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河,裏面沙子無量數,我們凡夫不知道沙有多少?但是佛知道恒河有多少沙。不只一條恒河沙、兩條恒河沙,有六十二億恒河沙,一粒沙子算一位菩薩的名字,你受持了,這是假設之詞,事實上做不到。假設你能做到,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那麼多菩薩的名字。不但受持名字,還盡此身的形壽供養,身形在世一天,供養一天。還要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供養,把菩薩都當作出家人,用這四種供養品供養。
「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的名字,還盡形壽四事供養這麼多的菩薩,這個善男子、善女人,得的功德多不多呢?「無盡意言:甚多!世尊!」無盡意說:那太多了,世尊!
下面再比較,「佛言:若複有人」,假若更有一個大智慧的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他只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印度那時候,叫日叁時、夜叁時,白天、夜晚,各分成叁個時。「一時」,是白天或夜晚的叁分之一,就是很短的時間供養觀世音菩薩。「是二人福」,這一個人念一位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禮拜供養很短的時間,跟前面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盡形壽四事供養的那個人,得的福德比較,「正等無異」,沒有兩樣,一樣多。
這一段經文是說,假若有一人,單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而不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的名字,也沒有盡形壽四事供養,只有一時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這人所得的福德,與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的福德,二人的福德,彼此相等,不差分毫。因爲觀世音菩薩,從無量劫來,早已成佛,現在示現菩薩以度人,所以功德巍巍,不可思議。能禮拜供養,正如禮拜供養十方諸佛如來。一時禮拜供養觀世音的福德,猶如盡形壽四事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的福德。所以持觀世音名號,有無量無邊福德的利益。
「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這兩人一樣都得到大福德,福德有多大呢?盡你一生、二生,享受不完,乃至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你得到無窮盡的福。你去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的名字,根本做不到,做到了也跟單念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一樣。念一位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很容易做到,這是釋迦牟尼佛介紹給我們的,你怎麼不聽呢?你應該好好地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並且要禮拜供養,你所得的福德,不可窮盡。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前面說「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這裏換了一個名詞叫「無量無邊福德之利」,無量無邊的福德利益,你都能得到,你怎麼不去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所以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一再地勸導。
前面這一大段經文,就是答複「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爲觀世音?」能救苦救難,能去除貪、瞋、癡的煩惱,能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結果所得的,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講到這裏總結一下,下面是第二段問答。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到娑婆世界來,好像旅遊一樣,但他是遊方教化,走到哪裏,都爲教化衆生。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無盡意菩薩禀白釋迦佛:觀世音菩薩怎樣遊化娑婆世界呢?「雲何而爲衆生說法?」他怎樣爲衆生說法呢?說法直來直去,衆生不能接受,得有方便,「方便之力,其事雲何?」這叁個問題,實際是一個問題,就是問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怎樣遊方教化,有何方便之力?
下面一段經文就是叁十二應身,有人說算一算《普門品》,有叁十叁應身,因爲《楞嚴經》是叁十二應身,普通人說觀世音菩薩有叁十二應身,實際不要限定數目,叁十二應身、叁十叁應身,都是標其大數,實際衆生根機無量,觀世音菩薩現身也無量。觀世音菩薩如大醫王,衆生各有毛病,對症下藥,有時現佛、有時現比丘、有時現女人……來教化千差萬別的衆生,如明鏡當前,本體清淨,本無一物,各隨所遇而現之。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叫無盡意菩薩一聲。「若有國土衆生」,「國土」就是世界,除了娑婆世界,十方世界無量數。假若虛空之內,有一個世界的衆生善根成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衆生應該見佛得度,這時候那個世界沒有佛,觀世音菩薩就應機示現,到那個世界現佛身,就像釋迦牟尼佛出世,現八相成道,給人們說法,說的是六度萬行,大乘之法。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
