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义饶益,长夜安乐──第二期《阿含经》研习营闻法札记▪P2

  ..续本文上一页不闻不问,因此佛陀对这种毫无正义感的缄默,给予严厉指责。

  《中阿含》本经读迄,接着法师开始讲授《杂阿含》“处相应教”中的第一门功课——“守护根门”的内容与效益。

  《杂阿含经》卷四十三,第1165经,婆蹉国王问宾头庐尊者,为什么年少比丘出家未久,就能够安乐地过着清净的修道生活,乐静少动,看起来容颜洁净、肤色鲜白。他们是如何熄灭性欲本能的呢?宾头庐尊者说,他亲从佛闻,佛告比丘,可以有三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1、年长者作母想、中者姐妹想、幼者作女儿想;2、修习不净观,对自己与别人的身体都毫不恋着;3、守护根门,修根律仪,才能善摄其心。

  其中第三个方法最受国王的认同,法师分析道:因为“守护根门”的修持,最具代表性与普及性。接续的第1167经,谈到收摄六根的重要性,第1170经,提示律仪与不律仪的问题。在第275经中,欲念强烈的难陀比丘,因为看住六根门头,见色闻声时,不取其色相与随形好,生起防非止恶的律仪,由此而成就了正念正智。

  除了基础功课的“守护根门”之外,进一步就要观照“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法师特别提醒大家:同样是观“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观五蕴与观六处的差异何在?那就是:六处观在根、境、识和合的当下,就能观三法和合的无常恒性、无独立性,五蕴观则将重点放在色聚与心念,体会其不由自主地迅速变化,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因此虽然同样达成“无常、无我”的体悟,却各有其修学要领。

  若不能于六处触境的当下,作无常、无我的观照,那么六根缘境时,根、境、识三和合而生触,触对当下产生受,于是爱、取、有、生、老死的过程拉长,那就生死流转而无有穷已了。

  这些广说深法的部分,都不是直下读经就可参悟的内容,因此学员甚感法喜。

  不放逸住以修七觉支

  99.7.19

  第三天讲座一开始,法师讲解《中阿含经》卷五,第23经,这是黑齿比丘与舍利弗之间的一番问答。黑齿比丘问舍利弗对牟利比丘还俗有何看法,舍利弗问:“牟利比丘对佛法有爱乐吗?”黑齿反问舍利弗:“你对佛法有爱乐吗?”舍利弗回答:“他于佛法无所疑惑。”舍利弗的回答,是如实陈述。因为“爱乐”代表的是一种情感的取向,而“无所疑惑”却是在作智境的自我陈述,是于法有所印证所自然流露的自信,“无惑”比“爱乐”更为精准地陈述他此时的心境。黑齿比丘复问舍利弗:“你对未来事也没有疑惑吗?”舍利弗回答:“没有犹豫。”

  黑齿比丘自认为逮到了舍利弗“说过人法”的过失。原来在僧团中,就算已经证果,也不宜随意向他人宣说,因为证悟本身只是个人的事情,没有必要四处张扬。于是黑齿比丘前往佛陀跟前告状,说舍利弗自称自己已经证果。世尊于是呼舍利弗现前以查证此事。世尊没有问舍利弗,到底有没有说自己证果?而是问他,当初是怎样回答黑齿的?舍利弗说:“不以此文,不以此句,我但说义。”法师于此解释云:他当初回答黑齿的文句内容,不是自己的冥契经验(证境),而是对佛法的义理无所疑惑的正见。于是舍利弗顺逆演说十二因缘,得到了世尊的佳许。

  法师提示道:这部经简别了“说自己对法义无所疑惑”与“炫耀自己得过人法”的差别。本经还说明十二因缘观照的重点是“受”,而受依于触,触依于根境识三和合,其中六根是有情最为在意的内容,所以要觉知“受”是无常之法,就要从六根下手,于“处相应教”多作修习。这也与四念处下手即先观内身的道理相同,要观照自己最执着的事物之无常、无我,而不是泛观外境的无常、无我。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这也是无常法则的映现,但它不会引起内心的系着,因此即使观知它们确实无常、无我,也还是不足以断除生命根深蒂固的爱、取、无明。

  法师接着讲述《杂阿含经》第211经,佛告诸比丘,佛昔未成正觉时禅观思维,观察自己的心多逐过去的五欲功德,少逐现在,更少逐未来。法师分析道:其原因在于:现在难以把握,未来更不可知,而过去的五欲功德,却是我们已经觉知到的经验,所以食髓知味,心乐追逐。而这正是凡夫真实的心路历程。世尊因此觉悟,精进自护六根,不被忆念过去的想蕴干扰,直接承当,灭六入处,得净诸漏。

  第212经的重点则是,世尊因材施教,说不放逸行。不放逸者,依六根,缘六尘,生起六识的当下,立即以六识辨认是可爱境还是不可爱境,然后用精进力,不喜、不赞叹、不染、不系着于可爱境。因为如此以正念择法,专勤精进,所以获致法喜而身心止息,得到轻安。又由于心安乐住,常定一心,故得第一三昧正受。法师提示:这正是七觉支的部分次第: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觉支等。

  在第213经部分,法师提醒道:佛陀说法皆依世间经验而说,不离六根、六境,否则只会增其疑惑,因为“非其境界故”。因此,唯神、真心、灵魂之论,都“非其境界”,徒生诤论。

