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義饒益,長夜安樂──第二期《阿含經》研習營聞法劄記▪P2

  ..續本文上一頁不聞不問,因此佛陀對這種毫無正義感的緘默,給予嚴厲指責。

  《中阿含》本經讀迄,接著法師開始講授《雜阿含》“處相應教”中的第一門功課——“守護根門”的內容與效益。

  《雜阿含經》卷四十叁,第1165經,婆蹉國王問賓頭廬尊者,爲什麼年少比丘出家未久,就能夠安樂地過著清淨的修道生活,樂靜少動,看起來容顔潔淨、膚色鮮白。他們是如何熄滅性欲本能的呢?賓頭廬尊者說,他親從佛聞,佛告比丘,可以有叁個方法解決這個問題:1、年長者作母想、中者姐妹想、幼者作女兒想;2、修習不淨觀,對自己與別人的身體都毫不戀著;3、守護根門,修根律儀,才能善攝其心。

  其中第叁個方法最受國王的認同,法師分析道:因爲“守護根門”的修持,最具代表性與普及性。接續的第1167經,談到收攝六根的重要性,第1170經,提示律儀與不律儀的問題。在第275經中,欲念強烈的難陀比丘,因爲看住六根門頭,見色聞聲時,不取其色相與隨形好,生起防非止惡的律儀,由此而成就了正念正智。

  除了基礎功課的“守護根門”之外,進一步就要觀照“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法師特別提醒大家:同樣是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觀五蘊與觀六處的差異何在?那就是:六處觀在根、境、識和合的當下,就能觀叁法和合的無常恒性、無獨立性,五蘊觀則將重點放在色聚與心念,體會其不由自主地迅速變化,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因此雖然同樣達成“無常、無我”的體悟,卻各有其修學要領。

  若不能于六處觸境的當下,作無常、無我的觀照,那麼六根緣境時,根、境、識叁和合而生觸,觸對當下産生受,于是愛、取、有、生、老死的過程拉長,那就生死流轉而無有窮已了。

  這些廣說深法的部分,都不是直下讀經就可參悟的內容,因此學員甚感法喜。

  不放逸住以修七覺支

  99.7.19

  第叁天講座一開始,法師講解《中阿含經》卷五,第23經,這是黑齒比丘與舍利弗之間的一番問答。黑齒比丘問舍利弗對牟利比丘還俗有何看法,舍利弗問:“牟利比丘對佛法有愛樂嗎?”黑齒反問舍利弗:“你對佛法有愛樂嗎?”舍利弗回答:“他于佛法無所疑惑。”舍利弗的回答,是如實陳述。因爲“愛樂”代表的是一種情感的取向,而“無所疑惑”卻是在作智境的自我陳述,是于法有所印證所自然流露的自信,“無惑”比“愛樂”更爲精准地陳述他此時的心境。黑齒比丘複問舍利弗:“你對未來事也沒有疑惑嗎?”舍利弗回答:“沒有猶豫。”

  黑齒比丘自認爲逮到了舍利弗“說過人法”的過失。原來在僧團中,就算已經證果,也不宜隨意向他人宣說,因爲證悟本身只是個人的事情,沒有必要四處張揚。于是黑齒比丘前往佛陀跟前告狀,說舍利弗自稱自己已經證果。世尊于是呼舍利弗現前以查證此事。世尊沒有問舍利弗,到底有沒有說自己證果?而是問他,當初是怎樣回答黑齒的?舍利弗說:“不以此文,不以此句,我但說義。”法師于此解釋雲:他當初回答黑齒的文句內容,不是自己的冥契經驗(證境),而是對佛法的義理無所疑惑的正見。于是舍利弗順逆演說十二因緣,得到了世尊的佳許。

  法師提示道:這部經簡別了“說自己對法義無所疑惑”與“炫耀自己得過人法”的差別。本經還說明十二因緣觀照的重點是“受”,而受依于觸,觸依于根境識叁和合,其中六根是有情最爲在意的內容,所以要覺知“受”是無常之法,就要從六根下手,于“處相應教”多作修習。這也與四念處下手即先觀內身的道理相同,要觀照自己最執著的事物之無常、無我,而不是泛觀外境的無常、無我。春去秋來,花開花落,這也是無常法則的映現,但它不會引起內心的系著,因此即使觀知它們確實無常、無我,也還是不足以斷除生命根深蒂固的愛、取、無明。

  法師接著講述《雜阿含經》第211經,佛告諸比丘,佛昔未成正覺時禅觀思維,觀察自己的心多逐過去的五欲功德,少逐現在,更少逐未來。法師分析道:其原因在于:現在難以把握,未來更不可知,而過去的五欲功德,卻是我們已經覺知到的經驗,所以食髓知味,心樂追逐。而這正是凡夫真實的心路曆程。世尊因此覺悟,精進自護六根,不被憶念過去的想蘊幹擾,直接承當,滅六入處,得淨諸漏。

  第212經的重點則是,世尊因材施教,說不放逸行。不放逸者,依六根,緣六塵,生起六識的當下,立即以六識辨認是可愛境還是不可愛境,然後用精進力,不喜、不贊歎、不染、不系著于可愛境。因爲如此以正念擇法,專勤精進,所以獲致法喜而身心止息,得到輕安。又由于心安樂住,常定一心,故得第一叁昧正受。法師提示:這正是七覺支的部分次第: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覺支等。

  在第213經部分,法師提醒道:佛陀說法皆依世間經驗而說,不離六根、六境,否則只會增其疑惑,因爲“非其境界故”。因此,唯神、真心、靈魂之論,都“非其境界”,徒生诤論。

