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使人愛著。巳五、食差顔變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顔色變異。辰二、明其對治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于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
「卯二、廣辨魔事」,魔分開來很多樣子,下面要廣明魔事,分二科。「辰初、先顯魔事」,再分五小科。「巳初、現形說法」,魔可厲害,順境的魔,你想見佛、菩薩,要聽佛法,他現形說法。「或現天像」,你相信天公,他給你現天公像。「菩薩像」,你相信菩薩,他給你現菩薩像。「亦作如來像」,你相信佛,他給你現如來像。「相好具足」,你一看!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還放光明。「或說陁羅尼」,梵語陁羅尼,中國話叫總持,就是持咒。你相信密宗,歡喜持咒,他教你一個好咒。「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你相信大乘六度法門,他說大乘六度法門給你聽,講得天花亂墜。「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跟你說平等法,跟你說空門、無相門、無願門,這叫叁解脫門,也叫叁叁昧。「無怨無親」,跟你說怨親平等,你要發心,你的冤家對頭,和你親近的人都是平等的,跟你說的都是無上的佛法。那麼最後他怎麼魔你呢?「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他跟你說斷滅空,沒有因沒有果,才是真正涅槃的境界。大乘佛法講到平等的境界,叫做超因超果,《梵網經》:「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他說是撥無因果,根本沒有因果,因果是個假相。所以他教你,先順著你的根機,說佛法給你聽,最後說個魔魔到你。
「巳二、得通起辨」,還加被你得神通起辯才,那你非相信不可。「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他叫你得宿命通,過去多少代的事都知道,還有天眼通,來生來世怎麼樣,你都知道。「得他心智」,得他心通,人家心裏動念,你都知道。「辯才無礙」,還得了無礙的辯才。「能令衆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他叫你開智慧,叫你起神通,叫你得辯才,最後魔你,叫你貪圖世間名利。你有了神通,有了辯才,會講經說法,很多信徒相信你,名望大起來,紅包很多,你動貪心,結果你上了魔的當。前面是給你講經說法,叫你撥無因果,這裏他來魔你,叫你貪圖名利。
「巳叁、起惑造業」,惑就是煩惱,他魔你叫你起煩惱,再叫你造業。「又令使人數瞋數喜」,又使人變了性,一天發好多次脾氣,歡喜好多次。「性無常准」,精神失常。「或多慈愛」,或者慈悲心變成愛見,見了什麼人都愛,乃至于見了狗、貓,都愛得不得了。「多睡」,得了瞌睡魔,從早到晚昏沈。「多病」,不是這個病,就是那個病,根本不能研究教理,根本不能修行用功。「其心懈怠」,多睡多病,他自然就懈怠了。「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或是突然間發了勇猛心,要修行用功,修行不到叁天,又退下來。「生于不信」,覺得用功沒有效力,他不相信了。前面講由疑而不信,這時候由不信而多疑。「多疑多慮」,多疑就多思慮,多打妄想。「或舍本勝行,更修雜業。」本來參禅,他說不要參禅,要修唯識觀;本來修念佛,現在不要修,要修密宗。本來修真如,他不修了,認爲真如叁昧沒有什麼可證得的,舍棄根本殊勝的行門,修其他的雜業,用佛法來破佛法。「若著世事種種牽纏」,修其他雜業還是佛法,還是行門,他怎麼魔你?叫你貪圖世間法,牽纏不舍,雜業不能修,其他的行門也不能修。
「巳四、授定得禅」,他還能傳授給你定功,還能叫你得禅定。「亦能使人得諸叁昧少分相似」,他是鬼神,根本沒有得到真如叁昧,他叫你少分相似得了定。「皆是外道所得,非真叁昧。」他叫你得的都是著事相的定,外道的定,不是真正佛教的叁昧,更不是真如叁昧。「或複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叫你得定,一坐七天在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在定中有天人給你送供養,得到很甘美的飲食。「身心適悅」,吃了身心很舒適、很愉悅。「不饑不渴」,七天不喝不吃,不會饑餓,也不會口渴。「使人愛著」,出了定,還想入定,入了定就有好吃的,使人愛著不舍。
「巳五、食差顔變」,吃飯沒有標准,連臉孔的顔色,也變化無常。「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顔色變異。」這鬼神加被你,你修定得定,有了本事,吃一點點飯,一天都不餓。還有一個本事,一個人能吃幾個人的飯,本來吃兩碗飯,變成吃八碗飯。臉孔的顔色突然間變紅,突然間變白,顔色時常起變化。
