遣的妄想心也把它遣除掉。就是先起一个能遣境界的心,来遣除外境,遣除了外境以后,这能遣的心也把它废掉,就是病好了,药不需要存在。
「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你打坐坐下来,越不叫它妄想,它越要想,这时候你不要害怕,你刚坐下来妄想多,坐几天之后,妄想自然减少;再坐几天之后,你的妄想就越来越少,一直到妄念不起。要练功夫,不是你一坐下来,定境就现前,止就修成。普通的凡夫初打坐,妄想翻腾得厉害!为什么呢?心散乱惯了,妄想打惯了,你越不叫它打,它越打,所以等你坐了一段时间以后,一切妄念不起。若是妄念还起,「不怕妄念起,但怕觉照迟!」这两句话是古代祖师的开导,你把它记住,妄念起你不要害怕,就怕你觉照慢,那不得了,你随妄想转了。妄想是一连串的,起了一个妄念,跟着来,越来越多。比如你打个妄想,要去香港观光。接着想:我去香港,应该买什么东西回来?别人从香港回来,带什么东西?越来妄想越多。听见人家到日本观光,我也要到日本一趟。再想到某人到过美国,我也应该去,都是从要去香港一念引起来的。你定了时间,要坐一支香,你的妄想还没有打够,时间到了。你为什么打这么多妄想,时间到了还没有打完呢?觉照太迟,第一个念头一动,马上就觉照它:「唉!打什么妄想?」你不要恨它,为什么要打妄想?自己苛责自己,那坏了!你又生起一个恨妄想的瞋恨心,更引起来一连串瞋恨的妄想。怎么遣除呢?「不理它」三个字,是息妄念的口诀,是古时候祖师发明的。妄念起,觉照不要理它,就是把它放下来,这样妄念就遣除了。
「亦遣除想」,《圆觉经》分遣境、遣心、遣智、遣觉,遣到最后,就是叫它一念不生。前面是遣除止倒境的心,这是连遣除妄想的心,也把它除掉。「以一切法本来无相」,空一切境界,一切境界相都是我的妄心生出来的,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有生有灭,是你的妄想,是你的妄心。在我们的真心上,念念不生,念念不灭。生灭就是生死,此道来彼道去,这是分段生死之相。你心里面有生灭的心,念念生,念念灭。你把心念观空,心念本来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你把妄想观空,不随它去打妄想,你不动心它哪里生?根本不生,哪里有灭呢?所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心里妄念也是个相,把那个相都空尽了。
「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不会用功的人,先起个念头,攀缘外面的境界,然后再下手空这个境界,再空这个心,这是没有事找事,你一坐下来,不想外面的境界就好了,何必先去攀缘外境,然后再除境,再除心,绕大圈子作什么?
「心若驰散,即当摄来」,心里打妄想,不是今生今世几十年的妄想,有生以来当凡夫,无始以来就在打妄想,你坐下来叫它不散乱,它要散乱。「驰散」,想到心外头,想到台北、想到台南、想到香港、想到美国,驰散了。「摄」是收回,赶快把心收回来,不要想了,这就是用功方便的下手之处。「住于正念」,前面说离倒境、离妄想、离遣妄想之心,都遣干净了就是正念,正念就是无念,直心正念真如,真如无相,能念之心也无相,无念之念叫正念,这都是初下手的方便。
「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解释什么才叫正念?正念者,你要知道只有一个心,没有外面的境界。先把外面的境界都空掉,心就不去攀缘外境,心不驰散,就是空外境。「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再空内心,外面的境界无相,只有我的心,心也没有相,心的相就是生灭的念头,念念不生,念念不灭,心空了,内心也没有自相可得。「念念不可得」,心在这儿思虑,在这儿念,你没有用功回光返照它。你照境界,境界空了,自己心里还在念念生灭,你回光返照单照自己的心,去找妄想心的本源,怎么会动念头呢?从哪儿动起来呢?你一去追求,没有了。初下手用功用到这儿,你就会观心了。到最后成佛还是这一套功夫,就是断除生相无明,你知道初心妄动是什么样子?初心没有了,最初一念妄动那个心没有了。这就是你追究那个心,妄念从哪儿起?观想它,这一观想,外面的境界都空了,你不想外境,只想内心,我这个妄想从哪儿起?找它的本源,你一追究,妄念也空了。本来没有自性、没有自相,你追究没有个妄心可得,叫「念念不可得」。
