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人物(上冊)▪P9

  ..續本文上一頁史學者和考古學者所重視。(遊 俠)

  一叁 道生(355—434)

  道生,一般稱爲生公,是晉宋間的義學高僧。本姓魏,钜鹿(今河北省钜鹿縣)人,寓居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幼而穎悟,依竺法汰(320—387)出家,隨師姓竺。披讀經文,一覽能誦,十五歲便登講座。到受具戒之年,便以“善于接誘”見重當世。中年遊學,廣搜異聞。晉安帝隆安中(397—401)入廬山。常以慧解爲入道之本,故于群經衆論普遍鑽研。後聞鸠摩羅什(340—409)在長安譯經講學,于是和慧睿、慧嚴、慧觀同往受業。後秦主姚興在逍遙園接見了他,叫他和羅什的弟子道融論難。往複問答,所說無不中肯。關中僧衆都佩服他的英秀。羅什門下有四聖、十哲等稱,道生都予其列。義熙五年(409)還至建康,住青園寺(後來改名龍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他請罽賓律師佛馱什共于阗沙門智勝,譯出法顯在獅子國所得梵本《彌沙塞部五分律》叁十四卷,及《比丘戒本》、《羯磨》各一卷。名士王弘、範泰、顔延之都相從問道。道生從羅什遊學多年,于龍樹和僧伽提婆之旨深達玄奧。因而體會到語言文字只是诠表真理的工具,不可執著粘滯。他說:“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則言息。自經典東流,譯人重阻,多守滯文,鮮見圓義。若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于是研思空有因果深旨,立“善不受報”、“頓悟成佛”諸義。《出叁藏記集》說他“籠罩舊說,妙有淵旨”。但守文之徒加以嫌嫉,目爲“珍怪之辭”。又當時涼譯大本《涅槃》還沒有傳到南方,只六卷《泥洹》先于義熙十四年(418)在建康譯出,其中說除一闡提皆有佛性(卷叁、四、六)。道生仔細分析經文的義理,主張“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舊學大衆以爲違背經說,把他擯出僧衆。道生遂入吳中的虎丘山,傳說他曾聚石爲徒,講《涅槃經》,說到闡提有佛性,群石皆爲點頭(《佛祖統記》卷二十六、叁十六)。元嘉七年(430)再入廬山,時大本《涅槃》傳到建業,其中果然說“一闡提人有佛性”(卷五、七、九),和他先前的主張完全相合,大衆才佩服他的卓越見識。他即于廬山精舍開講《涅槃》,窮理盡妙,務使聽衆悟悅。後來在元嘉十一年(434)于講座端坐而逝。涅槃學從此盛行流傳。從南朝宋初以後,南方出了不少的涅槃師。其中屬于道生系統的,宋有寶林、法寶、道猷、道慈、僧瑾、法瑷,齊有僧宗,梁有法朗等。道猷是道生的弟子,道生寂後,他作新出《勝鬘經》的注釋,以弘宣道生的遺訓,後來應宋文帝之請,在宮內申述道生的頓悟義,孝武帝也推重他,稱爲“克明師匠,無忝徽音”。僧瑾也是道生的弟子。寶林在道生之後,住在龍光寺,祖述道生諸義,著有《涅槃記》等。法寶是寶林的弟子,也祖述道生義,著有《金剛後心論》等。

  道生的著作,見于記載的,有《維摩》、《法華》、《泥洹》、《小品》諸經義疏,現只《法華經疏》傳存二卷。其《維摩經疏》,《出叁藏記集》載它較僧肇注更能發明深旨,疏文散見于現存的《注維摩诘經》(僧肇撰)、《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唐道掖集)、《淨名經關中釋抄》(同上)中。此外《善不受報義》、《頓悟成佛義》、《二谛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緣論》等,都已佚失。還有《涅槃叁十六問》等關于佛性義的問答諸作,其中只《答王衛軍書》(答王弘問頓悟義)一首現存(收入《廣弘明集》卷十八),余已遺失。

  道生融會般若空觀和涅槃佛性說的精義而成一家言。他先本于“萬法雖異,一如是同”(《法華經疏》卷上)的論據,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但爲煩惱所覆,受生叁界;進而說一闡提也是衆生,當然也有佛性。這如《名僧傳》所載:“禀氣二儀者,皆是涅槃正因。叁界受生,蓋唯惑果。闡提是含生之類,何得獨無佛性?蓋此經度未盡耳”。又日本宗性《名僧傳抄》附錄有“一闡提者不具信根雖斷善猶有佛性事”專案,即是記述他的學說。關于佛性的解釋,道生著有《佛性當有論》,其文已佚,但《大乘四論玄義》(唐均正撰)卷七載:“道生法師執雲:“當有爲佛性體”。法師意:一切衆生即雲無有佛性,而當必淨悟,悟時離四句百非,非叁世攝,而約未悟衆生望四句百非爲當果也”。又說:“白馬愛(昙愛)法師執生公義雲:“當果爲正因”,則簡異木石無當果義”。據此則當有與當果同義,一切衆生有當來佛果的性能,只要斷壞煩惱,皆得成佛。

