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史学者和考古学者所重视。(游 侠)
一三 道生(355—434)
道生,一般称为生公,是晋宋间的义学高僧。本姓魏,钜鹿(今河北省钜鹿县)人,寓居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幼而颖悟,依竺法汰(320—387)出家,随师姓竺。披读经文,一览能诵,十五岁便登讲座。到受具戒之年,便以“善于接诱”见重当世。中年游学,广搜异闻。晋安帝隆安中(397—401)入庐山。常以慧解为入道之本,故于群经众论普遍钻研。后闻鸠摩罗什(340—409)在长安译经讲学,于是和慧睿、慧严、慧观同往受业。后秦主姚兴在逍遥园接见了他,叫他和罗什的弟子道融论难。往复问答,所说无不中肯。关中僧众都佩服他的英秀。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等称,道生都予其列。义熙五年(409)还至建康,住青园寺(后来改名龙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他请罽宾律师佛驮什共于阗沙门智胜,译出法显在狮子国所得梵本《弥沙塞部五分律》三十四卷,及《比丘戒本》、《羯磨》各一卷。名士王弘、范泰、颜延之都相从问道。道生从罗什游学多年,于龙树和僧伽提婆之旨深达玄奥。因而体会到语言文字只是诠表真理的工具,不可执著粘滞。他说:“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研思空有因果深旨,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诸义。《出三藏记集》说他“笼罩旧说,妙有渊旨”。但守文之徒加以嫌嫉,目为“珍怪之辞”。又当时凉译大本《涅槃》还没有传到南方,只六卷《泥洹》先于义熙十四年(418)在建康译出,其中说除一阐提皆有佛性(卷三、四、六)。道生仔细分析经文的义理,主张“一阐提人皆得成佛”。旧学大众以为违背经说,把他摈出僧众。道生遂入吴中的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佛祖统记》卷二十六、三十六)。元嘉七年(430)再入庐山,时大本《涅槃》传到建业,其中果然说“一阐提人有佛性”(卷五、七、九),和他先前的主张完全相合,大众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他即于庐山精舍开讲《涅槃》,穷理尽妙,务使听众悟悦。后来在元嘉十一年(434)于讲座端坐而逝。涅槃学从此盛行流传。从南朝宋初以后,南方出了不少的涅槃师。其中属于道生系统的,宋有宝林、法宝、道猷、道慈、僧瑾、法瑷,齐有僧宗,梁有法朗等。道猷是道生的弟子,道生寂后,他作新出《胜鬘经》的注释,以弘宣道生的遗训,后来应宋文帝之请,在宫内申述道生的顿悟义,孝武帝也推重他,称为“克明师匠,无忝徽音”。僧瑾也是道生的弟子。宝林在道生之后,住在龙光寺,祖述道生诸义,著有《涅槃记》等。法宝是宝林的弟子,也祖述道生义,著有《金刚后心论》等。
道生的著作,见于记载的,有《维摩》、《法华》、《泥洹》、《小品》诸经义疏,现只《法华经疏》传存二卷。其《维摩经疏》,《出三藏记集》载它较僧肇注更能发明深旨,疏文散见于现存的《注维摩诘经》(僧肇撰)、《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唐道掖集)、《净名经关中释抄》(同上)中。此外《善不受报义》、《顿悟成佛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都已佚失。还有《涅槃三十六问》等关于佛性义的问答诸作,其中只《答王卫军书》(答王弘问顿悟义)一首现存(收入《广弘明集》卷十八),余已遗失。
道生融会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说的精义而成一家言。他先本于“万法虽异,一如是同”(《法华经疏》卷上)的论据,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为烦恼所覆,受生三界;进而说一阐提也是众生,当然也有佛性。这如《名僧传》所载:“禀气二仪者,皆是涅槃正因。三界受生,盖唯惑果。阐提是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此经度未尽耳”。又日本宗性《名僧传抄》附录有“一阐提者不具信根虽断善犹有佛性事”专案,即是记述他的学说。关于佛性的解释,道生著有《佛性当有论》,其文已佚,但《大乘四论玄义》(唐均正撰)卷七载:“道生法师执云:“当有为佛性体”。法师意:一切众生即云无有佛性,而当必净悟,悟时离四句百非,非三世摄,而约未悟众生望四句百非为当果也”。又说:“白马爱(昙爱)法师执生公义云:“当果为正因”,则简异木石无当果义”。据此则当有与当果同义,一切众生有当来佛果的性能,只要断坏烦恼,皆得成佛。
