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P41

  ..續本文上一頁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這樣新戒的上品心不是發了嗎?今年我們傳戒,白聖老法師當得戒和尚,淨心法師當開堂和尚,還是這樣教,我心裏很歡喜。發上品心,不就是菩薩的叁聚淨戒嗎?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不就是攝律儀戒?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不就是攝善法戒?誓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不就是攝衆生戒?所以四宏誓願,也就是叁聚淨戒,爲什麼要成佛?成佛爲度衆生,四宏誓願,以衆生無邊誓願度爲目的,其他叁個大願都是方法。

  斷煩惱,爲度衆生而斷煩惱:學法門,爲度衆生而學法門;成佛道,爲度衆生而成佛道;成佛道不是成阿羅漢道,成了阿羅漢,他不度衆生,他到叁界以外入偏空涅槃,他自己生死了脫,他不管衆生的苦惱。發菩提心是觀衆生苦,起大悲心,由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要度衆生,你自己的煩惱不斷,怎麼度衆生呢?這裏就要斷分別心了。你不學無量法門,怎麼度無量衆生呢?這裏就說以無量的方便來度衆生,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這裏沒有說佛道無上誓願成,「令得涅槃第一義樂」,不是令衆生成佛?你自己不成佛,怎麼能令衆生成佛?你不成佛,你的福報不具足、智慧不具足,你度衆生決不能滿願,所以成佛道是度衆生的究竟方便。成佛福報具足、智慧具足,才能普度一切衆生。你沒有成佛,智慧不具足,自己還有生相無明,你度衆生就有一分無明的障礙。度衆生光有智慧不行,你得有福報攝受衆生。你講經說法,講得天花亂墜,你沒有福報,衆生不聽你的,攝化衆生全得靠福報,所以成了佛,叫福慧兩足尊,正好去度衆生。這四宏誓願把它記得,第一個大願是目的,後面叁個大願是方法。

  卯四、精進觀

  以起如是願故,于一切時、一切處,所有衆善,隨己堪能,不舍修學,心無懈怠。

  「卯四、精進觀」,「以起如是願故」,前面五種行門裏面有精進門,你要修精進觀,「于一切時」,無論在什麼時間,我今年弘法利生,明年還是弘法利生。「一切處」,我在臺灣弘法利生,到了美國還是弘法利生,所有的衆生我都度他。「所有衆善,隨己堪能」,你沒有成佛,甚至十信之心還沒有修圓滿,你能講多少,就講多少,度衆生,你度一個算一個,度兩個算兩個。「不舍修學,心無懈怠。」要常常精進,常常度衆生,你度衆生,自己的行門就增進,你天天度衆生,處處度衆生,你煩惱不斷行嗎?你在度衆生之中,任運自然你的煩惱越來越薄。你不學法門,怎麼度衆生?爲度衆生要學法門,比如你要跟衆生講《大乘起信論》,你不學《大乘起信論》怎麼講?你本來不看《大乘起信論》,這時候不得不看。衆生還沒有聽到《大乘起信論》,你先得到《大乘起信論》的利益,因爲你要先研究,大乘法的妙就妙在這裏,以利他爲自利,你要不舍修學,不起懈怠,這叫精進觀。

  寅叁、結觀分齊

  唯除坐時專念于止,若余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上來別修止觀竟

  「寅叁、結觀分齊」,總結前面所修的種種觀想,有個分際。「唯除坐時專念于止,若余一切」,你在打坐的時候專門修止,止一切境界相,你下了坐就要修觀。「悉當觀察」,你走路的時候要觀察,站著的時候也要觀察,睡覺臥著的時候要觀察,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除了坐的時候專門修止,其余的時間都要修觀,隨時隨處都要觀察。觀察什麼呢?「應作不應作」,這就是持戒的止作二持,應止則止,應作則作。應止則止,你不止就犯。應作則作,這是件功德、善事,你不作就犯戒。聲聞律也講止作二持,何況是菩薩戒呢?所以你出了家,只管利益自己,不管衆生,你天天都犯戒,爲什麼?應止你止了,你沒有作惡,應作的你沒有作。功德善法,無論大的功德、小的功德、大的善法、小的善法,你統統要去作,也就是應作就去作。「上來別修止觀竟」,講到這裏分別把修止修觀講完了。

  醜叁、明雙運(分叁)

  寅初、總標

  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

  「醜叁、明雙運」,分叁科。「寅初、總標」,「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要止觀雙運,不要單方面修止或修觀,初下手是單方面修,前面告訴我們,坐修止,下了坐修觀。但是你要曉得,梵語「奢摩那」、「毗缽舍那」,是「即止之觀,即觀之止」,無論行住坐臥都要俱行,都要雙運,就是進一步,止中帶觀,觀中帶止。再進一步,止即是觀,觀即是止,把它們合成一個。

  寅二、別辨(分二)卯初、約法明俱(分二)

