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心沈沒。」「若人」就是修止用功的人,單單修止不修觀出了毛病,止,是止外境,止心裏面的妄念,天天止,心就沈沒下去。「或起懈惑」,或者生懈怠心,外面的境界都是假的、空的,還去貪圖什麼呢?他起懈怠,不像以前那麼精進用功。禅宗講落到無事家,他功夫用不起來,惡事不做,善事也不做,一懈怠,你叫他行菩薩道,他不行了。「不樂衆善」,他不歡喜好樂做一切功德,大善事不做,小善事也不做。「遠離大悲」,大悲心是菩薩道的根本,你叫他度衆生,他不去度,遠離了大悲心。「是故修觀」,所以應當修觀。禅宗是大乘,不是小乘,落到無事家的很多,住禅堂一輩子,你叫他出來弘法利生,他什麼事都不做,怎麼這樣呢?他在禅堂住久了,兩條腿不疼了,用功提不起來,懈怠,好事他不做,壞事他也不做,成了這樣的大乘弟子,禅宗喝斥得很厲害,叫懈怠鬼,簡直拿他沒有辦法。
我湖北漢陽歸元寺在受戒的時候,叫新戒參加打禅七,我們兩條腿酸得厲害,在小廟出家打坐,早晚坐一會兒就下來,腿一疼就放開。打禅七最長的香,坐到一點叁刻鍾,腿疼得幾乎要斷了,坐了幾天,大師父問我,大師父就是維那師,他跟我很有緣,我是大沙彌頭,所以常跟我說話:「你坐了二、叁天,怎麼樣?」我說:「參禅當然好,就是腿疼得厲害!」大師父說兩句話,我記一輩子,他說:「腿子疼不算病,腿子不疼才要命。」那是經驗之談,你腿子疼,能放開腿子嗎?不許你放,你放開腿就得挨香板。痛得不得了,你忍不住,就得參話頭:「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你本來看不上話頭,因爲腿疼沒有辦法,只好念,這腿子疼不算病,還能提起話頭來念。「腿子不疼才要命」,我們新戒都坐在止單位子下面,止單位子上面的老修行,一止靜他就點頭,香板一過來他就醒,他能躲香板,他的腿一點都不疼,功夫可用不上,這不是要了法身慧命嗎?就是因爲他單修止不修觀的毛病。沒有禅堂好住,他一個人要去住山、住洞、住茅蓬,他沒有學過《大乘起信論》,單去修定,就是去修止,他只要有飯吃,你叫他離開茅蓬,到大廟當住持,他也不幹,爲什麼他有茅蓬住就滿意了,這就是心沈沒了,落到懈怠境界自己不知道,這樣什麼善事他都不願意去做,所以要修觀。
寅二、辨觀相(分四)卯初、法相觀(分四)
辰初、明無常觀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爲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辰二、明苦觀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辰叁、明無我觀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于雲忽爾而起。辰四、明不淨觀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汙,無一可樂。
「寅二、辨觀相」,修觀是什麼相狀、什麼樣子?分四科。「卯初、法相觀」,先修法相觀,再分四科。「辰初、明無常觀」,要說明無常觀。「修習觀者」,你先修止再修觀,「當觀一切世間有爲之法,無得久停」,你要先修無常觀,小乘要了生死,大乘也要了生死,你爲什麼去住禅堂?爲什麼住山、住洞、住茅蓬?大乘不是要了生死,還要度衆生嗎?那麼你在茅蓬裏腿不疼了,天天坐,你住一輩子,時間不等你,生命也不會等你,一切世間法都是無常的,不會長久停留。「須臾變壞」,很短的時間就變壞,你以爲幾十年的生命很長,轉眼之間就過去了,你觀到這兒要起警策心。
「辰二、明苦觀」,說明苦觀。「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叁苦、五苦、八苦,逼迫身心,《大乘起信論》講的都是苦的根本,念念生滅是個大苦,你證得真如叁昧了嗎?你證得真心了嗎?沒有證得,你天天在那兒打坐是個妄心,妄心是念念生滅,你觀想到念念生滅是一種大苦。身外的苦,都是你念念生滅的心引出來的,所以《起信論》講苦觀,觀這念念生滅的心才是大苦。
「辰叁、明無我觀」,說明無我觀。「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無我,由過去到現在,由現在到未來,叁世間找不到個我,叁世間根本就沒實在的法,哪裏有個我呢?因爲有個我才有叁世,叁世間的法都是如幻如化的。由此你觀到,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不要說觀前生前世,在座諸位想想:你過去幾十年怎麼過來的?不是像作場夢一樣,哪裏有個真我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現在所念諸法轉眼就過去,就像天上打雷掣閃電一樣,亮一下就過去了。「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于雲忽爾而起。」你再念到未來諸法更是打妄想,未來所念諸法,好像天上雲彩忽然起來,哪有實在的東西?叁世間的法都不真實,你怎麼會真實呢?所以要作無我觀。