  頓悟成佛,也是道生的主要學說。所謂頓悟,即是寂鑒微妙,不容階級,一悟頓了,與真理相契無間的豁然大悟。後世稱此種頓悟義爲大頓悟,而把支道林(支遁,314—366)等有漸進的頓悟稱爲小頓悟。依道生之說,真理湛然常照,本不可分,只是凡夫由迷惑而起乖異。然而真理既然不可分,故就悟入真理的極慧,自然也不允許有階級。以不二的極慧照不分的真理,豁然貫通,渙然冰釋,這叫作頓悟。如《大涅槃經集解》卷一載:“道生曰:“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則無差,悟豈容易?不易之體,湛然常照,但從迷乖之事,未在我耳””。又陳慧達《肇論疏》卷上載:“竺道生法師大頓悟雲:“夫稱頓者,明理不可分”,悟謂照極。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悉稱,謂之頓悟””。但這頓悟的極慧,又必須到佛地金剛心後成就法身才有,如隋碩法師《叁論遊意義》載:“竺道生師用大頓悟義也,金剛以還皆是大夢、金剛以後皆是大覺也”。又隋吉藏《二谛義》引道生觀點說:“果報是變謝之場,生死是大夢之境。從生死至金剛心皆是夢,金剛後心豁然大悟無複所見也”。這叫做頓悟成佛。道生的頓悟義,在宋代風行一時,如梁代著名的法師僧旻就有:“宋世貴道生,開頓悟以通經”之語(《續高僧傳》卷五)。其時謝靈運作《辨宗論》,與法勖等諸道人往複問答此義,以爲道生聲援(論載《廣弘明集》卷十八)。宋文帝亦樂頓悟之說,在道生示寂後,先後延請道猷、法瑷(慧觀的弟子)到建康中述此義。和道生對立唱漸悟義的,有慧觀,作《漸悟論》;又有昙無成(羅什的弟子),作《明漸論》。還有僧弼等對宋文帝所述設巨難。

  道生的法身無色、佛無淨土、善不受報諸義,其文已夥,大概都是本于般若的真空絕相義立說。

  道生把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分爲善淨、方便、真實、無余四種*輪,世稱“生公四輪”。善淨*輪指人天乘的教法,從一善(一毫之善)起說到四空(四空處定,亦稱四無色

  定),去除叁塗的濁穢,所以稱爲善淨。方便*輪指聲聞、緣覺二乘的教法,以無漏叁十七道品獲得有余、無余二涅槃,所以稱爲方便。真實*輪指《法華經》,破叁乘之僞,成一乘之實,所以稱爲真實。無余*輪指《涅槃經》,暢會歸一極之談,標如來常住之旨,所以稱爲無余(《法華經疏》卷上)。這四種*輪說,和慧觀的二教五時說,同爲後世教判的淵源。(黃忏華)

  一四 僧肇(384,一說374—414)

  僧肇,是東晉時代著名的佛教學者,京兆(今陝西長安市)人。少年以傭書爲業,遂得曆觀經籍,亦愛好老、莊。他以爲《道德經》于玄遠之道還未盡善,後來看到舊譯《維摩經》,披尋玩味,始知所歸,因而出家。不久即以“善解方等、兼通叁藏”知名。鸠摩羅什于晉隆安二年(398)到姑臧(今甘肅武威縣),他遠道往從學,爲羅什最初的弟子,被法爲“法中龍象”。羅什于秦弘始叁年(401)至長安,肇隨行。既而秦主姚興請羅什入西明閣及逍遙園翻譯佛典,他和僧睿等相助詳定,列席譯場,咨禀羅什,所悟更多。弘始六年(404)《大品般若經》譯出後,他著《般若無知論》,凡二千余言。羅什大加贊賞,說“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其時他大約才二十叁歲。羅什又譯出《百論》,他又作了一篇序文,闡明一論的要旨。弘始八年(406),《維摩經》譯出後,他又條記羅什的口義作爲經的注解,並作序(此序已佚,現存《經注》,系糅合羅什、僧肇、道生、僧睿、道融各家的注解而成)。約在弘始十年(408)夏末,道生從關中回廬山,以《般若無知論》示隱士劉遺民,遺民贊歎說:“不意方袍複有平叔”,因以呈慧遠,遠也以爲“未嘗有”,于是一同披尋玩味。第二年(409),劉遺民致書與他通好,並咨問關于“般若無知”的疑義。又一年(410),他複書,告以關于佛法盛況,並附贈所作《維摩經注》一本;次述《般若無知論》的旨趣以答。他後來又著《不真空論》、《物不遷論》等。弘始十五年(413),佛陀耶舍譯出《長阿含經》,他也列席譯場,並作序。他在羅什門下十余年,被稱爲什門“四聖”或“十哲”之一,又稱爲“解空第一”。羅什卒後,他“追悼永往,翹思彌厲”;更博采衆經,著《涅槃無名論》,往複論辯,有九折十演。論成,表上秦王姚興,姚興備加贊許,即令繕寫,分發子侄。弘始十六年(414)去世,年僅叁十一歲(《傳燈錄》卷二十七說僧肇被秦主所殺,臨刑時說了四句偈,不足爲據)。

  僧肇重要的著述,即是上述《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槃無名》四論,此外還有《宗本義》,始見于陳小招提寺慧達的《肇論序》所述。四論合而爲一,稱爲《肇論》,或即在此時。關于《肇論》的注疏現存的有晉惠達的《肇論疏》叁卷(現阙下卷)、唐元康的《肇論疏》叁卷、宋淨源的《肇論中吳集解》叁卷、又《肇論集解令模鈔》二卷、宋遵式的《注肇論疏》叁卷、宋悟初道全集其師《夢廣和尚書釋肇論》一卷、元文才的《肇論新疏》、《肇論新疏遊刃》各叁卷、明德清的《肇論略疏》六卷等。另外還有明道衡的《物不遷論辨解》一卷。又宋陸澄《法論目錄》《出叁藏記集》卷十二所載)及隋法經《衆經目錄》(卷六)著錄有僧肇的《丈六即真論…

《中國佛教人物(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