「辰二、明其對治」,有魔事現前,怎麼對治呢?「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于邪網。」邪魔太多縱橫交織,好像網一樣,把你網住,你要常常用智慧觀察,不要墮落到邪網裏。「當勤正念,不取不著」,你應當精勤保持正念,不要取著于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自然會消滅。「則能遠離是諸業障」,這些業障自然會遠離。
寅四、簡僞異真(分二)卯初、舉外內二定,以別邪正(分二)
辰初、明邪定應知外道所有叁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辰二、明正定真如叁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
「寅四、簡僞異真」,料揀魔境是假的境界,跟真的境界不同,分二科。「卯初、舉外內二定,以別邪正。」邪魔外道修的是心外之定,真如叁昧是心內之定,分別邪定、正定,再分二科。「辰初、明邪定」,「應知」,你怎麼知道用智慧觀察?你學的教義教你用智慧來觀察。「外道所有叁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外道的定,是世間定,得了外道定,根本不能超出叁界。他下手就不能空外面境界,著相修行,得了外道的定功,就貪名貪利貪恭敬。所以我們學《大乘起信論》,沒有修行之前,就先防護貪名貪利貪恭敬的心,你將來不會上魔的當。魔要引誘你,叫你貪世間的名,貪世間的利,最初一下手就不貪,心裏沒有空檔,魔不能趁隙而入。所以學講經說法,乃至于學傳戒,當了戒師父,要把這叁個難關防護好,貪名貪利貪恭敬,你不是上了魔的當嗎?你以爲你是一個善知識,其實是魔指使你。外道定貪著事相,他的心,你看《八識規矩頌》,就是七識的心,就是我執,與四個煩惱:我見、我慢、我愛、我癡相應。這裏沒有說我癡,有了我見、我愛、我慢,就是愚癡,合起來變個名字叫我執。所以你要先空外境,還要空內心,把我見、我愛、我慢、我癡的煩惱都空掉,沒有我,誰來貪名貪利貪恭敬呢?你爲什麼要貪名貪利貪恭敬?就是我執起的作用。
「辰二、明正定」,講正定。「真如叁昧者,不住見相」,「住」就是執著,真如叁昧,不執著能見之心。「不住得相」,也不執著所得的境界,空能所。這是入定以後,不起能所,能得所得都不起。「乃至出定」,出了定。「亦無懈慢」,不起懈怠、我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馬鳴菩薩不說頓超,他度初發信心的人,修真如叁昧相應,入了定, ,不起能見之心,不起所得的境界,能所降伏住,出了定不懈怠、我慢,煩惱漸漸的微薄。
我常常跟諸位講:你用功了一年,回頭看看,今年是不是比去年煩惱輕了一點?輕了一點你就進步了。比方我貪愛心很重,是不是今年比去年貪愛心輕了一點?我的瞋恨心很重,動不動就發脾氣,是不是比去年發脾氣少了一點?少一點就是你進步了,就是煩惱微薄了。
卯二、對理事二定,以明真僞(分二)
辰初、明理定若諸凡夫,不習此叁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辰二、明事定以修世間諸禅叁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見,系屬叁界,與外道共,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
「卯二、對理事二定,以明真僞。」外道定著事相,叫做僞定。真如叁昧講理性,叫做真定,分二科。「辰初、明理定」,先說明理定。「若諸凡夫,不習此叁昧法,得入如來種性」,這是對凡夫說法,初發信心的人還是凡夫,要是不修習真如叁昧法,想入于如來種性,入到十住位,叫做如來種性位,「無有是處」,決定沒有這個道理。你對真如叁昧的理性都不懂,不修真如叁昧,怎麼能入到十住位,所以十住位根本就不會證得。
「辰二、明事定」,「以修世間諸禅叁昧」,色界天修四禅定,無色界天修的四空定,合起來叫四禅八定,還有修數息觀、不淨觀,統統是世間叁昧。「多起味著」,世間叁昧有一種禅樂,就是一種滋味,等于我們吃了好東西,得了很好的享受,吃了一回還想再吃,修世間禅定著事相,也是這樣。你不得定還不要緊,得了定你就執著不舍,所以世間禅總名叫做味禅,它有一種禅樂的滋味。「依于我見」,你修世間禅,一定有能見之心,才有所得之禅,依于我見你得了禅定。「系屬叁界」,你就算得到非想非非想定,在無色界天頂,還超不出叁界。「與外道共」,修外道定也能得禅定,但是都是著相得到的。我們佛弟子若修世間禅定,那就與外道相共。「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佛弟子不能修世間禅,爲什麼佛經上還要開導我們,散亂心多的衆生就修數息觀,貪欲心多的衆生就修不淨觀,爲什麼叫我們修世間禅?因爲有善知識護持你,善知識是過來人,他知道你散亂心多,修真如叁昧修不來,叫你先修數息觀;你貪欲心重,修真如叁昧修不來,叫你先修不淨觀。如此類推,修小乘的滅盡定,也是從色界四禅過來,先得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不從四空定,直接入滅盡定。小乘家的定,也是從世間禅過來,那都是前方便,有善知識護持。你得了世間禅,善知識再引你進一步,把這個禅舍掉,像《天臺小止觀》,叫我們修小止觀,但是後面附帶天臺智者大師說的《六妙門》,第一個妙門修數息觀,因爲衆生散亂心多,修止…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