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P38

  ..续本文上一页使人爱着。巳五、食差颜变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辰二、明其对治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卯二、广辨魔事」,魔分开来很多样子,下面要广明魔事,分二科。「辰初、先显魔事」,再分五小科。「巳初、现形说法」,魔可厉害,顺境的魔,你想见佛、菩萨,要听佛法,他现形说法。「或现天像」,你相信天公,他给你现天公像。「菩萨像」,你相信菩萨,他给你现菩萨像。「亦作如来像」,你相信佛,他给你现如来像。「相好具足」,你一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还放光明。「或说陁罗尼」,梵语陁罗尼,中国话叫总持,就是持咒。你相信密宗,欢喜持咒,他教你一个好咒。「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你相信大乘六度法门,他说大乘六度法门给你听,讲得天花乱坠。「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跟你说平等法,跟你说空门、无相门、无愿门,这叫三解脱门,也叫三三昧。「无怨无亲」,跟你说怨亲平等,你要发心,你的冤家对头,和你亲近的人都是平等的,跟你说的都是无上的佛法。那么最后他怎么魔你呢?「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他跟你说断灭空,没有因没有果,才是真正涅槃的境界。大乘佛法讲到平等的境界,叫做超因超果,《梵网经》:「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他说是拨无因果,根本没有因果,因果是个假相。所以他教你,先顺着你的根机,说佛法给你听,最后说个魔魔到你。

  「巳二、得通起辨」,还加被你得神通起辩才,那你非相信不可。「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他叫你得宿命通,过去多少代的事都知道,还有天眼通,来生来世怎么样,你都知道。「得他心智」,得他心通,人家心里动念,你都知道。「辩才无碍」,还得了无碍的辩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他叫你开智慧,叫你起神通,叫你得辩才,最后魔你,叫你贪图世间名利。你有了神通,有了辩才,会讲经说法,很多信徒相信你,名望大起来,红包很多,你动贪心,结果你上了魔的当。前面是给你讲经说法,叫你拨无因果,这里他来魔你,叫你贪图名利。

  「巳三、起惑造业」,惑就是烦恼,他魔你叫你起烦恼,再叫你造业。「又令使人数瞋数喜」,又使人变了性,一天发好多次脾气,欢喜好多次。「性无常准」,精神失常。「或多慈爱」,或者慈悲心变成爱见,见了什么人都爱,乃至于见了狗、猫,都爱得不得了。「多睡」,得了瞌睡魔,从早到晚昏沈。「多病」,不是这个病,就是那个病,根本不能研究教理,根本不能修行用功。「其心懈怠」,多睡多病,他自然就懈怠了。「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或是突然间发了勇猛心,要修行用功,修行不到三天,又退下来。「生于不信」,觉得用功没有效力,他不相信了。前面讲由疑而不信,这时候由不信而多疑。「多疑多虑」,多疑就多思虑,多打妄想。「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本来参禅,他说不要参禅,要修唯识观;本来修念佛,现在不要修,要修密宗。本来修真如,他不修了,认为真如三昧没有什么可证得的,舍弃根本殊胜的行门,修其他的杂业,用佛法来破佛法。「若着世事种种牵缠」,修其他杂业还是佛法,还是行门,他怎么魔你?叫你贪图世间法,牵缠不舍,杂业不能修,其他的行门也不能修。

  「巳四、授定得禅」,他还能传授给你定功,还能叫你得禅定。「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他是鬼神,根本没有得到真如三昧,他叫你少分相似得了定。「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他叫你得的都是着事相的定,外道的定,不是真正佛教的三昧,更不是真如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叫你得定,一坐七天在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在定中有天人给你送供养,得到很甘美的饮食。「身心适悦」,吃了身心很舒适、很愉悦。「不饥不渴」,七天不喝不吃,不会饥饿,也不会口渴。「使人爱着」,出了定,还想入定,入了定就有好吃的,使人爱着不舍。

  「巳五、食差颜变」,吃饭没有标准,连脸孔的颜色,也变化无常。「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这鬼神加被你,你修定得定,有了本事,吃一点点饭,一天都不饿。还有一个本事,一个人能吃几个人的饭,本来吃两碗饭,变成吃八碗饭。脸孔的颜色突然间变红,突然间变白,颜色时常起变化。

  「辰二、明其对治」,有魔事现前,怎么对治呢?「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邪魔太多纵横交织,好像网一样,把你网住,你要常常用智慧观察,不要堕落到邪网里。「当勤正念,不取不着」,你应当精勤保持正念,不要取着于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自然会消灭。「则能远离是诸业障」,这些业障自然会远离。