  在第214经中,法师进一步说明,根境识和合而生“触”,触生“受”,受生“思”、思生“想”,通常序列心所,都是说“触、受、想、思”,何以该经却依“触、受、思、想”之顺序而说?其中有什么样的区别?原来,受生“思”、思生“想”,这是符合众生心念生起历程的。

  “思”是意志,“想”是构思,我们的意志往往被感情所支配,所以大多时候是在“受”的当下,就立即发动意志作了回应,这就是本能反应,下意识的动作,是非常快速的心念闪动。例如:皮肤一阵刺痛,立即本能地拍下去,接下来才有余裕,检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同理,如果我们常常能“由受而想,由想而思”,就能时刻作出反省。因为反省无非就是回过头来想一想,想清楚到底怎么回事,想清楚当时的即刻反应是对?是错?

  第218经提醒我们,不看不听,可不是修行的正途。六根不是不要接触境界,而是要在触对的当下,如实觉知整体接触过程的无常生灭、无可主宰。

  第226经,世尊说要断一切计,因为计是病、是痈、是刺。法师提示:所以学法不保证没有逆境,能保障的是,无论遇到顺、逆境,因其不计(执着)的缘故,都可无入而不自得。遇顺境不生迷醉、耽着,遇逆境不起恐怖、瞋恼,这样就拔掉了三毒的病、痈、棘刺。

  根境转换中无我、我所

  99.7.20

  法师以《中阿含经》卷五,第24经的故事,作为本日授课的“开场白”。这部经描写舍利弗夏安居结束后,向世尊告假,要去人间游行,度化众生。去后未久,有一比丘向世尊投诉,说舍利弗对他表达轻慢后就扬长而去。

  法师提示我们:以舍利弗这样谦和而有修为的人,怎么可能莫名其妙地轻慢他人呢?要注意的是世尊的态度。他当然不会相信这样的谗言,但在做法上却充分照顾到程序正义。他立刻叫人追回舍利弗,然后问他:“你真的有这样做吗?”随后舍利弗用一系列的譬喻说明,一个对自身行为保持正念的人,不可能冒犯他人而不道歉,就自顾自去人间游行。舍利弗这一番平和中透出力道的自我陈述,让该比丘悔过发露,承认自己以虚言污谤清净梵行的舍利弗比丘。

  法师指出,该经与前两天研读的,舍利弗面对诤谤的两则经典,共同透露出两项重要讯息:一、作为佛陀的上首弟子,舍利弗虽获得绝大部分比丘的尊敬,却依然会因其在僧团中的特殊份量,而受到部分同侪的妒恨毁谤。二、佛陀处理僧事,并不依凭个人权威,而是依循七灭诤法的程序,以当事人现前(现前毗尼),自说事情原委再行处置(自言治)的方式,来如法灭诤。

  接着法师提示《杂阿含经》“处相应教”重点:

  一、第234经,世尊告诸比丘,六入处就是世间边,多闻圣弟子能在六入处,体会到它的生、灭法则,以及生灭不已所带来的“味、患、离”,就是到达世间边,能知世间,并为世间所重。

  二、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相应教中,佛陀时时采用非常丰富的譬喻,来陈述如何守护六根,第235经就是这样的例子,它提醒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就是修行。

  三、如何做到所谓“生活即是修行”?第236经提到了于行、住、坐、卧、乞食过程中修学的“上座禅”。佛问舍利弗当时入何等禅住?舍利弗说他入“空三昧”禅住。舍利弗此时入的并不是四禅八定,而是三昧。三昧是“心一境性”,通于定心与散位。舍利弗专注于每个行动之当下,能观见它是根境识三和合,是为“空三昧”。值得注意的是,“蕴相应教”中也说到“空三昧”,但蕴相应教中,第80经的“空三昧”,主要是观五蕴的无常、败坏、不安之相,而其“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的“无相三昧”,反倒才是“处相应教”中“上座禅”的要领。

  四、为何“生活即是修行”?第245经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可爱、不可爱的境界,都是修行的资粮,就看你是否能善用处相应教的修行功夫来面对它。

  五、以上经文,重在谈“根”与“境”,但是依根缘境的“识”又是怎么回事?第248经,尊者阿难与纯陀共聚论法,他们讨论的问题就聚焦于“识”。世尊说四大及所造色非我,但为什么“识”也非我呢?在阿难的循循善导下,纯陀于是默观识的来处,发现原来识就是对根与境的分别作用。既然根在不断转动,境也不断转换,所以识自然也是无常恒性、无独立性的。此中但见识法的无常变迁,不见于我,因此不可将意识流错觉为“我”。

  束缚我们的是欲贪

  99.7.21

  本日,法师以《中阿含经》卷十,第56经的故事开场。弥酰为世尊的侍者,托钵途中见有美妙的环境宜于修行,就向世尊告假,欲往彼处专精办道。世尊提醒弥酰:“知不知道佛陀目前只有一人在此,你是否可以稍停留一些时日,等到有其它比丘来了再去。”

  可是弥酰仍然表示现在就要行动。不顾世尊的再三挽留,甚…

《以义饶益,长夜安乐──第二期《阿含经》研习营闻法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