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修不來,所以先叫你修數息觀。第二個妙門修隨息觀,第叁個妙門再修止觀,有善知識護持引導你。你要是離開善知識去修定,一定起外道見。因爲你得了定,你就執著它有一種禅樂,叫你舍,你決定不肯舍。你本來是佛弟子,起了外道的知見,就永遠出不了叁界,不但菩薩的叁賢十地證不得,連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也證不得。
寅五、示益勸修(分二)
卯初、總標
複次精勤專心修學此叁昧者,現世當得十種利益。
「寅五、示益勸修」,開示修真如叁昧的利益,勸我們修真如叁昧,分二科。「卯初、總標」,「複次精勤」,重複次第不懈怠,「專心修學」,不二念,一心的修,「此叁昧」,就是真如叁昧。「現世當得十種利益」,開示我們現世就能得到十種利益,勸我們修真如叁昧。
卯二、別解(分叁)
辰初、善友攝護益
雲何爲十?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卯二、別解」,分別解釋十種利益,分叁科。「辰初、善友攝護益」,你修真如叁昧,就有善知識、善道友來保護你。「雲何爲十?」現世能得到哪十種利益呢?「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你修真如叁昧,就入于如來種性,是真正的佛弟子,十方諸佛、諸菩薩都來護念你。前面說修不好會著魔,你修真如叁昧,十方諸佛、諸菩薩都來護念你,你還會走錯路嗎?還會著魔嗎?決定不會。
辰二、離障益(分二)
巳初、離外惡緣障(分二)午初、離天魔現形二者不爲諸魔惡鬼所能恐怖。午二、離外道邪惑叁者不爲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所惑亂。巳二、離內惑業障(分二)午初、離惡業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午二、滅惑障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
「辰二、離障益」,不會生障礙,分二科。「巳初、離外惡緣障」,你修真如叁昧,自然能離開心外惡緣的障礙,再分二科。「午初、離天魔現形」,能遠離天魔現形的障礙。「二者不爲諸魔惡鬼所能恐怖。」你修世間的禅定,時常有天魔、鬼神來擾亂你。前面講過,鬼裏面包括神,善神、善鬼不會擾亂你,會擾亂你的是惡鬼,惡鬼現形叫你恐怖。你修真如叁昧,天魔不能現形恐怖你,惡鬼惡神也不能恐怖你,因爲你一下手就空一切境界相,「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叁界以內諸法不出我自心變現,不出我的唯識變現,連天魔、惡鬼、惡神也是。我一念不生,哪裏有天魔,哪裏有惡鬼?你懂得這個道理,再修真如叁昧,天魔、惡鬼不現形恐怖你,有這個利益。你修定時,見恐怖境界,都是你心裏不清淨,你自己著了相,他才現形恐怖你。你修真如叁昧,一下手就不著相,不會有惡神、惡鬼來擾亂你。
「午二、離外道邪惑」,「叁者不爲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所惑亂。」其他經論說九十六種,這裏怎麼說九十五種?印度修道的種類,一共九十六種,其中一種是佛道,除了佛道以外,其他的道派有九十五種。在佛教說,那九十五都是外道,外道崇拜的有他相信的神、鬼,不爲他所惑亂,他迷惑不了我。外道講的道理不出叁界,我修真如叁昧,我的道理比他們高,他怎麼能惑亂我呢?
現在沒有人講佛法,連《大乘起信論》也沒有人講,發心出家,什麼佛法也沒有聽到,一點道理也不懂,除了吃素,除了過去祖師編的《朝暮課誦》外,什麼功也不會用。做早晚兩堂功課也是修行用功,他不懂,他說早晚課誦是常住的公事,我在常住這兒吃飯,我應該替常住做這公事,他不認爲那是他的修行,這叫做可憐愍者。他沒有用功,遇見外道來講道,七說八說,他就相信了,尤其一貫道,秘密傳道,出家人就有信一貫道的,你說可憐不可憐!那是因爲他出家沒有聽過佛法,你要是聽到《大乘起信論》,你修真如叁昧,外道的鬼、外道的神,惑亂不了你,何況是外道的人呢?這是第叁種利益。
「巳二、離內惑業障」,天魔、餓鬼、外道的鬼神,是心外惡緣,現在心外的魔不能魔你了,心內還有惑,惑就是煩惱,你只要修真如叁昧,心內的煩惱不能擾亂你,分二科。「午初、離惡業」,你所有的惡業都能遠離。「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你修真如叁昧,是佛法中最高深的法,你就不會開口亂說,毀謗甚深的佛法。你不造謗法之罪,以前造過的重罪業障就漸漸消滅。你修真如叁昧等于太陽光,你的重罪業障等于一大塊冰,冰結得很久,不容易融化,但是見到太陽慢慢就會融化。你只要修真如叁昧,你那重罪惡業障不起障礙,慢慢就消滅了。
「午二、滅惑障」,惑從哪裏來?由煩惱來。「惑」就是貪、瞋、癡等煩惱。「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覺觀」是舊翻譯,新翻譯翻成「尋伺」,尋求伺察的心,這個「覺觀」不是正當的覺觀,是惡覺觀,就是由疑心起的。你修真如叁昧,你疑惑正法的煩惱不起,惡覺觀不生,就能滅除疑惑正法而起的惡覺觀。
辰叁、行成堅固益(分五)