  在第214經中,法師進一步說明,根境識和合而生“觸”,觸生“受”,受生“思”、思生“想”,通常序列心所,都是說“觸、受、想、思”,何以該經卻依“觸、受、思、想”之順序而說?其中有什麼樣的區別?原來,受生“思”、思生“想”,這是符合衆生心念生起曆程的。

  “思”是意志,“想”是構思,我們的意志往往被感情所支配,所以大多時候是在“受”的當下,就立即發動意志作了回應,這就是本能反應,下意識的動作,是非常快速的心念閃動。例如:皮膚一陣刺痛,立即本能地拍下去,接下來才有余裕,檢視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同理,如果我們常常能“由受而想,由想而思”,就能時刻作出反省。因爲反省無非就是回過頭來想一想,想清楚到底怎麼回事,想清楚當時的即刻反應是對?是錯?

  第218經提醒我們,不看不聽,可不是修行的正途。六根不是不要接觸境界,而是要在觸對的當下,如實覺知整體接觸過程的無常生滅、無可主宰。

  第226經,世尊說要斷一切計,因爲計是病、是癰、是刺。法師提示:所以學法不保證沒有逆境,能保障的是,無論遇到順、逆境,因其不計(執著)的緣故,都可無入而不自得。遇順境不生迷醉、耽著,遇逆境不起恐怖、瞋惱,這樣就拔掉了叁毒的病、癰、棘刺。

  根境轉換中無我、我所

  99.7.20

  法師以《中阿含經》卷五,第24經的故事,作爲本日授課的“開場白”。這部經描寫舍利弗夏安居結束後,向世尊告假,要去人間遊行,度化衆生。去後未久,有一比丘向世尊投訴,說舍利弗對他表達輕慢後就揚長而去。

  法師提示我們:以舍利弗這樣謙和而有修爲的人,怎麼可能莫名其妙地輕慢他人呢?要注意的是世尊的態度。他當然不會相信這樣的讒言,但在做法上卻充分照顧到程序正義。他立刻叫人追回舍利弗,然後問他:“你真的有這樣做嗎?”隨後舍利弗用一系列的譬喻說明,一個對自身行爲保持正念的人,不可能冒犯他人而不道歉,就自顧自去人間遊行。舍利弗這一番平和中透出力道的自我陳述,讓該比丘悔過發露,承認自己以虛言汙謗清淨梵行的舍利弗比丘。

  法師指出,該經與前兩天研讀的,舍利弗面對诤謗的兩則經典,共同透露出兩項重要訊息:一、作爲佛陀的上首弟子,舍利弗雖獲得絕大部分比丘的尊敬,卻依然會因其在僧團中的特殊份量,而受到部分同侪的妒恨毀謗。二、佛陀處理僧事,並不依憑個人權威,而是依循七滅诤法的程序,以當事人現前(現前毗尼),自說事情原委再行處置(自言治)的方式,來如法滅诤。

  接著法師提示《雜阿含經》“處相應教”重點:

  一、第234經,世尊告諸比丘,六入處就是世間邊,多聞聖弟子能在六入處,體會到它的生、滅法則,以及生滅不已所帶來的“味、患、離”,就是到達世間邊,能知世間,並爲世間所重。

  二、值得注意的是,在處相應教中,佛陀時時采用非常豐富的譬喻,來陳述如何守護六根,第235經就是這樣的例子,它提醒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瞬間就是修行。

  叁、如何做到所謂“生活即是修行”?第236經提到了于行、住、坐、臥、乞食過程中修學的“上座禅”。佛問舍利弗當時入何等禅住?舍利弗說他入“空叁昧”禅住。舍利弗此時入的並不是四禅八定,而是叁昧。叁昧是“心一境性”,通于定心與散位。舍利弗專注于每個行動之當下,能觀見它是根境識叁和合,是爲“空叁昧”。值得注意的是,“蘊相應教”中也說到“空叁昧”,但蘊相應教中,第80經的“空叁昧”,主要是觀五蘊的無常、敗壞、不安之相,而其“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的“無相叁昧”,反倒才是“處相應教”中“上座禅”的要領。

  四、爲何“生活即是修行”?第245經給我們的啓示是:無論可愛、不可愛的境界,都是修行的資糧,就看你是否能善用處相應教的修行功夫來面對它。

  五、以上經文,重在談“根”與“境”,但是依根緣境的“識”又是怎麼回事?第248經,尊者阿難與純陀共聚論法,他們討論的問題就聚焦于“識”。世尊說四大及所造色非我,但爲什麼“識”也非我呢?在阿難的循循善導下,純陀于是默觀識的來處,發現原來識就是對根與境的分別作用。既然根在不斷轉動,境也不斷轉換,所以識自然也是無常恒性、無獨立性的。此中但見識法的無常變遷,不見于我,因此不可將意識流錯覺爲“我”。

  束縛我們的是欲貪

  99.7.21

  本日,法師以《中阿含經》卷十,第56經的故事開場。彌酰爲世尊的侍者,托缽途中見有美妙的環境宜于修行,就向世尊告假,欲往彼處專精辦道。世尊提醒彌酰:“知不知道佛陀目前只有一人在此,你是否可以稍停留一些時日,等到有其它比丘來了再去。”

  可是彌酰仍然表示現在就要行動。不顧世尊的再叁挽留,甚…

《以義饒益,長夜安樂──第二期《阿含經》研習營聞法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