這裏省略「若有國土衆生」,假若有一個世界的衆生,應該見辟支佛身得度,梵語「辟支佛」,翻成中國話叫「緣覺」,觀世音菩薩就現緣覺身爲他說法,說的是十二因緣法。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
小乘聖人有二種:一種緣覺,一種聲聞。佛給聲聞說的是苦、集、滅、道四谛法,若有衆生應該見聲聞身得度,觀世音菩薩就現聲聞身,爲他說四谛法。聖人有四種,怎麼只示現佛、緣覺、聲聞,叁種聖人。不示現菩薩呢?因爲觀世音菩薩,本身就是菩薩身,不需再示現菩薩。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
現天身,天分叁界: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下面只現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爲什麼沒有現無色界天身呢?因爲無色界,沒有色身,沒有身相,用不著示現。
色界天一共有十八層天,分爲: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梵王是初禅天的天王,無有愛欲,清淨色相,叫大梵天王。若有衆生應該以梵王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梵王身爲他說法。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
「帝釋」,就是《阿彌陀經》上的「釋提桓因」,俗稱玉皇大帝,欲界分六層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是第二層天的天王。若有衆生應該以帝釋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
「自在天」,即他化自在天,欲界最高一層天,表示這一層天,所有的娛樂,不用自己費力去變化,他樂天天人變化種種五欲之樂,提供他們自在的享受。若有衆生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
我剛才講,不要限定觀世音菩薩是叁十二應身,欲界,他既然現帝釋身、自在天身,那麼中間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叁個天身,他不現嗎?還是要現的,這裏把它省略,只說其大數而已。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
梵語「摩酰首羅天」,翻成中國話叫「大自在天身」,即大魔王天,是色界十八層,最高一層。「大自在天」跟前面「自在天」不同,自在天是欲界天頂的天王,這是色界天頂的天王。若有衆生應該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
「天大將軍」,韋馱天將,是大菩薩化現,來帝釋天作護法神。帝釋天有天將軍,四天王天也有天將軍。若有衆生應該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
欲界第一層四天王天,有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是北方天王,梵語叫做「毗沙門天王」,翻成中國話叫「多聞天王」。四大天王,他聞的佛法最多,所以以他爲首領。若有衆生應該以四大天王身得度,觀世音菩薩即現四大天王身而爲說法。
以上觀世音菩薩現天道六種應化身。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
轉輪聖王具叁十二相,即王位時,由天感得金輪寶,降伏四方轉輪聖王,稱大王。平常一個國家的國王,如現在的總統,跟轉輪聖王相比,叫小王。若有衆生應該現小王身得度,觀世音菩薩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
依古人的解釋:心性平等,語實行敦,福德俱隆,資財並盈者,謂之「長者」。若有衆生應該以有道有德的長者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長者身爲他說法。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
依古人的解釋:博聞強識,財德豐盈,不求宦仕,不樂名聞,惟道自娛,居家養性,稱爲「居士」。居士,指居家修道的人。我們現在稱在家佛弟子:優婆塞、優婆夷爲居士。若有衆生歡喜親近居家修道的人,觀世音菩薩就現居士身爲他說法。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
凡從事政權,受政府俸祿者,都叫「宰官」。如古時候的宰相、文武百官。如現在的行政院長、部會首長、直轄市長、縣長等,因不是普通人能夠教化,觀世音菩薩即現同事身爲之說法。社會上的人尊敬長官,出家人爲他說法,他不接受,可是長官爲他說法,他就愛聽,所以若有衆生應以宰官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便現長官身爲他說法。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
梵語「婆羅門」,翻成中國話叫「淨裔」。淨是清淨,裔是後裔,這是大梵天王的後裔。婆羅門是印度四大種性之一,淨行高貴,舍棄惡法,博學多聞,四姓之中,婆羅門爲最尊貴,與其余叁姓不相爲伍。婆羅門是印度九十五種外道的第一種,有的衆生歡喜學外道,觀世音菩薩也應他的機,現外道身爲他說法。身相雖然現的是外道身,說的卻是佛法,這就是方便之力。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說法。
這是現佛的四衆弟子身,梵語「比丘」,翻成中國話有叁種意義:一、怖魔,二、乞士,叁、破惡。比丘受比丘戒登壇的時候,魔宮震動,魔受恐怖,叫怖魔。比丘出了家,把家裏的産業都舍掉,以乞食爲生,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食,以資慧…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