巳初、于理信增六者于如來境界,信得增長。巳二、處染不怯七者遠離憂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巳叁、不爲緣壞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爲他人所惱。巳四、無世滋味九者雖未得定,于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減損煩惱,不樂世間。巳五、得深禅定十者若得叁昧,不爲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別修止門竟
「辰叁、行成堅固益」,你要是修成真如叁昧,永遠不會破壞,分五小科。「巳初、于理信增」,對于真如妙理的信心,逐漸增加。「六者于如來境界,信得增長。」大乘經、大乘論說如來、諸佛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你起疑:唉呀!我什麼時候能得到這個?那是諸佛得到的,我一個薄地凡夫,怎能得到?那你就退了。你要是修真如叁昧,沒有得到真如叁昧,如來的境界你也不會懷疑。你要是真正得到真如叁昧,一個凡夫也可以得到不可思議境界,何況成佛呢?你對于如來、諸佛不可思議的境界,信心就漸漸增長起來。
「巳二、處染不怯」,你要度衆生,必須到衆生的境界裏面去度他,衆生的境界都是染汙境界,在衆生的染汙境界中弘法利生,你不怯弱、不害怕、不恐怖。「七者遠離憂悔」,你修真如叁昧,假若得到真如叁昧,你去度衆生不會起憂惱後悔之心,認爲當初不該發菩提心度衆生,結果爲度衆生引生很多煩惱,還是自己了生死去了,這就退墮二乘。爲什麼退墮二乘?起了憂悔之念。你要是真如叁昧修成了,永遠遠離憂悔之念,不會再憂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自己的生死沒了,要去度衆生的生死,勇猛不怯弱,因爲曉得生死本來是空的,我得了真如叁昧了,我更有把握,在生死之中去弘法度衆生,不會再生怯弱之心。二乘人怎麼到叁界外不回來呢?他「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他看見生死之法像冤家對頭,害怕得不得了!你真如叁昧修成了,你發菩提心,去行菩薩道,在生死道中不害怕。
「巳叁、不爲緣壞」,不被外緣擾亂毀壞。你要弘法利生,衆生不是好度的,千差萬別的衆生,不出二種境界,一種順境,一種逆境,你去度衆生,遇見財、色、名、食、睡五欲境界,順境現前,你被它轉了,爲順境所惱亂。不順的境界,衆生不聽你的開示,你不生煩惱,他叫你生煩惱;你不動瞋恨,他叫你動瞋恨。逆境現前,我也不爲逆境所惱,爲什麼呢?我修真如叁昧,我空一切境界相,我知道衆生的境界本來空,但是衆生不知道空,我才來度他,我怎麼能跟衆生一般見識呢?「八者其心柔和」,修真如叁昧的人,心是柔和的。「舍于憍慢」,外面惱亂的境界都是你自心招來的,你驕傲、我慢,外面生出來逆境,招出來魔,就有比你還驕慢的衆生來跟你結冤家,你就被他所惱亂。「不爲他人所惱」,我心裏很柔和,不驕傲,也不我慢,度衆生是我的本份,我隨力隨分弘法利生,你對我不起,我曉得境界本空,我不被你所惱亂,你叫我動瞋恨,我不動瞋恨。
「巳四、無世滋味」,第八種是不起憍慢,不爲逆境所惱亂,第九種是不爲順境所惱亂,你要去度衆生,衆生對你恭敬、禮拜、供養,財、色、名、食、睡的境界現前,你不會被它所轉動。「九者雖未得定」,你只要精勤專心的修真如叁昧,雖然還沒有得到真如叁昧的大定,「于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減損煩惱」,「時」是時間,「處」是空間,在一切時間、空間,都能減損煩惱。「不樂世間」,你不會好樂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世間的五欲之樂,你都看得很淡、很空,沒有滋味。
「巳五、得深禅定」,「十者」,第十種利益。「若得叁昧」,假若你得到真如叁昧,「不爲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一切音聲叫做「禅刺」,等于在你身上紮了刺,雖然刺很小,它紮上你就受不了。「刺」就是刺激,音聲能刺激你的心,你要修定,聽見聲音,打你的岔,叫你驚心動念坐不住。所以前面講,你初下手得找寂靜處:一、深山裏。二、離開人間叁裏到五裏的阿蘭若。叁、寺院的靜室,就是避免音聲的刺激。可是你真正得到真如叁昧,外面聲音空了,不爲聲音驚動,無論汽車聲、火車聲、飛機聲,就是天上打大雷,你也不害怕,不爲它所動。修止,有十種利益,第十種才是得到真如叁昧以後的利益,第九種「雖未得定」,你只要精勤、專心的修,雖然沒有得到定,前九種利益都可以得到,不會叫你空過光陰。「別修止門竟」,講到這裏把修止這一門講完了。
醜二、修觀(分叁)
寅初、明修觀意
複次若人唯修于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惑,不樂衆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
「醜二、修觀」,分叁科。「寅初、明修觀意」,修止就好了,爲什麼還要修觀呢?把大意先說一說。「複次若人唯修于止…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