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P41

  ..续本文上一页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这样新戒的上品心不是发了吗?今年我们传戒,白圣老法师当得戒和尚,净心法师当开堂和尚,还是这样教,我心里很欢喜。发上品心,不就是菩萨的三聚净戒吗?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不就是摄律仪戒?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不就是摄善法戒?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不就是摄众生戒?所以四宏誓愿,也就是三聚净戒,为什么要成佛?成佛为度众生,四宏誓愿,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目的,其他三个大愿都是方法。

  断烦恼,为度众生而断烦恼:学法门,为度众生而学法门;成佛道,为度众生而成佛道;成佛道不是成阿罗汉道,成了阿罗汉,他不度众生,他到三界以外入偏空涅槃,他自己生死了脱,他不管众生的苦恼。发菩提心是观众生苦,起大悲心,由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要度众生,你自己的烦恼不断,怎么度众生呢?这里就要断分别心了。你不学无量法门,怎么度无量众生呢?这里就说以无量的方便来度众生,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里没有说佛道无上誓愿成,「令得涅槃第一义乐」,不是令众生成佛?你自己不成佛,怎么能令众生成佛?你不成佛,你的福报不具足、智慧不具足,你度众生决不能满愿,所以成佛道是度众生的究竟方便。成佛福报具足、智慧具足,才能普度一切众生。你没有成佛,智慧不具足,自己还有生相无明,你度众生就有一分无明的障碍。度众生光有智慧不行,你得有福报摄受众生。你讲经说法,讲得天花乱坠,你没有福报,众生不听你的,摄化众生全得靠福报,所以成了佛,叫福慧两足尊,正好去度众生。这四宏誓愿把它记得,第一个大愿是目的,后面三个大愿是方法。

  卯四、精进观

  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卯四、精进观」,「以起如是愿故」,前面五种行门里面有精进门,你要修精进观,「于一切时」,无论在什么时间,我今年弘法利生,明年还是弘法利生。「一切处」,我在台湾弘法利生,到了美国还是弘法利生,所有的众生我都度他。「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你没有成佛,甚至十信之心还没有修圆满,你能讲多少,就讲多少,度众生,你度一个算一个,度两个算两个。「不舍修学,心无懈怠。」要常常精进,常常度众生,你度众生,自己的行门就增进,你天天度众生,处处度众生,你烦恼不断行吗?你在度众生之中,任运自然你的烦恼越来越薄。你不学法门,怎么度众生?为度众生要学法门,比如你要跟众生讲《大乘起信论》,你不学《大乘起信论》怎么讲?你本来不看《大乘起信论》,这时候不得不看。众生还没有听到《大乘起信论》,你先得到《大乘起信论》的利益,因为你要先研究,大乘法的妙就妙在这里,以利他为自利,你要不舍修学,不起懈怠,这叫精进观。

  寅三、结观分齐

  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上来别修止观竟

  「寅三、结观分齐」,总结前面所修的种种观想,有个分际。「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你在打坐的时候专门修止,止一切境界相,你下了坐就要修观。「悉当观察」,你走路的时候要观察,站着的时候也要观察,睡觉卧着的时候要观察,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除了坐的时候专门修止,其余的时间都要修观,随时随处都要观察。观察什么呢?「应作不应作」,这就是持戒的止作二持,应止则止,应作则作。应止则止,你不止就犯。应作则作,这是件功德、善事,你不作就犯戒。声闻律也讲止作二持,何况是菩萨戒呢?所以你出了家,只管利益自己,不管众生,你天天都犯戒,为什么?应止你止了,你没有作恶,应作的你没有作。功德善法,无论大的功德、小的功德、大的善法、小的善法,你统统要去作,也就是应作就去作。「上来别修止观竟」,讲到这里分别把修止修观讲完了。

  丑三、明双运(分三)

  寅初、总标

  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

  「丑三、明双运」,分三科。「寅初、总标」,「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要止观双运,不要单方面修止或修观,初下手是单方面修,前面告诉我们,坐修止,下了坐修观。但是你要晓得,梵语「奢摩那」、「毗钵舍那」,是「即止之观,即观之止」,无论行住坐卧都要俱行,都要双运,就是进一步,止中带观,观中带止。再进一步,止即是观,观即是止,把它们合成一个。

  寅二、别辨(分二)卯初、约法明俱(分二)