「午初、约坐修止」,论文很短,你要看注解,注解解得很多,叫你用功,我为什么要这么啰唆呢?因为末法时代没有用功的道场,没有善知识领导,我们实在可怜!出了家,最守规矩的持戒就是吃素,其他什么也不会,你看现在真正有几个会打坐?打坐盲修瞎练,走到外道路途上都不知道,所以拍电影的不懂佛教,找不到材料,拍目连救母的片子,拍目连有大善根,三生吃菜(台湾话吃菜,即吃素之意)吃得很清,就这个功夫!吃菜就是修行,所以出家人,台湾人取名叫「吃菜人」,出家为什么呢?吃菜。修行好,吃菜清,一点荤都没有吃,这怎么成佛呢?怕被错解,我在四众弟子面前不敢讲,诸位同学没有一位居士,我给你们讲一讲,畜生道有吃菜的畜生,羊不吃荤,大象也不吃荤,它们能成佛吗?道源不是说吃菜不好,劝你们吃荤,吃菜是修道的助缘,不是究竟的功夫,要是吃菜能成佛,那羊、大象也能成佛。先不要贪吃众生肉,那是最粗的妄想,吃众生肉的妄想不能停止,你怎么能成佛呢?所以先下手就要吃菜,这是我们中国大乘佛教的美德,但它是个方便,你不要以它为究竟。吃菜好,还要用功,出了家寺院里清净,但是光住到寺院,你就能成佛吗?你还得修行,所以说吃菜,住到寺院里,是个方便,是个助缘。助缘好了,你还要用功修止、修观,不要以吃菜为究竟。
午二、约余威仪修止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
「午二、约余威仪修止」,「余威仪」,除了打坐以外,行、住、卧,三种威仪都要修止。「若从坐起」,你打坐修止,下了坐,心不叫它散乱;做事,心不叫它散乱。这可难了,当然难!难才要修,但是你修到止的功夫成就的时候,很自然,不难。你把《金刚经》第一分释迦牟尼佛的日常生活,拿来作注解。释迦牟尼佛到吃饭的时候,大衣披起来,钵拿起来,到舍卫国城里去化饭,化了饭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吃饭,吃了饭洗钵,洗了钵把大衣收起来,洗脚,洗了脚打坐。有去有来,有吃饭、有穿衣,任运自然,释迦牟尼佛动了妄念吗?他成佛是他修来的!我们现在是佛的弟子,学成佛你得修,先修止。除了打坐以外,「去来进止,有所施作。」没有去来进止之相,《金刚经》第二十九分:「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来无来相,去无去相,才叫做如来。如来,如就是相似,好像是来了,他实际没有动,所以叫如来。佛有十种德号,有一种叫善逝,就是善去,他去无去相,才叫善逝。「于一切时,常念方便」,做一切事,在一切时,都观想止的功夫。「随顺观察」,观察外面一切境界都是空的,这是就余威仪修止。
辰二、止成得定,除障不退(分三)
巳初、止成久习淳熟,其心得住。巳二、明止力附心,猛利得定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巳三、明伏惑入位(即信满入住)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辰二、止成得定,除障不退。」分三科,止是定的前方便,等你止修成功,才得定。我们修止要是有了障碍,得有除障的方便,把一切障碍都除掉,自然不退。不退是什么位子呢?入了十住位的初住。十信位的众生,进进退退,你把止修成得了定,你的十个信心圆满,入了住位就不退了。
「巳初、止成」,止修成。你最初修打坐,坐下来,越不想打妄想,妄想越多。「久习淳熟」,你坐得久,淳一熟习,坐下来就不打妄想。「其心得住」,心安住在无念的正念之中,这是修止修成功了。
「巳二、明止力附心,猛利得定。」明止修成了以后,生出来一种力用,这个心非常猛力,你就得了定。「以心住故」,心最初止不住,妄念纷飞,坐得久妄念少了。再坐得久,一点妄念都没有,这个心完全止…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