  寅四、简伪异真(分二)卯初、举外内二定,以别邪正(分二)

  辰初、明邪定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利恭敬故。辰二、明正定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

  「寅四、简伪异真」,料拣魔境是假的境界,跟真的境界不同,分二科。「卯初、举外内二定,以别邪正。」邪魔外道修的是心外之定,真如三昧是心内之定,分别邪定、正定,再分二科。「辰初、明邪定」,「应知」,你怎么知道用智慧观察?你学的教义教你用智慧来观察。「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利恭敬故。」外道的定,是世间定,得了外道定,根本不能超出三界。他下手就不能空外面境界,着相修行,得了外道的定功,就贪名贪利贪恭敬。所以我们学《大乘起信论》,没有修行之前,就先防护贪名贪利贪恭敬的心,你将来不会上魔的当。魔要引诱你,叫你贪世间的名,贪世间的利,最初一下手就不贪,心里没有空档,魔不能趁隙而入。所以学讲经说法,乃至于学传戒,当了戒师父,要把这三个难关防护好,贪名贪利贪恭敬,你不是上了魔的当吗?你以为你是一个善知识,其实是魔指使你。外道定贪着事相,他的心,你看《八识规矩颂》,就是七识的心,就是我执,与四个烦恼:我见、我慢、我爱、我痴相应。这里没有说我痴,有了我见、我爱、我慢,就是愚痴,合起来变个名字叫我执。所以你要先空外境,还要空内心,把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的烦恼都空掉,没有我,谁来贪名贪利贪恭敬呢?你为什么要贪名贪利贪恭敬?就是我执起的作用。

  「辰二、明正定」,讲正定。「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住」就是执着,真如三昧,不执着能见之心。「不住得相」,也不执着所得的境界,空能所。这是入定以后,不起能所,能得所得都不起。「乃至出定」,出了定。「亦无懈慢」,不起懈怠、我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马鸣菩萨不说顿超,他度初发信心的人,修真如三昧相应,入了定, ,不起能见之心,不起所得的境界,能所降伏住,出了定不懈怠、我慢,烦恼渐渐的微薄。

  我常常跟诸位讲:你用功了一年,回头看看,今年是不是比去年烦恼轻了一点?轻了一点你就进步了。比方我贪爱心很重,是不是今年比去年贪爱心轻了一点?我的瞋恨心很重,动不动就发脾气,是不是比去年发脾气少了一点?少一点就是你进步了,就是烦恼微薄了。

  卯二、对理事二定,以明真伪(分二)

  辰初、明理定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辰二、明事定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着,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卯二、对理事二定,以明真伪。」外道定着事相,叫做伪定。真如三昧讲理性,叫做真定,分二科。「辰初、明理定」,先说明理定。「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这是对凡夫说法,初发信心的人还是凡夫,要是不修习真如三昧法,想入于如来种性,入到十住位,叫做如来种性位,「无有是处」,决定没有这个道理。你对真如三昧的理性都不懂,不修真如三昧,怎么能入到十住位,所以十住位根本就不会证得。

  「辰二、明事定」,「以修世间诸禅三昧」,色界天修四禅定,无色界天修的四空定,合起来叫四禅八定,还有修数息观、不净观,统统是世间三昧。「多起味着」,世间三昧有一种禅乐,就是一种滋味,等于我们吃了好东西,得了很好的享受,吃了一回还想再吃,修世间禅定着事相,也是这样。你不得定还不要紧,得了定你就执着不舍,所以世间禅总名叫做味禅,它有一种禅乐的滋味。「依于我见」,你修世间禅,一定有能见之心,才有所得之禅,依于我见你得了禅定。「系属三界」,你就算得到非想非非想定,在无色界天顶,还超不出三界。「与外道共」,修外道定也能得禅定,但是都是着相得到的。我们佛弟子若修世间禅定,那就与外道相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佛弟子不能修世间禅,为什么佛经上还要开导我们,散乱心多的众生就修数息观,贪欲心多的众生就修不净观,为什么叫我们修世间禅?因为有善知识护持你,善知识是过来人,他知道你散乱心多,修真如三昧修不来,叫你先修数息观;你贪欲心重,修真如三昧修不来,叫你先修不净观。如此类推,修小乘的灭尽定,也是从色界四禅过来,先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不从四空定,直接入灭尽定。小乘家的定,也是从世间禅过来,那都是前方便,有善知识护持。你得了世间禅,善知识再引你进一步,把这个禅舍掉,像《天台小止观》,叫我们修小止观,但是后面附带天台智者大师说的《六妙门》,第一个妙门修数息观,因为众生散乱心多,修止…

《大乘起信论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