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这都是前生前世造的恶业障,才得报障。
「子二、治」,怎么对治呢?「是故应当勇猛精勤」,马鸣菩萨告诉我们要勇猛精进。「昼夜六时」,印度时间分昼三时、夜三时,就是白天精进,夜晚也精进。怎么用功呢?「礼拜诸佛,诚心忏悔」,拜佛求忏悔,精诚拜佛,什么恶业障都能忏悔掉。「劝请」,劝请诸佛住世,劝请诸佛转*轮。「随喜」,要随喜一切功德。「回向菩提,常不修废。」不回向人天福报,不回向二乘小果,专为回向大菩提。这就是我们天天念的十大愿王,「礼拜诸佛」,包括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诚心忏悔」,就是四者忏悔业障。「随喜」,就是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包括在「劝请」里面。八者常随佛学,九者随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包括在「回向」里面。十大愿,简单一点,就是你要:一、拜佛,二、忏悔,三、劝请,劝请诸佛住世、转*轮,四、随喜功德,五、回向菩提,把十个大愿减成五个。「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我们天天做晚课的《大忏悔文》,全中国丛林都服从,因为编得最完善。有人问:我怎么天天念《大忏悔文》,还有业障现前呢?怎么还在生病呢?因为你没有精诚,五十三佛出自《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三十五佛出自《大宝积经》,合起来八十八佛,念八十八佛的名号,礼拜八十八佛,五逆重罪都能消灭。五逆重罪都能消灭,四根本罪不能消灭吗?其他的轻罪不能消灭吗?念阿弥陀佛的功德,你看《十六观经》,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犯了什么戒,还不给你消灭吗?释迦牟尼度弟子有二个法门,一个遮护门,一个摄受门。按戒律讲,不能方便,犯了四根本戒,不通忏悔,驱除佛法海外。犯波罗夷,等于人断了头一样,怎么能活?那是遮护门,怕你犯戒。但是你真正犯了,能不要你这个众生吗?经上说摄受你,你只要至诚悔改,五逆重罪都能消灭,你犯四根本戒不能消吗?但是你要精诚,你要知道诸佛的功德,你天天念佛,不能像小孩唱山歌一样。你不知道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等于你在地上捡了一颗钻石,你不晓得它的价值,把它当成琉璃珠,那钻石就没有价值。你晓得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还不能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吗?你要知道佛菩萨的功德,再拜《三千佛名经》,普通叫拜千佛,再拜《万佛名经》、《万佛忏》,还有《慈悲三眛水忏》、《梁皇忏》、《地藏忏》、《净土忏》。都是诸大祖师依着经编的,叫我们求忏悔,不是叫我们换几个钱,我们现在天天为信徒拜忏,忙得不可开交,今天拜《大悲忏》,明天拜《梁皇忏》,拜了七天赚了不少钞票,自己根本没有求忏悔的心,那不是冤枉费力吗?你出家就是为了几张钞票,那叫贩卖如来,你贩卖如来不是罪过吗?你为什么不修行了生死?你为什么不发菩提心度众生?这样出家出得冤枉,你去拜《三千佛名经》,拜《万佛名经》,要诚心,什么罪都能消。《万佛名经》,是迦叶尊者为末法时代犯根本戒的人问的,末法时代弟子犯四根本戒,不通忏悔,怎么办?佛说念二十五佛名,拜二十五佛名,根本戒就能消灭。我看到这一段马上泪如泉涌,一下子两行眼泪流下来,佛真是大慈大悲,不舍弃众生啊!末法时代众生受了戒,不知道什么叫做戒,糊里糊涂犯了戒,被驱除到佛法海外,不是等着堕地狱吗?好好的拜佛,没有罪不能忏悔,但是你要至心诚恳。拜佛,能消除恶业障;忏悔,能消除恶业障;劝请,消除谤大乘法的罪过;随喜功德,消除嫉妒障碍的罪过;回向,能消除贪念三界的罪过。你只要诚心礼拜诸佛,相信《水忏》去拜《水忏》,相信《大悲忏》去拜《大悲忏》,都有功效。你就依着我们的晚课去拜,拜八十八佛,加上阿弥陀佛八十九佛,什么罪都能消灭,但你要诚心忏悔。
壬二、一行广说(分二)
癸初、寄问
云何修行止观门?
「壬二、一行广说」,分二科。「癸初、寄问」,前面四门,第一布施门、第二持戒门、第三忍辱门、第四精进门,都是略说。禅定门、般若门合成止观门,要广说。「云何修行止观门?」如何修行止观门?
