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頌,還要跟諸位說明一下,我們念的《普門品》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可是《大藏經》裏,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法華經普門品》沒有偈頌,阇那笈多法師翻譯的《法華經普門品》,有偈頌而且翻譯得很好,我們中國人跟鸠摩羅什法師特別有緣,喜歡念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普門品》,就把阇那笈多法師翻譯的偈頌,加到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普門品》後面。
開經的時候,跟各位介紹過鸠摩羅什法師,他是七佛以來的譯經師,他跟我們結的法緣深厚,我們對于鸠摩羅什法師很容易生信仰心,所以他翻譯的《普門品》沒有偈頌,就把別的法師翻譯的偈頌加進來。
還有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經,少了:「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這六十二個字,于是把別的法師翻譯的這一段經文,補充到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經》裏面,還是用鸠摩羅什法師的譯本。此外,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只有六方佛,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是十方佛,翻譯得很完整,可是大家還是念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
我們要跟鸠摩羅什法師學,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你沒成佛以前,多跟衆生結緣,等你成佛的時候,衆生都願意受你度。你不要跟衆生結冤仇,結了冤仇,他發了惡願:你成佛,我也不讓你度。那糟了!等你成佛,真的度不了他。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爲觀世音?
偈頌跟長行文問的問題一樣,但是文體變成偈頌,第一句是當機者無盡意菩薩贊歎佛的相。「世尊」,世出世間之所尊,就是佛。「妙相具」,世尊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世尊的相好,叫做「妙相」。妙者不可思議,跟凡夫的相好不同,凡夫無論是男人、女人,長得相好,會增加人的貪愛心,那個相不妙。世尊的相好則不然,你見了世尊的相好,只會起恭敬,不會起貪愛心,還能令你消災免難,斷除煩惱,得成佛道,所以世尊的一切相好都具足,叫「妙相具」,這是贊歎之詞。
「我今重問彼」,「我」是無盡意菩薩自稱,「彼」指觀世音菩薩。我前面用長行文問過一次,現在用偈頌再問一次,叫「重(ㄔㄨˊㄥ)問」。「佛子何因緣,名爲觀世音?」「佛子」,指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佛的大乘弟子,所以稱爲佛子。以何種因緣,取名叫觀世音呢?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曆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我爲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具足妙相尊」,把前面「世尊妙相具」,文字換了一下,具足妙相的世尊,就是佛。「偈答無盡意」,無盡意菩薩以長行文問,佛以長行文答;他以偈頌問,佛就以偈頌答,這叫應機說法。
世間人作文章、詩,作得很好,叫有學問的人。有學問的人不學佛法,增加世間的智慧、世間的辯才、世間的聰明,世智辯聰是學佛法的八難之一。你叫他來聽經,他不來聽,他覺得講經的法師,沒有他的學問高,反而生了障礙,成了一種難緣。
你要是會作文章、會作詩,又發心弘法,作文章、作詩,成了弘法的工具。世間最難度的,是會作文章、作詩的人,你的文章作得比他好,他就佩服,你作的詩比他好,就把他度了,所以以長行文來問,佛就以長行文回答;以偈頌來問,佛就以偈頌回答。譬如現在有人寫文章來問佛法,我就寫一篇文章答複他;他又寫一首詩來問我,我就寫一首詩回答他,就把他度了。
「汝聽觀音行」,「汝」是指無盡意當機者。「行」是修行的法門。你問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你想聽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法門,我講給你聽。「善應諸方所」,「善」是權巧方便,「應」是應衆生之機,「諸方所」,是各個地方、各個世界。觀世音菩薩權巧方便,能感應群機,無剎不現,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弘誓深如海」,「弘誓」,是大的誓願。不講他過去成正法明如來的本位,單講他現在示現菩薩的迹位。觀世音菩薩要修行,先發弘誓大願。他在古觀世音如來面前發願:要是有衆生稱我的名號,不能脫離苦難者,我誓不成佛。「曆劫不思議」,不是今天才發的弘誓大願,已經經曆過不思議無量大劫的長時間。
「侍多千億佛」,已經侍奉千億尊佛,每一尊佛出世,他都去當侍者,「發大清淨願」,在每一尊佛前面,他還是重發他的大願,堅固自己的願心,並且發的願不著相。