顿悟成佛,也是道生的主要学说。所谓顿悟,即是寂鉴微妙,不容阶级,一悟顿了,与真理相契无间的豁然大悟。后世称此种顿悟义为大顿悟,而把支道林(支遁,314—366)等有渐进的顿悟称为小顿悟。依道生之说,真理湛然常照,本不可分,只是凡夫由迷惑而起乖异。然而真理既然不可分,故就悟入真理的极慧,自然也不允许有阶级。以不二的极慧照不分的真理,豁然贯通,涣然冰释,这叫作顿悟。如《大涅槃经集解》卷一载:“道生曰:“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又陈慧达《肇论疏》卷上载:“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谓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悉称,谓之顿悟””。但这顿悟的极慧,又必须到佛地金刚心后成就法身才有,如隋硕法师《三论游意义》载:“竺道生师用大顿悟义也,金刚以还皆是大梦、金刚以后皆是大觉也”。又隋吉藏《二谛义》引道生观点说:“果报是变谢之场,生死是大梦之境。从生死至金刚心皆是梦,金刚后心豁然大悟无复所见也”。这叫做顿悟成佛。道生的顿悟义,在宋代风行一时,如梁代著名的法师僧旻就有:“宋世贵道生,开顿悟以通经”之语(《续高僧传》卷五)。其时谢灵运作《辨宗论》,与法勖等诸道人往复问答此义,以为道生声援(论载《广弘明集》卷十八)。宋文帝亦乐顿悟之说,在道生示寂后,先后延请道猷、法瑷(慧观的弟子)到建康中述此义。和道生对立唱渐悟义的,有慧观,作《渐悟论》;又有昙无成(罗什的弟子),作《明渐论》。还有僧弼等对宋文帝所述设巨难。
道生的法身无色、佛无净土、善不受报诸义,其文已伙,大概都是本于般若的真空绝相义立说。
道生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分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四种*轮,世称“生公四轮”。善净*轮指人天乘的教法,从一善(一毫之善)起说到四空(四空处定,亦称四无色
定),去除三涂的浊秽,所以称为善净。方便*轮指声闻、缘觉二乘的教法,以无漏三十七道品获得有余、无余二涅槃,所以称为方便。真实*轮指《法华经》,破三乘之伪,成一乘之实,所以称为真实。无余*轮指《涅槃经》,畅会归一极之谈,标如来常住之旨,所以称为无余(《法华经疏》卷上)。这四种*轮说,和慧观的二教五时说,同为后世教判的渊源。(黄忏华)
一四 僧肇(384,一说374—414)
僧肇,是东晋时代著名的佛教学者,京兆(今陕西长安市)人。少年以佣书为业,遂得历观经籍,亦爱好老、庄。他以为《道德经》于玄远之道还未尽善,后来看到旧译《维摩经》,披寻玩味,始知所归,因而出家。不久即以“善解方等、兼通三藏”知名。鸠摩罗什于晋隆安二年(398)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他远道往从学,为罗什最初的弟子,被法为“法中龙象”。罗什于秦弘始三年(401)至长安,肇随行。既而秦主姚兴请罗什入西明阁及逍遥园翻译佛典,他和僧睿等相助详定,列席译场,咨禀罗什,所悟更多。弘始六年(404)《大品般若经》译出后,他著《般若无知论》,凡二千余言。罗什大加赞赏,说“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其时他大约才二十三岁。罗什又译出《百论》,他又作了一篇序文,阐明一论的要旨。弘始八年(406),《维摩经》译出后,他又条记罗什的口义作为经的注解,并作序(此序已佚,现存《经注》,系糅合罗什、僧肇、道生、僧睿、道融各家的注解而成)。约在弘始十年(408)夏末,道生从关中回庐山,以《般若无知论》示隐士刘遗民,遗民赞叹说:“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因以呈慧远,远也以为“未尝有”,于是一同披寻玩味。第二年(409),刘遗民致书与他通好,并咨问关于“般若无知”的疑义。又一年(410),他复书,告以关于佛法盛况,并附赠所作《维摩经注》一本;次述《般若无知论》的旨趣以答。他后来又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等。弘始十五年(413),佛陀耶舍译出《长阿含经》,他也列席译场,并作序。他在罗什门下十余年,被称为什门“四圣”或“十哲”之一,又称为“解空第一”。罗什卒后,他“追悼永往,翘思弥厉”;更博采众经,著《涅槃无名论》,往复论辩,有九折十演。论成,表上秦王姚兴,姚兴备加赞许,即令缮写,分发子侄。弘始十六年(414)去世,年仅三十一岁(《传灯录》卷二十七说僧肇被秦主所杀,临刑时说了四句偈,不足为据)。
僧肇重要的著述,即是上述《物不迁》、《不真空》、《般若无知》、《涅槃无名》四论,此外还有《宗本义》,始见于陈小招提寺慧达的《肇论序》所述。四论合而为一,称为《肇论》,或即在此时。关于《肇论》的注疏现存的有晋惠达的《肇论疏》三卷(现阙下卷)、唐元康的《肇论疏》三卷、宋净源的《肇论中吴集解》三卷、又《肇论集解令模钞》二卷、宋遵式的《注肇论疏》三卷、宋悟初道全集其师《梦广和尚书释肇论》一卷、元文才的《肇论新疏》、《肇论新疏游刃》各三卷、明德清的《肇论略疏》六卷等。另外还有明道衡的《物不迁论辨解》一卷。又宋陆澄《法论目录》《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载)及隋法经《众经目录》(卷六)著录有僧肇的《丈六即真论…
《中国佛教人物(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