  辰初、即止之观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辰二、即观之止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寅二、别辨」,分别辨明,分二科。「卯初、约法明俱」,就法相上说明止观并俱,不是各别的,再分二科。「辰初、即止之观」,这是止中带观。「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我们学大乘法,先要空一切境界相,一切诸法,本来不生,不来不灭。大乘经的空理,很不容易了解,你了解了,落到空这一方面,单止不作,还没有大害。就怕落到豁达空那一方面,以为什么都是空的,什么都是假的,「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殃祸。」那学大乘法把自己学到地狱里去。所以你要止观双运,你虽然观察到一切法自性不生,你也晓得一切法因缘和合就生出来,这叫空不碍假。一切法是假相,由因缘生灭,因缘和合起来就生,散了就灭,你怎么能把因缘和合这一方面丢掉呢?「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要相信因果,做了善事,一定得乐的果报;做了恶事,一定得苦的果报,不会错误,因果不会空掉、坏掉。

  「辰二、即观之止」,下面二句是观中带止。「虽念因缘善恶业报」,你虽然念因缘和合就生出来善法恶法,善恶法是因,由善恶之业因,而得苦乐之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你光念善恶果报,变成凡夫法、世间法,你同时还要用止,观它的自性不可得,这样你就不会偏到善恶因果着相那一方面。不然,做了一点功德,你就着相,一起执着,就变成凡夫。你要观自性不可得,因果善恶不会错误,你去修善止恶就对了!

  卯二、对障明俱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

  「卯二、对障明俱」,说明对治障碍,应该止观俱行。「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凡夫执着世间法,贪图五欲之乐,要修止,止一切境界相,就对治凡夫执着世间法的烦恼。「能舍二乘怯弱之见」,修止还有一个好处,二乘人不度众生,看见生死就怯弱害怕。你晓得一切法自性不可得,生死没有真实的自性,就在因缘生灭的假相上,去度众生,你害怕什么呢?这就对治二乘人不度众生的怯弱之心。

  「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二乘人不发大悲心,他的心量狭窄,修观想,把这个心过对治掉,要发大悲心,要发广大心。「远离凡夫不修善根」,凡夫贪着世间尽做恶,功德善法不做,一点善根不做。你晓得因果善恶不失,你修观,你做善法、做功德,你就种大善根。

  寅三、总结

  以是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寅三、总结」,把别修止观、俱修止观,总结起来。「以是义故」,因为止观双运这个义理,「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助是帮助,止能帮助你修观,观能帮助你修止,帮助你互相成就。「不相舍离」,单修止、单修观都不行,要止观双运。「若止观不具」,单修止不修观,或单修观不修止。「则无能入菩提之道」,你永远不能证得菩提道,也就是你永远不会成佛,你不落于凡夫,就落于二乘。

  戊三、防退方法(分二)己初、明可退之人(分二)

  庚初、标行劣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庚二、举处释成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着。

  「戊三、防退之法」,前面叫我们修行信心,有四种信心要修成功,一、信根本,就是信真如,二、信佛,三、信法,四、信僧。怎么修?用六度法门,合成五种行门,一、布施门,二、持戒门,三、忍辱门,四、精进门,五、止观门。止观门,先修止后修观;再进一步,止中带观,观中带止;更进一步,止观双运,止即是观,观即是止。我们要相信《大乘起信论》,它是依着释迦世尊说的一百部大乘经作的,你看了这部论,等于看了一百部大乘经,而且你看了一百部大乘经,不见得能提纲挈领抓住纲要,这部论告诉我们纲要,你这样修就不会错误。到此都讲完了,马鸣菩萨大慈大悲,恐怕娑婆世界的众生,听了《大乘起信论》,修不成功,退了道心,「戊三、防退方法」,说明防退的方法,分二科。「己初、明可退之人」,说明什么人会退心?再分二科。

  「庚初、标行劣」,先标举他行门的力量劣弱。「复次众生初学是法」,众生初发心学真如法门,修真如三昧,「欲求正信」,想要成就自己正信之心,「其心怯弱」,但是他的心怯弱,不能坚强,要退道心。

  「庚二、举处释成」,举出处所解释。「以住于此娑婆世界」,什么地方的人,心里怯弱要退道心?娑婆世界的人。梵语「娑婆」,翻成中国话叫堪忍,就是堪能忍苦的世界。住在这个环境恶劣的娑婆世界,不能帮助你修道,还尽是破坏你道法的因缘。「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畏」是畏惧,「畏惧」二字分开来,先说畏,再说惧。娑婆世界一尊佛出世很难,释迦牟尼佛出世,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涅槃,说法四十九年,很短的时间,将来等到弥勒佛出…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