「我爲汝略說」,要廣說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無窮無盡,我爲你簡略地說,這是釋迦世尊跟無盡意菩薩說,也就是跟我們說。「聞名及見身」,聞到觀世音菩薩的名,或者見到觀世音菩薩的身。觀世音菩薩的報身、化身,我們都沒有善根看到,你見到觀世音菩薩的像,也就是見到觀世音菩薩的身。「心念」包括口稱。你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要口稱還要心念。「不空過」,有求必應,不會使你空過。怎樣不空過呢?「能滅諸有苦」,衆生不一,叫做「諸」;衆生有生有死,叫做「有」,「諸有」就是衆生,能滅衆生一切的苦惱。
前面是總說,能滅諸有苦。下面是別說,長行文上能夠救七種災難,偈頌上救的災難很多,不只七種。跟長行文一樣,先說救火難。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假使興害意」,假使有一個有冤仇的人,他興起害你的心。「推落大火坑」,前面有一個大火坑,他要害你,要是你知道,你有防備,可能推不倒你。他不讓你知道,從你背後突然一推,一下子把你推落到大火坑裏。「念彼觀音力」,這時你念一聲:「南無觀世音菩薩!」就具足觀世音菩薩的威德神通之力。「火坑變成池」,大火坑忽然變成清涼水池,你就不會招火難了。
被冤仇的人推到大火坑裏,生命危險在剎那之際,人力所不能挽救,只有求菩薩,怎麼會想起來,念觀世音菩薩呢?你得平常受持,念習慣了,到生命交關的時候,才能自然而然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我前面舉過例子,好像小孩絆到門檻,栽了跟鬥,他不假思索就脫口而出叫媽媽,爲什麼會叫媽媽呢?因爲他叫習慣了,依靠媽媽習慣了。我們念觀世音菩薩,就要像小孩依靠媽媽一樣,只有觀世音菩薩能夠救我,沒有第二個人,那麼常常念、常常念,你遭到災難的時候,才會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念一聲觀世音菩薩就得救。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前面長行文只說「爲大水所漂」,偈頌大水叫「巨海」,還有惡龍,吃人的龍;還有惡魚,吃人的魚;還有惡鬼,吃人的鬼。光大水就淹死了,再加惡龍、惡魚、惡鬼,要吃你,更沒有逃命的余地。「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念觀世音菩薩,馬上把你沖到淺的地方,沒有惡龍、惡魚、惡鬼,脫離了災難。
或在須彌峯,爲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這偈頌是前面長行文沒有,補充上去的。梵語「須彌」,翻成中國話叫妙高,「須彌峯」叫做妙高山,高得不可思議。「爲人所推墮」,你在山頂,冤仇的人出其不意把你推下山去。「念彼觀音力」,你從山上跌下去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如日虛空住」,像太陽懸在虛空,不會跌死。如果不是觀世音菩薩聖力冥冥中加被,必死無疑。
有人看到這段文,他說須彌峯就是須彌山,須彌山頂上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那天人都有神通,他被人推下去不會跌死,這都是不起正知正見。這裏講的不是忉利天住的那個須彌山。是說在很高的山上,被人推墮下去,推的人、被推的人都是凡夫,不是天上有神通的人。
「如日虛空住」,有人說太陽可以住在虛空,我們不是太陽,一個人住在虛空,還是要死啊!還有一種說法,雖然不會跌落到地下,但是太陽慢慢下山,你也會慢慢落下來,這都是起些不正的知見,跟經文故意臺杠。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逐」是追趕的意思,或者壞人跟你有冤仇,他要害死你,他在後頭追趕。你從高山上突然墜落下來,下面是金剛山,山上的石頭堅硬得像金剛一樣,你墜下去一定粉身碎骨,不能活命。可是你念觀世音菩薩,掉到堅硬的石頭上,不但身體沒有跌碎,連一根毫毛也沒損傷,這是觀世音菩薩慈悲救護,難以思議!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或值怨賊繞」,「值」是遇到。「怨賊」,是遇到跟你有冤仇的賊。「繞」是圍繞,或者遇到很多跟你有冤的賊,把你圍繞起來。「各執刀加害」,每人手上拿著刀,要加害你,這個時候逃不走。「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你只要一心念觀世音菩薩,他們不但不殺害你,還都起慈悲心,會保護你。
「或遭王難苦」,或者遭遇國王之難要殺你。「臨刑」就是臨到行刑的時候。「欲壽終」,你的壽命快要完了。「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你只要一心念觀世音菩薩,刀砍到你的頸項上,頭沒有砍下來,他的刀卻一段一段地壞了。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這是牢獄之災,被囚禁起來,關到監牢裏。「枷」,頸項上加了項板。「鎖」,身上加了鐵鎖。「杻」,手上加了手铐。「械」,腳上加了腳鐐。「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釋然」,自己解開的意思。你只要一心念觀世音菩薩,這些刑具自然就脫落。
「咒詛諸毒…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