  辰初、即止之觀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複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辰二、即觀之止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寅二、別辨」,分別辨明,分二科。「卯初、約法明俱」,就法相上說明止觀並俱,不是各別的,再分二科。「辰初、即止之觀」,這是止中帶觀。「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複即念因緣和合」,我們學大乘法,先要空一切境界相,一切諸法,本來不生,不來不滅。大乘經的空理,很不容易了解,你了解了,落到空這一方面,單止不作,還沒有大害。就怕落到豁達空那一方面,以爲什麼都是空的,什麼都是假的,「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遭殃禍。」那學大乘法把自己學到地獄裏去。所以你要止觀雙運,你雖然觀察到一切法自性不生,你也曉得一切法因緣和合就生出來,這叫空不礙假。一切法是假相,由因緣生滅,因緣和合起來就生,散了就滅,你怎麼能把因緣和合這一方面丟掉呢?「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要相信因果,做了善事,一定得樂的果報;做了惡事,一定得苦的果報,不會錯誤,因果不會空掉、壞掉。

  「辰二、即觀之止」,下面二句是觀中帶止。「雖念因緣善惡業報」,你雖然念因緣和合就生出來善法惡法,善惡法是因,由善惡之業因,而得苦樂之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你光念善惡果報,變成凡夫法、世間法,你同時還要用止,觀它的自性不可得,這樣你就不會偏到善惡因果著相那一方面。不然,做了一點功德,你就著相,一起執著,就變成凡夫。你要觀自性不可得,因果善惡不會錯誤,你去修善止惡就對了!

  卯二、對障明俱

  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舍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

  「卯二、對障明俱」,說明對治障礙,應該止觀俱行。「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凡夫執著世間法,貪圖五欲之樂,要修止,止一切境界相,就對治凡夫執著世間法的煩惱。「能舍二乘怯弱之見」,修止還有一個好處,二乘人不度衆生,看見生死就怯弱害怕。你曉得一切法自性不可得,生死沒有真實的自性,就在因緣生滅的假相上,去度衆生,你害怕什麼呢?這就對治二乘人不度衆生的怯弱之心。

  「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二乘人不發大悲心,他的心量狹窄,修觀想,把這個心過對治掉,要發大悲心,要發廣大心。「遠離凡夫不修善根」,凡夫貪著世間盡做惡,功德善法不做,一點善根不做。你曉得因果善惡不失,你修觀,你做善法、做功德,你就種大善根。

  寅叁、總結

  以是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舍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寅叁、總結」,把別修止觀、俱修止觀,總結起來。「以是義故」,因爲止觀雙運這個義理,「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助是幫助,止能幫助你修觀,觀能幫助你修止,幫助你互相成就。「不相舍離」,單修止、單修觀都不行,要止觀雙運。「若止觀不具」,單修止不修觀,或單修觀不修止。「則無能入菩提之道」,你永遠不能證得菩提道,也就是你永遠不會成佛,你不落于凡夫,就落于二乘。

  戊叁、防退方法(分二)己初、明可退之人(分二)

  庚初、標行劣複次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庚二、舉處釋成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著。

  「戊叁、防退之法」,前面叫我們修行信心,有四種信心要修成功,一、信根本,就是信真如,二、信佛,叁、信法,四、信僧。怎麼修?用六度法門,合成五種行門,一、布施門,二、持戒門,叁、忍辱門,四、精進門,五、止觀門。止觀門,先修止後修觀;再進一步,止中帶觀,觀中帶止;更進一步,止觀雙運,止即是觀,觀即是止。我們要相信《大乘起信論》,它是依著釋迦世尊說的一百部大乘經作的,你看了這部論,等于看了一百部大乘經,而且你看了一百部大乘經,不見得能提綱挈領抓住綱要,這部論告訴我們綱要,你這樣修就不會錯誤。到此都講完了,馬鳴菩薩大慈大悲,恐怕娑婆世界的衆生,聽了《大乘起信論》,修不成功,退了道心,「戊叁、防退方法」,說明防退的方法,分二科。「己初、明可退之人」,說明什麼人會退心?再分二科。

  「庚初、標行劣」,先標舉他行門的力量劣弱。「複次衆生初學是法」,衆生初發心學真如法門,修真如叁昧,「欲求正信」,想要成就自己正信之心,「其心怯弱」,但是他的心怯弱,不能堅強,要退道心。

  「庚二、舉處釋成」,舉出處所解釋。「以住于此娑婆世界」,什麼地方的人,心裏怯弱要退道心?娑婆世界的人。梵語「娑婆」,翻成中國話叫堪忍,就是堪能忍苦的世界。住在這個環境惡劣的娑婆世界,不能幫助你修道,還盡是破壞你道法的因緣。「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畏」是畏懼,「畏懼」二字分開來,先說畏,再說懼。娑婆世界一尊佛出世很難,釋迦牟尼佛出世,叁十歲成道,八十歲入涅槃,說法四十九年,很短的時間,將來等到彌勒佛出…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