癸二、释相(分二)子初、略明(分三)
丑初、止
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
「癸二、释相」,分二科。「子初、略明」,再分三科。「丑初、止」,先说止,再说观,再合起来说。
「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你要修止,顺境、逆境,一切境界你都把它观空,都把它停止下来。境界不出六尘,你去攀缘六尘,六尘才变成魔。你不去攀缘六尘,把攀缘的心停止下来,六尘是六尘,我的心是我的心,我的心清净了。前面讲心真如门、心生灭门,解释了很多,你得把它用上,那一切境界相怎么止呢?你看真如门,一切法都是真如不守自性生出来,变成阿黎耶识,由阿黎耶识生出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唯识变现,除了识没有境界,这是法相宗说的唯识无境,除了我的心,哪有境呢?你再看生灭门,一切境界不出九个相。最初一念妄动生业相,由业相而能见相、境界相,到智相才变到心外成境界。除了我的心,哪有境界呢?动,才起业相;不动,天下太平,什么境界当体就空。前面解释分心真如门、心生灭门的道理,你要注意去研究,就能把一切境界观空。你修华严观,最初也是空一切境界,华严三观,第一个真空绝相门,也是用这个功夫。「随顺奢摩他观义故」,「他」字念「ㄊㄨㄛ」,梵语「奢摩他」,翻成中国语叫「止」。「奢摩他观」,就是止观。「随顺」是一种下手的方便,你停止一切境界相,把一切境界观空,就是随顺止观,不是正观,这是方便观。
丑二、观
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丑二、观」,第二科讲观。「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前面生灭门,讲到什么叫生灭?什么叫生灭因缘?什么叫生灭因缘相?现在你都把它用上。「分别」,就是观想,分别一切法皆从因缘生,一切法当体都是空的,这个分别就叫观。「毗钵舍那」的「那」是梵音,念「ㄋㄨㄛˊ」,维那「ㄋㄨㄛˊ」师,不能念维那「ㄋㄚˋ」师。「毗钵舍那」,中国话翻作「观」。这个观想,是观的观想,观想一切法生灭因缘相,一切法怎么生灭?净法生灭、染法生灭,互相熏习生灭,用始觉智来观,就是把前面生灭门的道理都用上来观。
丑三、双顺
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丑三、双顺」,「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你先修习止,能把一切境界相止住,不去攀缘外境。再去修观,观一切法从因缘生灭,生生灭灭,皆有因缘的生灭。这二个观,叫随顺奢摩他、随顺毗钵舍那,怎么随顺呢?这二个观就是一个观,你停止一切境界,什么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境界本来是因缘所生,没有真实的境界,你就能止了。你怎么观?观因缘生灭不就止了吗?所以止和观是一个道理,渐渐修习合一。「不相舍离,双现前故。」修习三步功夫,最初先修止,再修观,止不是观,观不是止。第二步,止中带观,观中带止。第三步,止即是观,观即是止,二个观合一,这是略明止观门。
子二、广说(分三)丑初、修止(分五)寅初、修止方法(分二)卯初、胜人能入(分二)辰初、托静息心修止方便(分二)
巳初、约外缘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
「子二、广说」,广说止观门,分三科,「丑初、修止」,先说修止,再分五小科。「寅初、修止方法」,分二科。「卯初、胜人能入」,「胜人」,不是指证圣果的圣人,是发大心要修真如三昧的人,是在一般凡夫之中发心大,能入止。你不发大心,根本不会修行,怎么能入止呢?「能入」是入止,再分二科。「辰初、托静息心修止方便」,再分二科,地方喧闹,止修不来,「托」是依托,你必须先依托一个静的地方,境界静了,环境好了,再息你的妄想心,叫它不动,这就是修止的方便,由方便再证入。先修方便,再分二科。「巳初、约外缘」,就外缘说修止的方便。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这就是外缘,你先找一个静=的地方,一、深山绝人之处,古人修道入山唯恐不深。人迹不到,游山玩景的人不到的地方,才算静处。二、阿兰若,就是离开村庄、城市,听不见牛叫的地方。三、虽然在城镇、聚落里,在寺院里有一个静室。比方海会寺在基隆市郊,现在附近居民越来越多,然而比较起来,海会寺里面还是比外面安静,那么你有个静室就可以修止了。你在深山,或在阿兰若处,要先找一个静处,就是听不到声音的地方。「端坐正意」,先要端身而坐修止,行住坐卧都要止,用功下手先打坐。因为坐下来容易止,先从坐的威仪下手,坐的威仪要端,就是正坐,有跏趺坐,半跏趺坐。怎么叫跏趺坐呢?趺是脚背,跏字是后人添上足字旁,古早就是「加」字,把二个脚背交加起来,叫跏趺,现在我们说盘双盘。年老腿硬或是腿盘不起来,只盘一条腿,叫半跏趺坐。跏趺,先把左腿盘起来,再把右腿加上去,你去详细看注解,连同天台智者大师的《小止观》对着看。《小止观》第四段讲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端坐」就是调身,「正意」就是调心,这里没有说调息。「正意」,就是直心正念真如,空一切境界相,你念到真如上,妄念、杂念不起,一切境界相空了,这是就外缘说修止的方便。
巳二、内自安心明修止次第(分二)午初、约坐修止(分二)
未初、离倒境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未二、除依前倒境所生妄想之心亦遣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