「辰四、明不淨觀」,說明不淨觀。「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汙」,作不淨觀,你觀到我們的身體不淨,推而廣之,一切人,乃至于一切畜生,統統不淨。正報不淨,依報也不淨,娑婆世界是個塵世,山河大地沒有一個清淨的地方。你們去看《會閱》注解得很詳細,第一、種子不淨,父精母血都是汙穢的東西,父精母血結胎,把我們生出來,所以種子都不淨。第二、住處不淨,你在母親肚子裏住了十個月,母親肚子是最汙穢的地方。第叁、自體不淨,你剛出胎,身體叁十六樣東西,經上說沒有一樣幹淨的。第四、自相不淨,身體之內統統不幹淨,外相九竅常流不淨,臉上有七個竅,竅就是洞,常常流不清淨的東西,大便道、小便道流出來的,更是臭不可聞,不光是九竅,渾身汗毛洞眼,統統排泄著臭東西。你不洗澡,別人聞不得,你自己也聞不得,統統是臭的,究竟不淨。等你死了,更是臭不可聞,死了燒成灰,還是不幹淨,所以你觀察自己就不起執著了。你再觀察一切正報,一切衆生不淨;觀察一切依報,山河大地都是塵土,統統不淨。「無一可樂」,沒有一樣可以令人生歡樂之心。
卯二、大悲觀
如是當念一切衆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舍難離,而不覺知。衆生如是,甚爲可愍。
「卯二、大悲觀」,「如是當念一切衆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你觀察一切衆生,不是今生幾十年,不是前生前世,自從無始世以來,都因爲受無明所熏習起了妄心,一念妄動生起業識,由叁個細妄想,再變六個粗妄想,九相念念生滅,外身、內心,令這個心念念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自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都受一切身心大苦,苦者逼迫爲義,逼迫到我的身、我的心,身心受了苦,身心無始以來就受生滅之苦,是個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現在受無量數逼迫,人在這兒受果報,除了受苦就是受苦。「未來所苦,亦無分齊。」未來所受的苦,也沒有邊際,永遠苦下去。「難舍難離」,一切衆生還不知道苦,還愛著身體,等知道了,想舍開苦還不容易。「而不覺知」,他爲什麼難舍難離?他不知道是苦,叫愚癡,他還以苦爲樂,叫顛倒,愚癡顛倒。「衆生如是」,你觀察一切衆生都是這個樣子。「甚爲可愍」,平常講:「觀衆生苦,發菩提心。」《普賢行願品》中間還有一個大悲心,觀衆生苦,發大悲心,由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要度衆生。衆生可憐愍,明明在受苦,他不覺知,還以苦爲樂,所以難舍難離,永遠苦下去,衆生愚癡顛倒,甚爲可憐,甚可憐愍!
卯叁、大願觀
作此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徧于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
「卯叁、大願觀」,「作此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徧于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衆生太可憐了,他不知道苦,還以苦爲樂,永遠苦下去,苦到未來際,沒完沒了,思惟到這裏,你就應該發起勇猛心,立下大誓願:「衆生無邊,我誓願度脫!」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衆生也無量無邊,我怎麼度得完?先令我的心離分別,我要證真如叁昧,我的心離開分別心,分別心就是妄想心,離開分別妄想,我的身任運自然,十方世界都可以去示現,去度衆生,修行一切諸善功德。這就是修觀的好處,光修止,像死水一樣沈沒下去,要修觀,要發大誓願。「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衆生」,聲聞戒都是盡形壽,你受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時,得戒和尚問你:「盡形壽能持否?」盡你的身形,一生一世不犯戒就夠了。菩薩戒則不是,菩薩戒要盡未來際,一定要發長遠心,你今生發菩提心度衆生,衆生沒有度完,要永遠度下去。度衆生教他修真如叁昧,真如叁昧他不懂,懂了他也修不來,你得用無數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的衆生。衆生的根性不一,才有八萬四千法門,所以你要:一、衆生無邊誓願度,勇猛大精進。二、煩惱無盡誓願斷,要離分別心。叁、法門無量誓願學,要用種種方便。四、佛道無上誓願成,度一切衆生都成佛。
「令得涅槃第一義樂」,要度衆生到哪裏呢?把衆生度成佛,令衆生證得涅槃,涅槃是第一義的真樂,這就是我們的第四個大願: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個大願叫四宏誓願,合起來就是一個菩提心,再推到根本,就是一個大悲心。發了四宏誓願,依著你的大願來修行用功,叫行菩薩道。聲聞律通大乘,大乘叫叁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我們登比丘壇的時候,叫你發上品心,得上品戒,如何是上品心?就是叁聚淨戒的心,這是登比丘壇聲聞律儀,聲聞律引你發菩薩心,得戒和尚開示:你們應該發上品心,求上品戒,什麼是上品心?新戒跟著念下去,登壇的新戒能否聽懂是個問題?而且登壇時心裏很緊張,沒有聽清楚,上品心他沒有發,怎麼能得到上品戒?所以我變更方式,登壇時候我教他發上品心,接著新戒回答:「誓斷一…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